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產業助力朱䴉之鄉換羽騰飛

2020-12-22 三秦網

秦巴山脈橫貫東西,將陝南隔絕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在洋縣被發現,才讓這個與世隔絕的陝南小城逐漸聲名遠播。地處秦巴山區,又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漢江上遊水源地,洋縣大部分地區屬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洋縣人民數年來不遺餘力保護朱䴉、保護生態,讓原本被限制的發展成為了其最大優勢。在這片溫潤的土地上,瀕危的朱䴉繁衍生息、健康壯大,「朱䴉之鄉」的人們也憑藉著無數的智慧汗水將「朱䴉牌」有機產業打造成為了新時代洋縣特有的靚麗名片。

        探索創新 標定農業發展方向

「那些年,日子確實過得很艱難、也很迷茫。」提起洋縣草壩村的過去,該村黨總支書記劉開昌感慨萬千。1981年5月23日,世界僅存的朱䴉被發現後,5月27日,洋縣政府就發布了《關於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䴉的緊急通知》,不準在朱䴉活動區狩獵,不準砍伐朱䴉築巢棲息樹木,不準在朱䴉覓食區域使用化肥農藥,不準在朱䴉繁殖區開荒、放炮——「四不準」。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後,洋縣陸續關停了多家影響朱䴉生存繁衍的工礦企業,全縣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區域達3000多平方公裡。如何處理保護朱䴉生存的青山綠水與提升農業發展速度兩者之間的矛盾?經過艱辛探索和多方研究論證,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產業成為了洋縣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萬畝有機稻田和萬畝有機梨園這兩個草壩人的聚寶盆。」劉開昌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整合優勢 打造䴉鄉特色品牌

為了將有機產業做大做強,洋縣每年投入財政專項資金3000萬元;先後出臺《有機產品認證及肥料採購補貼管理辦法》、《獲得名牌產品企業獎勵辦法》等多項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監管網絡機制和退出認證機制;持續加大與科研院所合作,為有機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構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運行模式,「朱䴉牌」有機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在積極引導,加大扶持的同時,洋縣同時建立健全各項保障服務機制,助力有機產業企業做大做強。近年來,洋縣稅務部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稅務需求,在加快政策落實、宣傳輔導和納稅服務方面持續發力,主動為涉農企業開展「一對一」涉稅輔導,最大限度降低涉農企業辦稅成本。

2016年,洋縣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授予「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躋身全國首批九大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行列。發展有機生產企業24戶,認證有機產品13類70種12.1萬畝,有機產業年總產值達8.82億元,以朱䴉牌稻米、黑米酒、紅薯粉條等優勢產品為代表的洋縣有機產品享譽全國,俏銷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價值達到億元。2018年,洋縣建成陝西第一個有機產業園區,有機產業已經成為洋縣的支柱性產業和本土特色品牌。

普惠民生 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綠色強縣,有機富民。洋縣對有機生產企業實行配套優惠政策,重點培育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企業,採用「公司化」和「合作制」兩種主要經營模式,有效推進有機生產基地和精深加工企業快速發展。黑米酒業、謝村黃酒、雙亞糧油、永輝農業、志建藥業、康原薯業、東惠果業、白雲農業、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機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邁進,使洋縣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有機產業集群。

「普通大米畝產1200斤,每斤價格2.5元左右,而有機大米畝產只有700斤左右,批發每斤8元,市場價在15到20元。」陝西雙亞糧油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周亞剛算了一筆實在帳。涉農企業規模化發展,農戶也感受到了有機產業帶來的紅利。公司財務經理張磊說:「增值稅稅率下降後,公司調整了主打產品的售價,今年的銷量比往年同期增長15%左右,因此黑谷收購量比往年多了500噸。」企業收購量的增加,讓周邊農戶的收入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有機產業這條路上起步較早的紙坊街道辦草壩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村前米糧川、村中大花園、村後花果山」的小康村。「黃金梨」就是草壩村推出的第一個有機農產品。起初由於銷路不暢,農戶種植積極性去查不高,有的甚至挖掉果樹樹改種其他農作物。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後,通過改進種植技術、拓寬銷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如今,一斤優質黃金梨可以賣到2元多,2018年草壩村512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有機梨園真正成為了草壩村名副其實的「聚寶盆」。(通訊員 王藝晨)

相關焦點

  •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洋縣有機產業發展專家李天剛說,直到洋縣摸索出發展有機產業的路子,解決了朱䴉保護和百姓增收間的矛盾。45歲的祝秀俠就是有機產業的受益者。由於從小身患疾病,她無法外出打工,也不能幹重體力活,五畝水稻田帶來的綿薄收入維持著一家五口的生計。3年前,村裡聯合有機糧油企業鼓勵村民種植有機黑米,此後,祝秀俠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 有機產業讓秦嶺小山村煥發新氣象
    為了保護朱䴉,當地政府提倡農民在朱䴉活動和覓食區的農田裡不使用化肥農藥,並且封山育林、恢復天然溼地,為朱䴉營造適宜生存的棲息環境。  「不用化肥和農藥意味著農作物要減產,一開始農民也是不理解的,有些人還有牴觸情緒。直到洋縣摸索出了發展有機農業的路子,解決了朱䴉保護和百姓增收之間的矛盾。」洋縣有機產業發展專家李天剛說。
  • 第二站打卡「朱䴉之鄉 生態洋縣」
    第二期:走進洋縣洋縣位於漢中市西南部名稱來源於古洋州世界上最後幾隻朱䴉在這裡被發現古為「漢上明珠」,今稱「朱䴉之鄉」DAISY華陽是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長眠之地,也是蔡倫的封地。蔡倫墓祠佔地三十畝,是一家墓冢古建園林相結合的文物旅遊勝地。「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環境優雅,展現漢代以來紙文化發展史,並由世代相傳的紙匠現場仿漢操作,再現了「蔡倫紙」工藝流程,是集參觀、遊樂、購物為一體的「文化食府」。
  • 洋縣:有機產業成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洋縣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產業,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群眾得利、鄉村振興的綠色崛起之路。近20萬名農民捧上有機產業「金飯碗」 秦巴之間,漢水河畔。得天獨厚的地域特點造就了洋縣無與倫比的自然環境。1981年,世界上僅存的7隻朱䴉在洋縣被發現,震驚世界。
  • 強化認證認可 有機產業打造生態品牌農業好口碑
    「2017年合作社社員人均分紅突破4000元,下一步我們要進行有機黑米稠酒、有機梨汁飲料、有機醋的產品深加工。」洋縣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劉煜華如是說。依託37年朱䴉保護成果,洋縣實施「生態立縣、循環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有機產業。
  • 首屆朱䴉國際論壇在洋縣印象洋州文化館開幕
    莊長興指出,作為陝西文化符號的朱䴉日益成為中日韓地方政府合作和民間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合作載體。30年的不懈努力,朱䴉數量和分布範圍得到有效擴大,這既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樹立了榜樣,又為深化中日韓三國合作和東北亞地區區域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今年,時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締結40周年,是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立10周年,三國關係正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節點。
  • 空中突擊,新型陸軍換羽騰飛
    作為陸軍轉型建設的排頭兵、急先鋒,一茬茬官兵緊盯使命任務,聚焦「精飛善打」的建設目標,助推新型陸軍在重塑重組的道路上換羽騰飛。探索 :瞄準空地一體攻堅克難「這裡的每一副手套,都是探索道路上的痕跡,上面的每一處血漬都是對官兵『掉皮掉肉不掉隊』的最好印證。」
  • 國小新陝西行 | 深入漢中洋縣,探訪朱䴉之鄉
    地貌多樣,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溫潤宜人,有朱䴉和長青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珍禽朱䴉的最後發現地和重要棲息地。6月30日下午,國小新們前往洋縣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朱䴉保護工作。朱䴉,又名紅鶴,屬鸛形目䴉亞科,被譽為「東方寶石」,有著「吉祥鳥」、「愛情鳥」之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臺前縣:「中國羽絨之鄉」美名揚
    原標題:臺前縣:「中國羽絨之鄉」美名揚   6月27日,臺前縣迎來羽絨發展史上一件喜事:「羽絨之鄉 多彩臺前」在央視七套精彩上演。這是央視七套《鄉村大世界》欄目組為臺前縣量身定做的專題節目,多角度展現了臺前縣獨具特色的羽絨產業。作為「中國羽絨之鄉」的臺前縣,通過央視平臺走進了千家萬戶,進一步提升了臺前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 中國時隔11年再送朱䴉,日本人究竟有多愛朱䴉?
    這就要說到日本人對朱䴉的愛了,跟對大熊貓的愛不相上下。「日本的日本」朱䴉(huan,二聲),古稱朱鷺、紅朱鷺,是東亞地區的特有種,雄雌同形同色,成鳥全身羽色以白色為基調,但上下體的羽幹以及飛羽略沾淡淡的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
  • 平陽霧鄉有機茶獲「雙認證」
    近日,平陽縣霧鄉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北京中安質環認證中心認證,獲得有機茶生產與加工雙認證,是鬧村鄉唯一獲得該項認證的茶企。據了解,平陽縣霧鄉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黃金葉、紫娟等品種,帶動周邊農戶300餘人就業,戶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此次獲得認證的有機茶園基地面積為10公頃。茶企嚴格按照有機茶葉種植生產加工標準,在茶樹栽培管理的全過程中,不使用除草劑,不使用農藥。
  • 10隻朱䴉入住上海野生動物園(圖)
    此次10隻朱䴉來滬,使上海野生動物園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大熊貓、金絲猴、金毛羚牛、朱䴉「四大國寶」動物種群展出的野生動物園。為了喚起更多的人關注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加入到朱䴉的保護行列中來,3月31日上午10時18分,由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陝西省林業廳、上海市林業局主辦,上海野生動物園、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承辦的「保護朱䴉,我們在行動上海野生動物園歡迎朱䴉來滬」儀式也在上海野生動物園大熊貓廣場舉行。
  • 領尚小鎮:「領帶之鄉」的騰飛夢
    領帶一直是嵊州經濟參與全球分工和競爭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3億多條,出口1.6億多條,佔全國市場的90%,全球市場的60%。  「領尚小鎮」作為集產業、文化、旅遊、社區為一體發展的特色小鎮,是打造領帶品牌的嵊州夢。「讓我們的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讓我們的產品彰顯出時尚活力」,是領尚小鎮成立的初衷。
  • 湖南長沙:花木之鄉財富驚人 2棵羅漢松能換寶馬
    而柏加人庭院裡的「財富」更驚人——兩棵羅漢松就能換一輛寶馬車。記者走訪發現,富了口袋富腦袋,是柏加作為「中國花木之鄉」長盛不衰的秘訣。長沙樣本 柏加一年苗木賣出30億元地處長株潭「綠心」核心位置的柏加,看不到一根稻草,全部是樹,存量花木總值達300億元之巨。
  • 施河鎮:教具之鄉產業融合唱「大戲」
    淮安區施河鎮是「中國教具之鄉」。近年來,施河鎮在持續做強教具產業基礎上,以入列全區農村集成改革試點為契機,產業融合唱「大戲」,助力鄉村振興。打響品牌,昂起龍頭產業融合,要件在項目。一期投資5.65億元、年產2億份營養餐的江蘇百斯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中央廚房項目落戶施河鎮後,鎮黨委政府秉持「以項目促產業、以特色促品牌」理念,全程服務,幫助企業迅速構建起集高效種植、中央廚房智能化規模生產、冷鏈運輸及供餐服務於一體的發展格局。
  • 助力龍頭企業, 扶持扶貧產業 打造有機品牌 促進農民增收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2月20日,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網站公示,豐寧縣等13個貧困縣經過驗收檢查和評估,達到了貧困縣退出標準,擬退出貧困縣。這也標誌著豐寧正式告別了貧困的歷史。
  • 養雞技術|種雞群換羽恢復期的管理及配比
    一、換羽恢復期管理恢復期是指從開始恢復餵料至產蛋率達到50%的一段時間。觀察雞的羽毛脫換情況,正常為換羽開始的7~10天內,主要是體內的小羽脫落,10~20天內主翼羽開始脫落,50天內會脫落70%,每次脫落1~3根,脫落後10天左右重新長出新羽。產蛋率達50%時,已有5根以上脫落,說明換羽效果較好。2、恢復期餵料量的過渡 恢復期後餵料量應嚴格按照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最大餵料量。
  • 新藍網|"兩美浙江" 聚焦台州玉環:"希望之港"助力經濟騰飛
    8月15日,「美麗浙江 美好生活」全國網絡媒體行採訪團一行來到台州市玉環縣,玉環多種產業共同發展和便利的港口條件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產業「百花齊放」助力玉環經濟發展  玉環是全國14個海島縣之一,有近43萬人口。全縣共有水暖閥門生產及加工企業超過1300家。
  • 丹稜:以路為基 助力美麗經濟蓄勢騰飛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地方生態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丹稜縣鎖定美麗經濟發展路徑不動搖,在「敞開北大門、融入大成都、擁抱大峨眉、建設大交通」的思路指引下,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以道路主幹道建設為突破,構建起了完備的道路交通網絡。交通助力,大雅丹稜的美麗經濟正蓄勢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