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永遠別逼孩子合群,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件好事

2020-08-16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些孩子不愛說話,不喜與人交流,父母就給他們貼上內向的標籤,在外人面前也這樣評價孩子。

雖然可能是父母的無心之舉,但有可能會使得他人按照對待內向者的方式去對待孩子,這樣就會使孩子越來越沉默寡言。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判斷孩子內向或是外向的標準是是否懂禮貌、是否能夠從容應對陌生人。

他們看到有些孩子遇見叔叔阿姨就會甜甜地問好,在陌生人面前也能乖巧地交流,因此也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但這往往不能實現。

首先,孩子的氣質不同。

氣質是先天的,在個體早期階段就會表現出來,主要體現為神經類型的自然表現,有些孩子的心理過程的強度減弱,速度較慢,並且指向內部,因此要他們熱情主動比較困難。

此外,氣質的變化較慢,可塑性較小,即使能夠改變,也並不容易,因此具有這種氣質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不敢表現自己,顯得比較被動。

孩子的性格是後天養成的。在生命開始時期並沒有性格,它是個體在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人的社會性。而且性格的可塑性較大,環境對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顯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是父母讓他們形成了不愛說話的性格,因此要他們主動無疑是強人所難。

家長認為孩子內向,不在乎「不懂禮貌」「不愛打招呼」「在別人面前比較害羞」這幾點理由,然而這些行為並不能說明孩子內向。

內向是氣質類型的一種,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內向,僅憑觀察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專業的測評問捲來判斷。

雖然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認知有所偏差,但他們的反應還是說明了一個問題,即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內向,也認為內向是不好的。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內向是一種氣質,氣質所指的典型行為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而與行為內容無關,因而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沒有道德評價的意義。

換句話說,內向的個體可以不懂禮貌,也可以很懂禮貌,可以害羞木訥,也可以與他人很好地交流,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外向的個體與人交流時,可能熱情奔放,給人清新悅動的感覺,內向的個體與人交流時,可能清風拂面,給人溫暖舒適的感覺。

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遇見叔叔阿姨不會打招呼,那麼就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是不是只會強迫他們而不懂得遵循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並非內向,但卻被標記為內向,內向並沒有好壞、善惡之分以及道德評價的意義,但人們卻一致認為內向不好。

實際上,有些不愛說話的人之所以給人以不好的感覺,是因為有些行業需要外向型的氣質。

例如營銷行業要求員工熱情開朗、能說會道,公司講求團隊協作,但有些人喜歡單幹,換言之,在某些行業或者崗位中,那些外向的個體更加吃香。

相對地,在某些行業或崗位中,則是內向的個體更吃香,如作家、研究人員等等。

實際上外向和內向各有優劣,外向的個體心理活動指向外部,優點是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缺點是內省不足。

而內向的個體則正相反,他們清楚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

在活動中,他們觀察能力比較強而且細緻、深入,喜歡分析生活中的一切。在職場中,他們善於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他們心思細膩,與人交往和工作中都比較細心,可以將失誤率降到最低。他們具有很棒的想像力,有可能會突然靈光一現,從而提出一個創造性的想法。

比起更多需要團隊合作的基層崗位,他們更適合管理崗位,更好地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優勢,他們經常有意識地使用元認知活動來監控自己的工作過程,以保證其不脫離正軌而始終指向目標。

永遠別逼孩子合群,有個內向的孩子是件好事,他們能實現家長對他們的期望,與外向的個體一樣,他們也能和他人好好相處,並且具有很多外向個體不具有的優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焦點

  • 孩子內向,要逼著他合群嗎?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美國曾經做過一次關於社會精英的調查,根據研究數據表明:經過長達30年的研究後,可以發現社會精英人群中,內向性格的人是外向性格的3倍,智商高的人大概率都是內向性格或者有內向性格傾向。一個急脾氣的媽媽碰上一個內向的孩子,似乎是件非常令人焦慮的事。
  • 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合群?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說非常高,不管什麼都想讓孩子做到最好,有些孩子因為從小就不喜歡說話,然後家長就會認為孩子性格太內向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很多成人就會拿孩子內向的事情說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很有可能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嘴甜就是好事,所以也會經常拿孩子跟外向的人作比較。
  • 永遠別逼孩子合群,有個內向的孩子是件好事!大多父母都不知道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好動,但是總有一些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有所不同,他們更多地表現出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其他人交流,喜歡一個人獨處,這些性格內向的家長讓家長感到非常的擔心。所以家長在職場中明白的道理不希望發生孩子身上,所以家長就會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開朗、外向的性格。
  • 別逼孩子合群,內向真的是件好事兒
    如果一個家長是個急脾氣,做什麼事情都風風火火的,孩子性格有些內向,非常安靜,家長會覺得很煩惱。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6)內向型的人腦內的自我對話其實非常多,他們腦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們通常不會說出來。
  • 心理學家:孩子內向、不合群並非缺點,家長別擔心,別強求娃改變
    心理學家:孩子內向、不合群並非缺點,家長別擔心,別強求孩子改變在家長看來,外向的性格才是最好的性格。於是他們就會為了讓孩子改變,去逼迫孩子合群,逼迫孩子外向。但有心理學家表示說,其實孩子不愛說話、不合群並非缺點,如果我們強制孩子做出改變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 不要再逼孩子「合群」了,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件好事
    啊,你擎起的是灰色的火苗,正如這腳下的路,前無古人,偶爾有幾棵枯死的樹...啊,你擎起的是灰色的後代,卻等待著日出,算計著文字,嘆息花兒的不成熟...啊!
  • 孩子好像很內向,家長是否要擔心,其實內向的孩子有驚喜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還是由於先天的習慣所致,有一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意味著性格不會特別外放,這是由於基因決定的,也可能是由於家庭環境所決定的。例如在生活當中本身就很客氣的父母,雙方想要生出一個特別大大咧咧的孩子,好像也不太可能,但是這一些孩子卻比較善於思考。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永遠不會做出魯莽的決定,所以對於家長來說,這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 3歲前,父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5件事
    3歲前,這5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勇敢從來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孩子從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只有內心有充足的愛和能量的孩子,才敢去大膽嘗試,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過於強硬地分房,只會讓孩子原本還不牢固的安全感被打破,甚至出現分房焦慮。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當安全感足夠,孩子反而自己就會提出分房。
  • 2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留下的心理陰影,影響孩子一輩子
    「有什麼可怕的,要勇敢」「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咋這麼膽小」,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逼孩子分享只會讓他更「自私」分享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問過孩子的意見,就盲目地讓孩子分享,並不是正確的教導方式。「你是哥哥,要讓給弟弟。」「沒事,拿走吧,反正他也不玩兒。」「會分享才是好孩子。」「不!這是我的玩具!」
  • 任何時候,別逼孩子做這三件事
    ,個個都希望自己的娃聰明、活潑、自信、勇敢,未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任何時候,別逼孩子做這三件事:01膽子自然是可以練出來的,但是練習和強迫卻有著天壤之別。生活中,內向的孩子沒少聽這種話:「別這麼扭扭捏捏的,快叫人!」
  • 孩子膽小、內向、認生?其實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看來,孩子的「認生」還真是家長普遍擔憂的問題。1、面對認生的孩子,家長常常擔心他們性格過於內向、無法融入群體,影響日後的社交活動。殊不知,孩子「認生」,反而是好事。1.認生的孩子更聰明、警惕性更高孩子認生是認知能力提高的表現。隨著孩子體內神經系統的發育,大腦與各感官系統的連接反應也越來越快。
  • 家有內向的孩子,別再勸他改了!這可能是件好事
    其實,這個世界上超過1/3的人都是內向性格者——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內向者安靜愛思考,外向者熱情有活力,兩者共同構建了一個多彩的人際社會環境。孰優孰劣本不該成為一個假設。想必很多內向孩子的家長都為此付出過極大的努力,成功的又有幾個呢?家長心裡所有的疑問,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發揮你的本來優勢》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 闢謠:孩子不「合群」就是自閉?天生氣質有差別,別急著下結論
    她向我徵求意見,是不是該帶孩子去做「心理疏導」?在後臺的私信中,不乏這樣家有「內向寶寶」的焦慮爸媽,因為「不合群」就懷疑孩子自閉。然而事實可能跟我們的猜測有很大差別,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內向寶寶的世界吧!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吳鎮宇兒子懇求網友別逼他,外向並非誰都可以
    據調查結果顯示,在這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性格是內向的,然而「內向」這一標籤,貼在哪個孩子身上,向來都帶著需要改正的意味。事情的起因是,貝兒表演才藝的視頻流出,網友都艾特吳費曼,表示想看他的才藝,經不住網友的「威逼利誘」,無奈之下吳費曼放出一則視頻,解釋了自己不能表演才藝的原因,懇求網友別再逼他。
  • 孩子性格內向吃大虧?我到底該不該逼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一、我們都對內向有偏見如果你家也有一個內向的娃,媽媽們不妨去看看老師的評語上是不是寫著這樣的話:xxx同學是個文靜內斂的孩子1.更擅長延遲滿足可能有家長第一次聽這個概念,其實延遲滿足的意思就是願意為了長遠的利益放棄眼前的利益,說的接地氣一點,就相當於在看電視和學習之間,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會選擇先去學習。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是值得慶祝的大喜事,原因無法反駁
    還記得,上一次我們一起去郊遊,朋友家的孩子,在人群中顯得孤零零的,有其他小朋友找他玩,他還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我們大人鼓勵他,去玩吧,他才加入對方一起玩。所以,朋友經常嘆氣說,家裡孩子太內向了,將來走上社會該怎麼辦,肯定會被人欺負死的。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家裡孩子內向、不愛說話,不見得是壞事,也許是值得慶祝的好事情。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家長覺得很丟人,用了很多辦法想要逼孩子分享玩具,但都不奏效。其實,這樣的情況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了。其中有個內向的男孩,每次出來玩都被媽媽催:快跟大家說你也想一起玩兒,快去啊!你活潑一點,扭扭捏捏幹什麼?這幾年下來,在媽媽內向、不合群的數落下,男孩的交際能力非但沒進步,反而說話開始結結巴巴了。
  • 孩子性格內向,就不要強迫他做這幾件事了
    親友聚會,那些性格活潑、能說會道、見人主動招呼的孩子總能討人歡心。而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則常常受到冷落,甚至會被認為性格有問題。在當今這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家有內向娃,家長普遍會更容易焦慮,擔心孩子在學校交不到朋友、受欺負;步入社會後吃虧,「混不開」......仿佛性格內向是個缺陷,不改變過來孩子的未來就不會太美好。
  • 內向的孩子長大沒出息?恭喜你:養育內向孩子可能是件好事
    ,但家長不知道的事,其實孩子內向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定好處。內向的孩子會有什麼特點?,難免會需要社交,但是內向的孩子往往不能夠長時間的,尤其是在和別人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時,孩子通常都會陷入沉默,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沒有想法,也不是孩子不想表達自己,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來理清,該怎麼樣表達自己的觀點。
  • 「父母課堂」內向的孩子是個寶,父母別再逼孩子外向了
    有些家長還會認為內向是種性格缺陷,容易被冷落被排擠,在社會交際上容易吃虧。其實,內外向就像男女性別一樣,並沒有優劣之分。同樣,內向不合群的人也被當成異類。可是,內向真的就一文不值嗎?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內向的孩子,往往通過自我獨處獲得能量,他們觀察細緻、善於分析、獨立思考、思維集中、思想深邃。」與外向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獲取能量的方向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