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的洋縣,出產一種珍稀名貴的黑米,被 許多人稱為「黑珍珠」、「藥米」或「墨米」。其表皮純黑油亮,內質純白如雪, 烹製成食品後呈深棕色或帶紫色。產地居民常將其煮成粥、飯或做成黑米 八寶飯、黑米八寶羹、黑米糕點、黑米燉雞、黑米酒等,吃之無不味美可口, 風味獨特,滋補健體。2006年3月23日,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 準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傳說此米是西漢博望侯張選育出來的。早在漢景帝時,年輕的張賽 就勤奮好學,寒窗苦讀,企盼事業有成。一天,他在洋縣和城固交界處的 滑水河畔柳林內攻讀,因睏倦依柳樹而眠,倏然人夢。在夢中遊歷了天上的鬥牛宮,見到了文曲星。張賽向文曲星詢問自己的前程,文曲星答日:「你 的前程光明遠大。」張賽又問何時才能發跡,文曲星告訴他:「當你見到黑米 之日,就是開始發跡之時。」
張賽醒來,夢境歷歷在目,久久不能忘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此以後,張賽除了刻苦讀書 之外,一有時間,就到稻田中覓尋黑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懈息。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隨父耕作時,發現 了一株黑色米粒的稻穗。張賽如獲至寶,將這株稻穗剪下來,種植在自家 的稻田裡進行培育、繁衍。
事實也應證了文曲星的靈驗,就在張賽發現黑 米的這年秋天,朝廷公開徵召官員,張賽積極應試,被封為郎(漢時宮廷侍衛, 隨從皇帝出行的官職) 當時,正值漢朝強盛時期。漢武帝為了消除匈奴對北方的威脅,想和 大月氏建立友好關係,於是廣布天下,「乃募能使者」。張賽以郎應募,於 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被任命為出使西域的使節,與堂邑氏的奴僕 甘父(擔任翻譯)等一百人一起西行。
張賽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要聯 合大月氏夾擊匈奴。雖然最終目的沒有實現,但卻溝通了漢朝西北邊境少 數民族與中央王朝的聯繫,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有利於漢朝徹 底打垮匈奴貴族武裝集團。由於張騫培植出來的黑米稻穀是通西域的徵兆 物,此後它便在民間傳播開來,人們精心培育種植,使之代代相傳,一直 繁殖至今。洋縣黑米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天然黑色素,及人體必需的鐵、鈣、 鋅等微量元素和胺基酸。
據測定,這種米的蛋白質含量比白米高30%,氨 基酸高25%,維生素B1、B2也分別高15-4倍以上。因其營養價值高,口 感好,並具有開胃益中、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醫藥功效,所 以自漢武帝起一直到清朝末年,歷代封建帝王都把它列為貢品。即使「庚子之變」(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仍念念不 忘黑米的誘人美味,親自下旨要漢中知府進獻。如今黑米雖然在廣西、廣東、 四川、寧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方有種植,但以洋縣出產的黑米為最好。
稻穀去殼為米。為區別稱之為小米的粟米,亦有大米、稻米、白米之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有人在這一古訓後面加了一個「食以米為綱」。作為人類引以為糧食的稻米,無論過去或現在,均倍受人們的珍愛。特別 是以穀物類為主糧、佔世界人口19%的中國人,稻米更是賴以生存的重要 食物。江西省萬年縣盛產稻米,「萬年」這一縣名竟與萬年縣種植水稻有萬年 的歷史而驚人地巧合在一起。
1993年和1995年,由中國和美國聯合組成的 中美聯合考古隊對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萬兩 千多年前的野生稻植矽石標本和一萬多年前的栽培稻植矽石標本。這是迄 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稻穀遺存。消息傳開,使本來出名的萬年稻米更 加出名,並以萬年貢米馳譽國內外。說來也許人們不相信,2007年11月17日,一位名叫任志祥的深圳商 人在拍賣會上,以每千克1.3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了5千克萬年貢米。
這個單價在當時比買4噸普通大米還要貴。萬年貢米出產在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山區,春季播種,到初冬才能收 獲,產量極低。據傳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當地曾有一種野生稻, 只開花不長稻。後來當地人在引種「婺源早」稻穀的第二年,突然發現這 種野生稻開始揚花長出了稻穀。穀粒長二分,芒長七分,三粒稻穀擺成 條直線約有一寸長,故稱其米為「三粒寸」。
洋縣黑米明目活血,萬年貢米享譽國內外,你更鍾意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