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3月21日,漢中市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黃安鎮廟埡村80多戶村民籤訂了有機黑米種植訂單。「收益高,還沒風險。」拿著3畝訂單的五保老人蘇成芳向記者「炫耀」著說。
3月21日,漢中市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黃安鎮廟埡村80多戶村民籤訂了有機黑米種植訂單。「收益高,還沒風險。」拿著3畝訂單的五保老人蘇成芳向記者「炫耀」著說。
廟埡村黨支部書記馮世榮介紹說,去年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村民合作種植有機農作物,並按合同回收訂單原糧3.5萬多公斤,兌付村民糧款13.6萬元。種植大戶石寶華僅有機黑米一項就增收8274元。
「30多年的朱䴉保護工作不僅為洋縣留下了難得的綠水青山,還讓洋縣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發展有機產業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洋縣縣委書記胡瑞安說。
近年來,洋縣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群眾得利、鄉村振興的綠色崛起之路。
近20萬名農民捧上有機產業「金飯碗」
秦巴之間,漢水河畔。得天獨厚的地域特點造就了洋縣無與倫比的自然環境。1981年,世界上僅存的7隻朱䴉在洋縣被發現,震驚世界。
隨即,禁止狩獵、伐木、開礦、使用農藥化肥「四不準」的保護措施相繼出臺。洋縣每年因朱䴉活動區不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作物減產帶來的損失和地方財政減收就達2000多萬元。
2005年9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4名院士到洋縣實地考察後,聯名提出了《在洋縣朱䴉保護區建立陝西省有機食品產業基地》的建議。洋縣看到了破解發展困局的曙光。
2010年,洋縣成立了有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了《洋縣有機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龍頭帶動、規範運作,打造品牌、擴大宣傳」的發展方針,建立了「縣有辦、鎮有站、村有員」的三級監管網絡。
在財政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洋縣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有機基地環境檢測費實行全額補貼,對產品認證費及年度複評認證費補助60%,並對有機基地肥料實行定額補助,全力支持有機產業發展。同時,對有機生產企業實施貼息貸款、項目支持、獎勵補助、土地配置等政策扶持,帶動了康源農業、雙亞糧油、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機生產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圍繞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創建,洋縣制定出臺了70多種主要農作物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標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
為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洋縣還啟動建設總投資21.8億元、佔地3750畝的集有機產品加工、科研、貿易、物流為一體的有機產業園區,招引12家有機生產企業入駐園區,有機產業鏈條進一步被拉長。
目前,洋縣有機產品認證已達14大類76種,認證面積13.2萬畝,認證產量3.36萬噸,有機產業實現總產值9.66億元。
2015年10月,洋縣成功創建為西北首家「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2017年4月又建成「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全縣有機產品品牌以44.5億元的評估價值躋身全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有機示範區內近20萬名農民享受著有機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龍頭企業成為脫貧攻堅「助力器」
馬暢鎮是洋縣稻穀主產鎮,而位於該鎮的永輝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則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靠。公司通過推行有機種植和訂單農業,免費為農民發放有機肥,普及病蟲害防治知識,群眾種植的有機水稻每畝比普通水稻多獲利800元。
「我們建有農戶檔案,每年農民栽種的時候,技術人員會指導他們選擇種植品種,並對育秧、施肥、防蟲進行指導,讓農民以最少的投資換來最多的收益。」公司負責人王永輝說。
在脫貧攻堅中,洋縣堅持把發展有機產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積極推行「龍頭+基地+貧困戶」扶貧形式,充分發揮有機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聯結農戶,在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壯大的同時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提起發展有機產業帶來的好處,洋縣黃安鎮劉家壩村脫貧群眾陳秀娥很有發言權。幾年前,陳秀娥一家4口人守著5畝薄田,辛苦勞作也沒過上好日子。2012年,她與雙亞糧油有機農業集團合作,訂單種植有機水稻。經過培訓後,她還成了公司的生產工人。「現在日子好過多了,每月穩掙兩三千元。」陳秀娥高興地說。
在洋縣,像永輝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雙亞糧油有機農業集團這樣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已有20多家。這些企業通過開展包技術、包種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務和吸納勞動力就業,結對幫扶全縣110個貧困村,先後與1萬多戶貧困戶結成了「生產—加工—銷售」利益共同體,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有機種植養殖業實現脫貧致富。
3月23日,洋縣謝村鎮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30多名工人正忙著對有機黑米進行分裝、打包。「這一批黑米總共發8000單,這已經是最後一車了。」負責人孫文慧指著一輛即將啟動的物流運輸車告訴記者,「我們的有機黑米雖然價格比市場高5元到8元,但由於營養豐富、口感好,依然供不應求。」
為使有機黑米、中藥材、土蜂蜜、薯類等主導農產品搭上電商發展的快車,洋縣緊抓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的機遇,積極整合縣內電商資源,註冊了「七隻朱䴉」系列商標,並開發了「朱䴉集市」電商扶貧商城,通過平臺開店、全民分享等方式完成農產品「進城」工程,讓有機產業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目前,洋縣已註冊「金正禾」「周大黑」等各類電商企業和個體電商200多家,上架有機農產品13大類120餘種,全縣農副產品銷售額超過1.5億元。
生態旅遊撐起鄉村振興一片天
3月的洋縣,春意盎然,生機勃發。10萬畝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黃色織錦,散落於山川溝壑,引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位於朱䴉保護區的核心地帶。近年來,這個村子憑藉有機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態優勢,先後投資2600多萬元,建成了「四園一中心」的旅遊服務格局,全村日接待遊客能力達1600人。
村民張學文說,自從發展有機產業,來村裡採摘體驗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鄉親們自產的梨果和稻米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去年油菜花海節期間,全村共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5萬元,旅遊產業已成為村民『淘金聚銀』的『增收器』。」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介紹說。
洋縣堅持把綠水青山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依託生態和有機產業大力發展以鄉村旅遊為主的全域旅遊,精心打造了長青華陽、朱䴉梨園、蔡倫墓祠、金沙湖4大景區和漢水生態風景線、洋華路旅遊專線、北部環線3條鄉村觀光風景線,並開發建設了儻水麗苑、金水銀灘等一批重點旅遊項目,全面推進鄉村旅遊連點成線,努力把農村建成景美、業盛、人和的文明家園。同時,縣上鼓勵支持企業、個人依託當地木耳、香菇、五彩米等優勢特色產業,創辦休閒農業產業園、休閒農家等。
目前,洋縣已形成了牛頭山梨園景區、朱䴉湖風景區、源之林休閒觀光園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業觀光旅遊園區,創辦了具有生產、觀光、休閒、度假、娛樂等綜合功能的各類休閒農家160多家,帶動全縣休閒農業旅遊投資達3.86億元。去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70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6億元。記者 康傳義 通訊員 楊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