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浙江安吉,許多人會想到竹子之鄉、白茶之鄉。其實,安吉也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之一。
安吉不僅是全國首個生態縣、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也是全國首個縣域聯合國人居獎得主。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安吉一度因盲目發展經濟犧牲生態環境,陷入發展窘境。「我們既走過『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邪路,也走過以為綠水青山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的消極保護彎路。」6月5日,安吉縣委書記、縣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單錦炎對記者說。
在當日環境保護部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上,安吉縣獲得了我國生態文明最高獎「生態文明獎」。
單錦炎介紹,2001年,安吉縣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全面破題,開啟了一場近乎悲壯的革新曆程:啟動對112家汙染企業的綜合治理,強制關閉22家嚴重汙染企業,煙塵汙染企業集中整治,200餘處礦山復綠。2003年,又正式提出「國家級生態縣」建設目標,安吉縣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為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於同年應運而生。
這個領導小組集中了全縣各部門的「精兵強將」,縣委書記、縣長同時擔任組長,縣四大班子部分領導與分管副縣長擔任副組長,40多個部門、鄉鎮一把手擔任組員。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設行政編制4人。
但具體朝什麼方向做、怎麼做,還存在分歧。「正當我們迷茫彷徨之時,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又一次來安吉調研,在得知天荒坪鎮餘村主動關停礦山和水泥廠、不再靠賣石頭致富的情況後,給予了高度評價。」
單錦炎說,當時,習近平對大家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定不移地走這條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
在「兩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安吉最終確立了「中國美麗鄉村」這一重要載體。
自2008年起,安吉以「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為目標,實施「中國美麗鄉村創建」工程,目前共有179個行政村開展了創建工作,建設覆蓋面達95.7%以上。
今年5月27日,以安吉縣人民政府為第一起草單位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對外發布,標誌著安吉正式成為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
安吉調整完善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等六大專項規劃,制定並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紅、藍、綠」三級控制規劃和礦產開發、山林開發、水資源利用等控制性詳規。自2012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生態文明示範建設考核專項資金,用於對生態鄉鎮的橫向轉移支付。
做生態文明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對於這個問題,單錦炎表示,經濟實力確實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但發展經濟要嚴守生態紅線,以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轉型,不斷探索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之路,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單錦炎介紹,安吉縣藉助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環境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推進農業產業有效集聚,5年共建設100個農業園區,其中省級精品園區54個。曾被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為「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品牌價值就已達到29億元,今年產值達到22億元。
單錦炎說,按照生態功能布局定位鄉鎮發展導向,取消工業考核,只在3個鄉鎮集中布局工業平臺,實現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發展。同時在全縣實施最嚴格的環保前置審批和後評估考核,強化畝均稅收和環境效益評價,提升椅竹兩大傳統產業,培育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
如今,竹產業實現了從根到葉、物理到生化的全竹利用,打響了「全竹家居」區域品牌。安吉108萬畝竹林佔全國竹資源的1.8%,創造產值180億元,以佔國內1.8%的立竹量創造了20%的國內竹產值。安吉的椅業歷經30年發展,從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著力科技創新、品牌塑造與標準制定,年產值280億元,出口8.95億美元,佔全國椅業出口的一半。
單錦炎介紹,安吉縣在25公裡休閒產業帶上布局一批諸如凱蒂貓樂園、港中旅等19個重大旅遊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2014年全縣共接待旅遊1204萬人次,完成旅遊收入127.5億元,實現了月接待遊客過百萬、月旅遊收入過十億。
單錦炎介紹,十年來,安吉的地區生產總值由89.3億元增長到303億元;財政收入由7.81億元增長到55.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034元增長到23610元。每年新增財力的70%用於公共事業,已實現公共運輸、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11項公共服務全覆蓋。
中國生態文明獎經中央批准設立,由環境保護部主辦,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具體承辦,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此次為首屆,評選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和一線。
安吉縣以佔國內1.8%的立竹量,創造了20%的國內竹產值。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