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留下的心理陰影,影響孩子一輩子

2020-09-03 優家教育


我們總是不可免俗地對孩子有所期待:

希望他勇敢,希望他多才多藝,希望他懂禮貌……

但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在不適當的年齡,要求他做到這些,就是父母的不對!


逼孩子勇敢只會讓他更膽小

為什麼?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怕黑而睡不著覺嗎?記得小時候腦子裡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嗎?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一些害怕的東西。

同樣,作為初來乍到的寶寶,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當然也會害怕很多東西——怕小狗、怕小丑……

圖片來源SOOGIF

如果只是蒼白地告訴孩子「有什麼可怕的,要勇敢」「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咋這麼膽小」,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更好的做法是:

  • 不輕視——不說「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害怕,告訴媽媽,怎麼了?」
  • 不強迫——不說「別的小朋友都去了,你也快點吧」,而是說「等你準備好了,媽媽陪你一起去,好嗎?」
  • 不迴避——不說「你怕小狗?那以後咱們都躲著點它」,而是說「來,媽媽抱著你遠遠地跟小狗打個招呼吧!"

逼孩子分享只會讓他更「自私」

分享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問過孩子的意見,就盲目地讓孩子分享,並不是正確的教導方式。

「你是哥哥,要讓給弟弟。」

「沒事,拿走吧,反正他也不玩兒。」

「會分享才是好孩子。」

「不!這是我的玩具!」


從孩子開始使用「我的、你的、我們的...」這些詞時,說明他們已經有了物權意識。

圖片來源SOOGIF

分享的前提一定是孩子自主自願,如果孩子被迫分享,長期下去,會影響他的物權觀,甚至會導致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更好的做法是:

  • 不輕視——不說「你是哥哥/姐姐應該....」,而是說「這是你的玩具,弟弟/妹妹可以玩一下嗎」
  • 不強迫——不說「會分享才是好孩子」,而是說「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給他玩一下,這樣你也能玩玩他的。」

可以教導孩子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增加交流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是不能分享的,比如說隱私。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借著「分享」的名義,企圖冒犯我們的身體,一定要堅定地拒絕。

逼孩子「懂事」只會讓孩子更「逆反」

孩子懂事,是很多家長的期盼。

然而,逼孩子懂事,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另類的殘忍...

看到好吃的零食,從不吭聲,溫順走開;

看到喜歡的玩具,不敢開口讓父母買;

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必須聽父母的話,謙讓大度……

後來,孩子確實變得「懂事」了。在超市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不再鬧著要買,看到各種各樣的零食,也不說要吃了。

可走出家門,卻成了一個「問題孩子」: 今天搶小朋友的玩具,明天搶小朋友的零食......

懂事的孩子,其實不是他自己。

如果家長過於主觀,對孩子需求刻意壓制甚至忽視,就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是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他才會這麼做。

臨床心理學家Dr.Jonice Webb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童年期情感忽視」。

簡單來講,就是父母在子女童年時期沒給到足夠的情感回應,將會給孩子造成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抑鬱等心理創傷,並嚴重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個人成長與人際交往。

孩子童年的需求不被滿足,以後彌補再多也無濟於事。

更好的做法是:

  • 讓孩子做自己——我們不需要孩子事事都「聽話」,違心地哄著我們。
    真正的懂事,一定是在順應天性的基礎上,同時又能夠有一些對自身的反思和對他人的理解、包容。這樣,他們最終才能成為人格健全的人。
  • 給孩子信任和勇氣——不管孩子是挨了批評,還是被人否認。
    爸爸媽媽一定要站在孩子身邊給孩子信任和支持。而不是用強勢的語氣和態度指責孩子的不足,逼迫孩子去自信勇敢。

讓他們在正向的引導和鼓勵下,自然而舒展地生長。

逼孩子寫字/畫畫

為什麼?

寫字和畫畫是一種極為精細的技能。

對於6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要其正確完成這一複雜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逼著孩子寫字,孩子很難做到,就容易產生挫敗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對寫字感到厭煩。

而小寶寶的塗鴉只是一種打發閒暇時間的遊戲,帶給孩子很多樂趣,是一件很隨意,且不需要教和成人幹預的事情。

圖片來源SOOGIF

如果媽媽批評寶寶做不到,寶寶就容易喪失自信。

更好的做法是:

  • 鼓勵孩子塗鴉,但不逼孩子寫字。——6歲以前,孩子還處於隨手塗鴉的階段,父母可以為寶寶提供豐富的塗鴉材料,信手塗鴉有助於鍛鍊寶寶的想像力。
  • 孩子大一點如果表現出對畫畫的興趣,可以讓寶寶尊重自己的喜好,但不建議強迫。


寶寶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很多事情不是寶寶不想做,而是他的確做不到。
父母如果懂得這些,就可以順應寶寶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 所以,別看寶寶小,但是他需要的自尊和信任一點也不比成人少。

逼孩子外向

為什麼?

與膽小一樣,人們對內向的孩子也充滿了偏見。一個孩子一旦被打上內向的標籤,就意味著這孩子木訥、孤僻、難相處。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不接納,會讓孩子常常自我否定,久而久之變得不自信。

圖片來源站酷圖庫

性格都是有兩面性,外向有外向的優勢,內向也有內向的力量。

擔心孩子內向,無非是擔心孩子未來在社交問題上碰壁,然而內向的孩子好好引導,也可以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節奏與社交模式,未來照樣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相反,一直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簡單粗暴地逼迫他們外向開朗才會真的傷了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


  • 要鼓勵,不要逼迫——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怕生不開口,就不要繼續逼迫,給孩子一個臺階,避免孩子尷尬。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從內心裡接納孩子的性格,不說打擊孩子的話。

存在即合理。比起外向,我們更希望孩子擁有真正的快樂。

06

逼孩子吃飯

父母總擔心孩子吃得少會影響生長,實際上,吃飯是人的本能。


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餓了要吃東西,大約在1歲半左右,寶寶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圖片來源SOOGIF

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吃飯,也就意味著一個人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

更好的做法是:

長大後很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
更好的做法是:

  • 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1歲半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餵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
  •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可以試試這樣說「寶寶你今天要吃幾塊胡蘿蔔、幾塊雞塊呀,米飯要吃幾勺呀」,讓孩子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吃多少。


此外,父母要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的態度要保持平淡。父母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度要保持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孩子拿起飯碗時心理上輕鬆,才有可能產生正常食慾。

寶寶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很多事情不是寶寶不想做,而是他的確做不到。我們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進行思考,順應寶寶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

寶寶雖小,但是他需要的自尊和信任一點也不比成人少,我們做家長,在他們小時候努力保護好他們的天性,長大後,他們才更容易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日互動留言

您在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逼著做這6件事呢?對您的成長有哪些影響?歡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相關焦點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在孩子3歲前,我們要做的是: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04 逼著孩子打招呼圖片來源:站酷網其實這件事,很多的我們小時候都遇到過,每次父母帶著孩子出門,看到「
  • 任何時候,別逼孩子做這三件事
    任何時候,別逼孩子做這三件事:01不要逼孩子勇敢媽媽帶著4歲兒子去樂園滑滑梯,滑梯很高,兒子不敢往下滑。假設你怕黑,強行把你丟進小黑屋,即使你越來越適應黑暗,但心理上想必也會留下深刻的陰影。我鄰居的孩子6歲時特別怕黑,晚上上廁所必須陪同。
  • 3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也有適合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父母逼得太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3歲前,家長千萬不要逼孩子做這4件事。我不跟你做朋友了,不跟你玩了!」理由五花八門,或者是因為不小心被搶玩具,或者是因為有了不同的意見,又或者對方破壞了自己的作品等等。看到孩子受委屈,家長怎麼做?上前就幫孩子理論,還是逼著孩子用強悍的手段做自衛?事實上,只要孩子有交往,就一定會有衝突,這正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寶貴機會。
  • 3歲前,父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5件事
    3歲前,這5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甚至還有人說:2歲3歲不分房,4歲5歲毀斷腸。2、3歲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就要把孩子推出去。圖片來源:網絡這兩點,或許是很多家長熱衷於逼孩子道歉的最直接原因。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自私是孩子的一種本性,三四歲的兒童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與人分享,往往要等到七八歲左右。在孩子眼裡,玩具不止是一件幾十塊的玩具那麼簡單,而是他的心愛之物,是他精神的依託,對沒有收入的孩子而言,每一件玩具都是「天價」。
  • 8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否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逼他長大,逼他懂事,卻忽略了他還只是一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曆程。孩子8歲前,千萬別逼他做這4件事:6歲了。,在「家長千萬別做的10件事」裡,提出的第一條就是: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發脾氣不是壞事,只是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溝通方式。其實,孩子在2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脾氣了。
  • 8歲前,有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去做
    孩子出門後,只要看見吊著的蟲子,就會嚇得連聲尖叫。朋友每次看他這樣,就氣不打一處來,「蟲子才多大,能吃了你?」然後用力甩開孩子的手,快步上前,留下孩子在原地急得跳腳。她很是氣惱,「這要是個女孩也就算了,可他好歹是個男孩子啊,怎麼就這麼膽小?長大了怎麼辦?」我開導她:「誰規定的男孩子就不能怕蟲子呢?」
  •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品德也反映了自己的家庭狀態,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還是經常接到學校老師的問候。
  • 被「恐嚇」著長大的孩子,會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改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耐心指導。被「恐嚇」著長大的孩子,會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怎樣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家長們帶來一點啟發。你是否也在用警察嚇唬孩子?
  • 馬伊琍沒避過的育兒大坑,太早逼孩子做這些事,其實是害了孩子
    這個是馬伊琍在微博裡寫到的,她曾經逼女兒認識數字,但是女兒那個時候根本理解不了,最後不但沒有教成女兒,反而給女兒留下了陰影。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強迫孩子學習他們理解不了的知識,到最後受傷害的只會是孩子自己。 你是不是也在犯著這樣類似的錯誤呢?看看這4件事,你有沒有做。 1.3歲前,不要逼迫孩子認識數字 好像這個是我們知道最簡單的事情了,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學習呢? 那是因為孩子的思維是有一個過程的,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最後再到抽象思維,三歲之前的孩子是不具備抽象思維的。
  • 6歲前最傷孩子的5件事,千萬別做,第1件最易踩雷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6歲前的經歷,將會對他的一生造成影響。父母若期望孩子能夠幸福健康,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要做這5件事!有這樣一個回答印象深刻:「我一直很不解的是,6歲前的事我很多都不記得了,只有那些父母爭吵的畫面歷歷在目。哪怕現在父母已經很少吵架,每次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依舊會心驚膽戰,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歡樂。」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回答的點讚和評論數遠超過了一些奇特經歷的回答。
  • 父母要捨得逼孩子去做這3件事,影響孩子未來人生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相信很父母都糾結過一個問題:到底要不要逼孩子?看著孩子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候,覺得就這樣慢慢長大挺好,但回頭看到別人家孩子成績優異還有十八般武藝的時候,又恨不得現在就把他丟進課外輔導班。你不逼孩子一把,永遠也不知道,孩子居然還可以這麼優秀!下面這三件事上,我們必須逼孩子一把,你做到了幾件?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以後的發展,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所以,英語很重要!估計學個英語都算少的了,珠算書法,遊泳等等。  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 父母最好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
    文/依肯的爸爸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每個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和諧恩愛,在這樣有愛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才會感覺幸福,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這件事父母只要做一次可能會傷害孩子一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就算是成年人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夫妻間相處,難免會有小磕小碰,偶爾會拌個嘴,嚴重了會吵架,甚至倆個人都「離家出走」,如果有家裡有孩子,孩子會感覺到很可怕的。
  •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孩子需要慢慢的長大,父母切勿急於求成,8歲前,有4件事情千萬別逼著孩子做第一、逼孩子勇敢真正的勇敢不是逼出來的,是在愛和鼓勵的滋養下,內心自然產生的力量,如果逼孩子勇敢,只會讓孩子的心靈更加脆弱。另一種就是孩子有過類似的經歷,產生心理陰影,不想把自己再次置於險境。
  • 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一看虎媽手裡就是英語單詞卡片)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不小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怎麼辦?家長這樣補救還來得及,別放棄
    朋友家的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特別淘氣,經常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怎麼教育都不改。有一天,朋友心情不佳,正好孩子又在家裡亂扔玩具,她一氣之下就把孩子扔進小黑屋,故意不開燈,讓孩子冷靜一下。結果,就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後來孩子睡覺必須要開燈,在太黑的封閉空間,就表現出明顯的不安。朋友後悔莫及,不知道該怎麼辦......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一看虎媽手裡就是英語單詞卡片)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小編認為,6歲前的孩子學還是不學,一切以興趣為主要衡量標準。下面是被公認為6歲前最好不要做的10件事情,爸媽們都知道嗎?除了英文單詞句子,還有背誦唐詩宋詞、數學口訣等也是屬於強調記憶性的學習,過早學習有害無益,但如果像聽歌一樣聽聽那也倒無妨。為什麼會這樣?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倘若家長的錯誤教育方法持續到孩子六歲,那麼將來或許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一定要時常反省,倘若做錯了事,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六歲前是最應該立好規矩的時候,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這也是培養孩子正確是非觀的關鍵。
  • 這6件事會給貓咪帶來心理陰影,希望永遠都不要發生
    貓咪本身就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所以一旦受到傷害刺激,後果可想而知,尤其是以下6件事會給貓咪帶來心理陰影,希望永遠都不要發生。1、被拋棄對於有過家庭生活的貓咪來說,這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陰影。2、見到同伴被傷害貓咪也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它們對同類也會有心疼、憐憫。長期在戶外互相扶持的流浪貓,一旦看見同伴被欺負或是被抓捕,也會對人產生更大的恐懼和敵意。即便你出於好意,想給它們餵一點食物和水,它們也會立馬逃跑,你很難靠近它們。
  • 尿床這件小事,關乎孩子的自尊,父母的態度對孩子影響巨大!
    3、4歲的孩子尿床,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誰家的孩子沒尿過床呢?我們小時候也尿過!尿床這件小事,或許就是一個小插曲,很快就過去了,但也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背負一生,關鍵在於父母不同的應對態度。這件事成為一個噩夢一直糾纏著她,影響他上學、戀愛,甚至崩潰到割腕自殺。直至她用絕食來逼父母向自己道歉,心理積壓多年的情緒得到宣洩後,她尿床的毛病奇蹟般的好了,但是已年近40歲,重度抑鬱。從5歲起,她的天空就變成了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