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南坡、漢江北岸的陝南洋縣,特產一種珍稀黑米,其外皮墨黑,內芯卻是雪白的。珍在味美,稀在色異,貴在質優。古稱「粳谷奴」,早有「黑珍珠」、「世界米中之王」的美稱。洋縣黑米具有較高的營養和滋補價值,為米中珍品,世界稻米中的名姝。馳名天下,蜚聲海外。
洋縣黑米,歷史悠久。據《洋縣誌》記載,黑稻原產洋縣,據傳系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的西漢博望侯張騫選育而成。他將其奉於武帝,帝大悅,遂列為「貢品」。自漢武帝以來,歷代帝王都將洋縣黑米列為「貢品」,而成為皇室貴族的珍餚美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庚子之變」,儘管慈禧太后如喪家之犬逃到西安,仍念念不忘洋縣黑米的滋補奇效和誘人香味,親自下旨,令漢中知府進獻。
洋縣黑米是我國最早食用的優質稻米之一。《詩經·大雅·生民》中,就有「誕降嘉種,維秬維柸,維糜維芑。恆之櫃柸,是獲是苗」的詩句。據漢中師院李星教授考證,秬、柸之類乃黑糯的前身,黑糯即由此繁衍培育而成。史書稱黑谷為黑黍。《毛傳》稱:「櫃是黑黍之大者」。晉代崔豹《古今注》謂:「稻之粘者為黍」。宋代羅願《爾雅翼》述:「庶人薦黍,有露仁、矮人、馬尾、黑谷、罩粒五種」。就其種植範圍,又述:「稷、黍、稷、稻,梁之屬皆該有之也」。梁州,即今漢中地區。故黑米出漢中,據今約有3000年以上種植歷史。這比傳說中張騫培育黑糯要早得多。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洋縣範壩村發掘春秋平王姬宜臼年間的古墓時,發現墓葬內有此米。可見,早在2600多年以前,洋縣範壩村一帶的先民就已種植並食用黑米了。《洋縣誌》稱:「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貢米也」。把黑米列為洋縣「四種優質奇米」之冠。洋縣黑米、香米、寸米,又被稱為「米中三珍」,可見黑米的稀奇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