在陝西漢中地區,有個馳名中外的特產,即洋縣黑米,還有著「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譽。而且據當地百姓口口相傳,洋縣黑米是西漢張騫培養出來的,究竟這一傳說是真是假呢?如果您也想知道歷史的真相,那就讓小編來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0年6月,洋縣範壩村的村民在清理農田水渠時,意外挖出來了幾件怪異的青銅壺,以及一些陶器,村民們感覺這是古代的文物,便在第一時間聯繫了當地博物館。第二天,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趕到範壩村,對發現的青銅器進行鑑定,確定為春秋時期的文物,接著又在幾位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了發現青銅器的農田,並隨之展開了初步的發掘和清理。
專家們經過研究,確定這是一處春秋平王姬宜臼時期的墓葬,雖然規格不大,但仍舊出土了一些玉器。除此之外,專家們在墓穴底層的淤泥中,還發現了很多炭黑色的小顆粒,因為已經碳化,所以一時間也難以辨別是什麼物質,不過專家們卻預感這些小顆粒「有名堂」。
於是,專家們找來一個濾網,然後將密密麻麻的小顆粒從淤泥中過濾出來,最後經過打包密封,將其帶回博物館進行科學的化驗。幾天之後,專家們根據化驗結果得知,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黑色小顆粒竟是洋縣的特產——黑米,而且還檢測出了這些黑米的年代,距今約2600多年。因此,專家都納悶了,根據當地的歷史傳說,黑米應該是西漢張騫培育成功的才對呀?
據史料記載,張騫就是陝西漢中人,他在青年時期用功讀書,以求將來能大展宏圖。有一天中午,張騫在讀書的時候打了個瞌睡,結果夢到了文曲星下凡,並且還告訴張騫,說等他發現黑米之時,就是他發跡之日的開端。不知過了多久,張騫突然從夢中驚醒,然後接著繼續讀書,不過他在讀書之餘,便開始到田間地頭尋找黑米。
幾年後的一天,張騫在田間背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株十分高挺的稻禾,於是他走過去將稻禾掰開,結果發現這竟然就是他苦心尋找多年的黑米,而且吃起來也異常美味。後來,張騫開始教村民們培育黑米,而他自己也步入仕途,最終成就了西漢絲綢之路的偉業。
如今,專家們發現了2600多年前的黑米,很顯然就說明了在張騫出生在(前164年―前114年,距今約2200年)之前,洋縣就已經開始種植黑米了。不僅如此,專家們經過深入的研究,還發現早在3000多年前,漢中地區就在植黑米,如「誕降嘉種,維秬維柸,維糜維芑。恆之櫃柸,是獲是苗」(《詩經·大雅·生民》),其中「秬「和」柸」就是黑米的前身。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會有張騫培育黑米的傳說呢?
小編推測,原因或許就在於黑米的價值太高,因為《洋縣誌》記載,「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貢米也」,所以人們就要為黑米找個重量級的「代言人」,而最後選來選去除了張騫之外就別無可選,畢竟張騫出生在這裡,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還是漢代兒女的驕傲。不管怎麼說,張騫雖然沒有培育洋縣黑米,但他對洋縣黑米的推廣卻是有功勞的。
由此可見,即便是口口相傳了千百年的故事,有時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而要探尋歷史的真相,那最好的方式或許就是考古發現了。另外,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學習歷史也不能不去了解考古發現,畢竟只有「雙管齊下」,才能讓歷史的學習事半功倍。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