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脈橫貫東西,將陝南隔絕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在洋縣被發現,才讓這個與世隔絕的陝南小城逐漸聲名遠播。地處秦巴山區,又是南水北調中線的漢江上遊水源地,洋縣大部分地區屬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洋縣人民數年來不遺餘力保護朱䴉、保護生態,讓原本被限制的發展成為了其最大優勢。在這片溫潤的土地上,瀕危的朱䴉繁衍生息、健康壯大,「朱䴉之鄉」的人們也憑藉著無數的智慧汗水將「朱䴉牌」有機產業打造成為了新時代洋縣特有的靚麗名片。
探索創新 標定農業發展方向
「那些年,日子確實過得很艱難、也很迷茫。」提起洋縣草壩村的過去,該村黨總支書記劉開昌感慨萬千。1981年5月23日,世界僅存的朱䴉被發現後,5月27日,洋縣政府就發布了《關於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䴉的緊急通知》,不準在朱䴉活動區狩獵,不準砍伐朱䴉築巢棲息樹木,不準在朱䴉覓食區域使用化肥農藥,不準在朱䴉繁殖區開荒、放炮——「四不準」。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後,洋縣陸續關停了多家影響朱䴉生存繁衍的工礦企業,全縣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區域達3000多平方公裡。如何處理保護朱䴉生存的青山綠水與提升農業發展速度兩者之間的矛盾?經過艱辛探索和多方研究論證,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產業成為了洋縣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萬畝有機稻田和萬畝有機梨園這兩個草壩人的聚寶盆。」劉開昌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整合優勢 打造䴉鄉特色品牌
為了將有機產業做大做強,洋縣每年投入財政專項資金3000萬元;先後出臺《有機產品認證及肥料採購補貼管理辦法》、《獲得名牌產品企業獎勵辦法》等多項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監管網絡機制和退出認證機制;持續加大與科研院所合作,為有機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構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運行模式,「朱䴉牌」有機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在積極引導,加大扶持的同時,洋縣同時建立健全各項保障服務機制,助力有機產業企業做大做強。近年來,洋縣稅務部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稅務需求,在加快政策落實、宣傳輔導和納稅服務方面持續發力,主動為涉農企業開展「一對一」涉稅輔導,最大限度降低涉農企業辦稅成本。
2016年,洋縣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授予「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躋身全國首批九大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行列。發展有機生產企業24戶,認證有機產品13類70種12.1萬畝,有機產業年總產值達8.82億元,以朱䴉牌稻米、黑米酒、紅薯粉條等優勢產品為代表的洋縣有機產品享譽全國,俏銷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價值達到億元。2018年,洋縣建成陝西第一個有機產業園區,有機產業已經成為洋縣的支柱性產業和本土特色品牌。
普惠民生 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綠色強縣,有機富民。洋縣對有機生產企業實行配套優惠政策,重點培育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企業,採用「公司化」和「合作制」兩種主要經營模式,有效推進有機生產基地和精深加工企業快速發展。黑米酒業、謝村黃酒、雙亞糧油、永輝農業、志建藥業、康原薯業、東惠果業、白雲農業、景柱香菇等一批有機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邁進,使洋縣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有機產業集群。
「普通大米畝產1200斤,每斤價格2.5元左右,而有機大米畝產只有700斤左右,批發每斤8元,市場價在15到20元。」陝西雙亞糧油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周亞剛算了一筆實在帳。涉農企業規模化發展,農戶也感受到了有機產業帶來的紅利。公司財務經理張磊說:「增值稅稅率下降後,公司調整了主打產品的售價,今年的銷量比往年同期增長15%左右,因此黑谷收購量比往年多了500噸。」企業收購量的增加,讓周邊農戶的收入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有機產業這條路上起步較早的紙坊街道辦草壩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村前米糧川、村中大花園、村後花果山」的小康村。「黃金梨」就是草壩村推出的第一個有機農產品。起初由於銷路不暢,農戶種植積極性去查不高,有的甚至挖掉果樹樹改種其他農作物。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後,通過改進種植技術、拓寬銷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如今,一斤優質黃金梨可以賣到2元多,2018年草壩村512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有機梨園真正成為了草壩村名副其實的「聚寶盆」。(通訊員 王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