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村上的合作社籤了種植協議,今年種了5畝黑米水稻,我只管把黑米水稻種好,銷售有保底價,1900公斤稻穀賣了9300多元,省心又省事。」10月29日,洋縣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村民王建紅對記者說。今年,洋縣5萬餘畝黑米水稻喜獲豐收,目前各大收購企業紛紛上門搶收。
洋縣有種植黑米水稻的傳統,但因種植零散、品種老化等因素嚴重製約黑米水稻產業發展。近年來,洋縣將黑米水稻種植確定為群眾增收脫貧的特色產業,從品種改良入手,擴規模、提品質、搶市場,提升黑米價值,促進產業升級,解決農民種地不增收的難題。
改良品種擴規模
「以前,黑米水稻畝產五六百斤,比常規稻低50%左右,且食用糊化度低、適口性差,農民種植積極性普遍不高。」10月30日,洋縣黑米研究所高級農藝師代國紅對記者說。
洋縣種植黑米水稻有3000多年的歷史。洋縣黑米2006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認證,是洋縣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為了將這一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2018年洋縣出臺了《洋縣黑米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把發展黑米產業列為發展五大脫貧產業之首,從黑米水稻品種改良入手,努力擴大黑米水稻種植面積,延伸黑米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從2018年起,縣上每年統籌整合資金3000萬元,全力扶持黑米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黃新建說,縣上選拔了涉農人才1000餘人,組建成108支科技服務隊,上門為農戶指導技術;在所有黑米水稻生產基地嚴格推行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產品生產標準。在政府支持下,縣上朱䴉酒業、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等黑米生產加工企業及合作社,爭相擴基地、抓管理、提質量,在產品研發、品牌打造上出實招、下功夫。
「我們現在種黑米水稻,縣上很支持,每年免費供種、供有機肥,還統一培訓技術。合作社統一收購黑谷價格比較高,要求很嚴格,每袋都要檢測乾濕度、農藥殘留,不符合標準的一律不收。現在我們都已經養成按要求科學種植的習慣。」已加入草壩村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的王建紅說,以前,他們村黑米水稻種植面積不足80畝,現在,全村482戶村民全部入社入股種植黑米水稻,合作社黑米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還輻射帶動了周邊21個行政村種植黑米水稻6050畝。
目前,洋縣扶持新建的10條黑米精深加工生產線已投入運行,黑谷幹紅、黑米茶等黑米精深加工新產品相繼問世暢銷市場,2.1萬餘戶農戶搭上黑米產業致富快車。
品牌營銷搶市場
近日,洋縣潤滿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西特別忙碌,他正在加班加點收購黑谷,並組織工人抓緊加工包裝。洋縣黑米水稻剛收割結束,網購新黑米的老客戶就不停地催他,王西目前已接了1600多份訂單。
和王西的電商公司一樣,入駐洋縣的京東、阿里等14家線上平臺洋縣館和已建成的174個鎮(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站(點)都將洋縣黑米及其深加工產品作為各自的拳頭商品,加緊儲備銷售。
據洋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辦公室負責人封成貴介紹,縣上建立了1個電子商務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引導縣內物流企業加快推進農村配送業務,為農產品經營主體提供運輸、倉儲、配送、信息共享等綜合服務。去年,全縣農副產品網上銷售額近6000萬元,其中黑米及其深加工產品就佔了40%。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內強服務的同時,洋縣不斷加大「洋縣黑米」品牌對外推廣力度。9月29日,洋縣在西安舉辦黑米文化節媒體見面會,發布了洋縣黑米地方標準,縣內5家企業被授權使用「洋縣黑米」區域公用品牌,縣政府與每日優鮮、農特集團等國內知名網絡銷售平臺籤訂了洋縣黑米營銷推廣戰略協議。
「我們努力與國內一線城市、一流企業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設立洋縣名優農產品品牌示範店和展銷專櫃專區,促進洋縣黑米等特色農產品對接大市場。」黃新建說。
據悉,洋縣堅持走品牌強農,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從做優黑米加工、做透黑米文化、做強黑米旅遊、做好配套服務四方面入手,實施了「食補國寶,洋縣黑米」品牌戰略,培養打造了「洋縣黑米」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了洋縣黑米對外知名度。目前,洋縣已在國內新建洋縣黑米特產店4個,洋縣的有機黑谷酒等黑米深加工產品已出口到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好評。(陝西日報 記者 吳莎莎 見習記者 張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