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有機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2020-12-22 三秦網

核心提示: 3月21日,漢中市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黃安鎮廟埡村80多戶村民籤訂了有機黑米種植訂單。「收益高,還沒風險。」拿著3畝訂單的五保老人蘇成芳向記者「炫耀」著說。

3月21日,漢中市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黃安鎮廟埡村80多戶村民籤訂了有機黑米種植訂單。「收益高,還沒風險。」拿著3畝訂單的五保老人蘇成芳向記者「炫耀」著說。

廟埡村黨支部書記馮世榮介紹說,去年洋縣樂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村民合作種植有機農作物,並按合同回收訂單原糧3.5萬多公斤,兌付村民糧款13.6萬元。種植大戶石寶華僅有機黑米一項就增收8274元。

「30多年的朱䴉保護工作不僅為洋縣留下了難得的綠水青山,還讓洋縣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發展有機產業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洋縣縣委書記胡瑞安說。

近年來,洋縣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群眾得利、鄉村振興的綠色崛起之路。

近20萬名農民捧上有機產業「金飯碗」

秦巴之間,漢水河畔。得天獨厚的地域特點造就了洋縣無與倫比的自然環境。1981年,世界上僅存的7隻朱䴉在洋縣被發現,震驚世界。

隨即,禁止狩獵、伐木、開礦、使用農藥化肥「四不準」的保護措施相繼出臺。洋縣每年因朱䴉活動區不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作物減產帶來的損失和地方財政減收就達2000多萬元。

2005年9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4名院士到洋縣實地考察後,聯名提出了《在洋縣朱䴉保護區建立陝西省有機食品產業基地》的建議。洋縣看到了破解發展困局的曙光。

2010年,洋縣成立了有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了《洋縣有機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龍頭帶動、規範運作,打造品牌、擴大宣傳」的發展方針,建立了「縣有辦、鎮有站、村有員」的三級監管網絡。

在財政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洋縣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有機基地環境檢測費實行全額補貼,對產品認證費及年度複評認證費補助60%,並對有機基地肥料實行定額補助,全力支持有機產業發展。同時,對有機生產企業實施貼息貸款、項目支持、獎勵補助、土地配置等政策扶持,帶動了康源農業、雙亞糧油、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機生產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圍繞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創建,洋縣制定出臺了70多種主要農作物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標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標準體系。

為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洋縣還啟動建設總投資21.8億元、佔地3750畝的集有機產品加工、科研、貿易、物流為一體的有機產業園區,招引12家有機生產企業入駐園區,有機產業鏈條進一步被拉長。 

目前,洋縣有機產品認證已達14大類76種,認證面積13.2萬畝,認證產量3.36萬噸,有機產業實現總產值9.66億元。

2015年10月,洋縣成功創建為西北首家「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2017年4月又建成「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全縣有機產品品牌以44.5億元的評估價值躋身全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有機示範區內近20萬名農民享受著有機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龍頭企業成為脫貧攻堅「助力器」

馬暢鎮是洋縣稻穀主產鎮,而位於該鎮的永輝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則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靠。公司通過推行有機種植和訂單農業,免費為農民發放有機肥,普及病蟲害防治知識,群眾種植的有機水稻每畝比普通水稻多獲利800元。

「我們建有農戶檔案,每年農民栽種的時候,技術人員會指導他們選擇種植品種,並對育秧、施肥、防蟲進行指導,讓農民以最少的投資換來最多的收益。」公司負責人王永輝說。

在脫貧攻堅中,洋縣堅持把發展有機產業作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積極推行「龍頭+基地+貧困戶」扶貧形式,充分發揮有機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聯結農戶,在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壯大的同時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提起發展有機產業帶來的好處,洋縣黃安鎮劉家壩村脫貧群眾陳秀娥很有發言權。幾年前,陳秀娥一家4口人守著5畝薄田,辛苦勞作也沒過上好日子。2012年,她與雙亞糧油有機農業集團合作,訂單種植有機水稻。經過培訓後,她還成了公司的生產工人。「現在日子好過多了,每月穩掙兩三千元。」陳秀娥高興地說。

在洋縣,像永輝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雙亞糧油有機農業集團這樣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已有20多家。這些企業通過開展包技術、包種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務和吸納勞動力就業,結對幫扶全縣110個貧困村,先後與1萬多戶貧困戶結成了「生產—加工—銷售」利益共同體,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有機種植養殖業實現脫貧致富。

3月23日,洋縣謝村鎮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30多名工人正忙著對有機黑米進行分裝、打包。「這一批黑米總共發8000單,這已經是最後一車了。」負責人孫文慧指著一輛即將啟動的物流運輸車告訴記者,「我們的有機黑米雖然價格比市場高5元到8元,但由於營養豐富、口感好,依然供不應求。」

為使有機黑米、中藥材、土蜂蜜、薯類等主導農產品搭上電商發展的快車,洋縣緊抓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的機遇,積極整合縣內電商資源,註冊了「七隻朱䴉」系列商標,並開發了「朱䴉集市」電商扶貧商城,通過平臺開店、全民分享等方式完成農產品「進城」工程,讓有機產業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目前,洋縣已註冊「金正禾」「周大黑」等各類電商企業和個體電商200多家,上架有機農產品13大類120餘種,全縣農副產品銷售額超過1.5億元。

  生態旅遊撐起鄉村振興一片天

3月的洋縣,春意盎然,生機勃發。10萬畝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黃色織錦,散落於山川溝壑,引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紙坊街道辦事處草壩村位於朱䴉保護區的核心地帶。近年來,這個村子憑藉有機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態優勢,先後投資2600多萬元,建成了「四園一中心」的旅遊服務格局,全村日接待遊客能力達1600人。

村民張學文說,自從發展有機產業,來村裡採摘體驗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鄉親們自產的梨果和稻米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去年油菜花海節期間,全村共接待遊客2.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5萬元,旅遊產業已成為村民『淘金聚銀』的『增收器』。」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介紹說。

洋縣堅持把綠水青山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依託生態和有機產業大力發展以鄉村旅遊為主的全域旅遊,精心打造了長青華陽、朱䴉梨園、蔡倫墓祠、金沙湖4大景區和漢水生態風景線、洋華路旅遊專線、北部環線3條鄉村觀光風景線,並開發建設了儻水麗苑、金水銀灘等一批重點旅遊項目,全面推進鄉村旅遊連點成線,努力把農村建成景美、業盛、人和的文明家園。同時,縣上鼓勵支持企業、個人依託當地木耳、香菇、五彩米等優勢特色產業,創辦休閒農業產業園、休閒農家等。

目前,洋縣已形成了牛頭山梨園景區、朱䴉湖風景區、源之林休閒觀光園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農業觀光旅遊園區,創辦了具有生產、觀光、休閒、度假、娛樂等綜合功能的各類休閒農家160多家,帶動全縣休閒農業旅遊投資達3.86億元。去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70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6億元。記者 康傳義 通訊員 楊國濤

相關焦點

  • 洋縣1300畝有機獼猴桃開園採摘啦!
    近年來,我縣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群眾致富、鄉村振興的綠色崛起之路,讓洋縣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發展有機產業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金秋九月,走進鴻源有機獼猴桃基地, 果園裡10多名就近務工的村民正忙著採摘成熟的獼猴桃,他們不時將滿筐的果實抬出果園裝車,一個個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隨後大家忙著挑選獼猴桃,分級銷往全國各地。鴻源有機獼猴桃南臨漢江,空氣良好,早晚溫差大,土壤酸鹼度平衡,發展有機產業條件得天獨厚。
  • 保水富民!北京密雲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 科技日報記者 華 凌開欄的話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的「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讓我們明確了「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綠色發展理念。
  • 2018洋縣黑米區域公用品牌萬商推介會在鄭州舉行
    洋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擁有朱䴉和長青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寶朱䴉唯一的野生種群棲息地。多年來,為了保護好朱䴉的生存環境,洋縣選擇了「生態立縣,循環發展」的有機農業發展之路,成為全國首批9個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之一,也是全國現有國家有機產品示範區中第一個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
  • 有機產業助力朱䴉之鄉換羽騰飛
    在這片溫潤的土地上,瀕危的朱䴉繁衍生息、健康壯大,「朱䴉之鄉」的人們也憑藉著無數的智慧汗水將「朱䴉牌」有機產業打造成為了新時代洋縣特有的靚麗名片。        探索創新 標定農業發展方向為了將有機產業做大做強,洋縣每年投入財政專項資金3000萬元;先後出臺《有機產品認證及肥料採購補貼管理辦法》、《獲得名牌產品企業獎勵辦法》等多項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監管網絡機制和退出認證機制;持續加大與科研院所合作,為有機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 一顆小芒果 富民綠產業——雲南省華坪縣「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曾經,這裡是全國100個的重點產煤縣之一。如今,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芒果種植基地之一。如果僅僅用這兩個要素還不能定位這是哪裡的話,那麼就再加上一條「最大規模的芒果種植園」金氏世界紀錄和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對,這裡就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
  • 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明證
    這些年來,杭州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千島湖生態保護工作,大力支持淳安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取得了生態保護與富民增收的顯著成就。
  • 助農商城「一縣一品一特產」洋縣項目啟動 洋縣黑米有了新去處
    在37年的朱䴉保護過程中,洋縣依託良好生態,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從2005年開始發展有機產業,目前已創建成「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累計發展有機生產企業27戶,認證有機產品14大類79種14萬畝,認證總量達3.69萬噸,實現產值達10.32億元。
  • 【「十三五」成就巡禮】富民強縣 全域旅遊描繪遠安新畫卷
    「十三五」期間,我縣從統籌制定全域旅遊規劃,到建設精品景區優化旅遊格局,再到推進產業融合實現旅遊富民,一步步走得堅實。現如今,遊客來遠安選擇的景點增多了,在遠安停留的時間變長了,遠安旅遊的名片更靚了,鄉村群眾依靠旅遊增收致富了……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如何深入踐行?聽聽專家學者怎麼說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人民群眾已經從15年實踐中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浙江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指出,15年來,浙江廣大幹部群眾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按照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雙重思路,一手抓傳統產業特別是工業製造業的綠色轉型,一手抓綠色生態新經濟培育,把綠色高效生態農林業、綠色旅遊業和生態環保產業等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 創建有機產業品牌 打造生態轉化「撫松模式」
    深入挖掘人參醫藥、礦泉水等世界級資源以及生態特色資源潛力,打造百億級礦泉水產業集群,建設世界人參之都和長白山北藥生產基地。一是打造「撫松人參」區域品牌。打造圍繞「撫松人參」、中藥材精深加工、中草藥種養殖三大主導板塊,加快將撫松縣醫藥健康產業走廊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醫藥產業基地。二是打造「撫松礦泉」區域品牌。
  • 綠水青山產業好 金山銀山從中來
    原標題:綠水青山產業好 金山銀山從中來(記者 董豪傑)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橫亙其間,黃河、淮河貫穿其中,綠樹紅花點綴,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山水要「綠」,產業更要「綠」。
  • 礦山結出金芒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雲南麗江的華坪縣,曾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炭」。而最近,華坪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從「煤城」到「芒城」,走出了一條由「黑」轉「綠」、由「綠」轉「金」的生態富民路。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
    編者按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命名表彰了第三批2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8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保康縣堯治河村以礦區變景區、居民區變景區、山區變景區「三區」融合建設為依託,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中走出了一條「三區」融合,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美村富民的新路子。
  • 江西武寧縣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
    原標題:江西武寧縣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換   「江南山水窟,江西風月窩」,《湧翠亭記》中的詩句生動詮釋了江西武寧縣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和優美生態
  • ...培育金山銀山 努力建設 綠色生態走廊產業示範走廊鄉村振興走廊
    任振鶴在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調研時強調守住綠水青山 培育金山銀山 努力建設 綠色生態走廊產業示範走廊鄉村振興走廊每日甘肅網嘉峪關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金鑫)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日前在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酒泉市和嘉峪關市調研。
  • 強化認證認可 有機產業打造生態品牌農業好口碑
    「2017年合作社社員人均分紅突破4000元,下一步我們要進行有機黑米稠酒、有機梨汁飲料、有機醋的產品深加工。」洋縣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劉煜華如是說。依託37年朱䴉保護成果,洋縣實施「生態立縣、循環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有機產業。
  •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強村富民】高田有機稻助農增收 2021-01-12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吉縣委書記:我們走過「只要金山銀山」的邪路
    「我們既走過『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邪路,也走過以為綠水青山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的消極保護彎路。」6月5日,安吉縣委書記、縣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單錦炎對記者說。在當日環境保護部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上,安吉縣獲得了我國生態文明最高獎「生態文明獎」。
  • 科技富民 產業興村——岑鞏縣科協助力羊橋鄉姚寨村邁步小康路上新...
    多年來,該村因基礎設施不完善,村級黨組織戰鬥力不強,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產業形式單一,從而導致優質資源被閒置,村集體經濟薄弱。「遇到事情需要花錢,守著金山銀山卻到處化緣。」提起幾年前的窘況,村黨支部副書記夏家廣一言難盡。
  • 產業花開處處新——甘孜州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綜述
    2016年,依託爐霍縣「鮮水源」有限責任公司,在斯木鎮吉絨、若海兩個村流轉土地500畝,集中種植高原生態有機蔬菜。通過土地出租、資產入股等方式,使「飛地」成為鄉村產業支撐,帶動參股戶戶均增收890元。除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也有部分村民像柔吉這樣在園內長期打工,每個月僅工資收入就有200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