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中,芬蘭是什麼樣子?
滿眼白色的冰雪世界,以及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裡晦澀難懂的芬蘭語,這大概就是我對芬蘭的全部認知了。
同樣作為北歐國家,顯然它比瑞典、挪威還要低調得多。
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芬蘭國民擁有超高的生活品質,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在2018年的全球幸福指數榜裡,芬蘭傲視群雄,赫然排在榜首。
可你相信嗎?這樣美麗又幸福的國家,以前其實特別窮!天然資源也比周邊的國家差遠了。也許正是因為資源的匱乏,才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文化:SISU精神,也讓他們得以發展成今天的樣子。沒有資源出口,芬蘭人只能「把灰質轉化成GDP」,也就是輸送人才!所以教育是芬蘭社會最重要的一環,SISU精神正是他們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是芬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芬蘭人用SISU創造生活和幸福
SISU是什麼?
《芬蘭人幸福的藝術:SISU創造嚮往的生活》一書中介紹,芬蘭語裡,SISU這個詞已經至少存在了500年,從字面意義說,它是指人的內臟,人們自古以來都相信內臟是力量的所在,也是決心的發源地。
而它實際的意思,其實很難直接翻譯出來,基本可以理解成毅力、堅韌,或者是勇氣,意志力,不屈不撓等等,它不僅是一種行為模式,更是芬蘭人的價值觀,它體現在芬蘭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芬蘭,人們甚至用它命名各種東西,比如汽車、比如破冰船等等。
還有人說,如果不理解SISU,就理解不了芬蘭人和芬蘭這個國家。
也許SISU的本質就是享受不舒適的生活
和我們喜歡旅行一樣,芬蘭人在每年6月下旬的仲夏節也都會去度假屋度假。可和我們不一樣的是,所謂的度假屋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海景、沙灘、別墅,它更多的其實是一種鍛鍊。
雖說是夏天,芬蘭的平均溫度只有13℃-17℃。在度假小屋裡,芬蘭人用火爐取暖,很少有人裝暖氣。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家甚至連電都沒有,更別提自來水,他們覺得在湖邊用冰水洗盤子是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芬蘭人的SISU文化講究自給自足,為了享受難得的夏天,他們每年都會到夏季小屋裡面住上幾周,自己砍柴、自己挑水,自己給自己找事幹。
也許你會覺得辛苦,但這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在一年中最舒服的日子裡,跳出舒適區,給自己找點麻煩。
極端天氣,造就了芬蘭人的SISU文化
為什麼芬蘭人總是喜歡給自己找麻煩?在芬蘭,有三分之一的國土在北極圈內,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他們的極端天氣。夏天,芬蘭北部24小時陽光普照,南部每天的日照時間也能有19小時。而冬天,相應的,北部幾乎沒有日照,即使在南部,每天的日照時間平均也就是4小時左右。
4小時日照時間是個什麼概念?就是你早晨9點起床,發現天是黑的,以為還是半夜,於是繼續睡覺,再醒來的時候發現已經是下午兩點,可外面依舊漆黑一片,因為一天中短暫的日照時間已經過去了……最重要的是,即使這四小時短暫的「白天」也不過是「夕陽餘暉」或者灰濛濛的大陰天。
半年曬不到太陽,沒有晝夜的概念,更別提生物鐘,這就是芬蘭人的日常。所以有人說,去芬蘭特別容易抑鬱。
在芬蘭,如果不是沒事給自己「找麻煩」,也許就真的抑鬱了!冬天太寒冷,黑夜太漫長。可也是因為這樣的極端天氣,才讓芬蘭人更懂得擁抱極端,崇尚SISU精神,甚至一代一代,把SISU刻在他們的骨子裡。
路上的暴風雪、連續幾個月泥濘髒雪的灰暗,總是早來的秋天,和總是遲到的春天,一切的艱難,芬蘭人全靠SISU來支撐。
SISU精神,體現在芬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著名的「冬季戰爭」裡,蘇聯大舉進攻芬蘭。當時,蘇聯士兵的數量是芬蘭的3倍之多,飛機數量是芬蘭的30倍,坦克數量是芬蘭的100倍。芬蘭軍隊在寡不敵眾,供應短缺,-43℃的低溫下,依然保持戰鬥。
在整個戰爭期間,芬蘭部隊利用速度、遊擊戰和武力經濟把數量有絕對優勢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小股部隊。蘇聯士兵害怕這些「芬蘭幽靈」,他們悄無聲息,穿梭雪原,彈無虛發。
最終,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既丟了國家聲譽,也沒能真正徵服芬蘭全境,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芬蘭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歷史學家威廉·R在他的書裡就曾寫道:芬蘭軍隊什麼都少,唯一比對方多的就是SISU精神。
芬蘭人的SISU精神,真的無處不在
不論是職業道德,還是男女平等,小到家家戶戶的育兒問題,大到總統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芬蘭人的SISU精神已經刻在了基因裡,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
《芬蘭人幸福的藝術》一書還向我們介紹了一個探險家派屈克的故事, 20年裡,他組織和帶領了40多次北極旅行,5次南極洲探索,還去過亞馬遜、婆羅洲以及太平洋上多個無人居住的島嶼,他是第一個攀登16座世界高峰的人。他經歷過地球上最嚴酷的環境,他多次直面死亡,而他,是SISU的忠實信仰者。
他說,對於我來說,SISU意味著永不放棄,我的意思是永遠不、永不、永不!SISU是他面對內心掙扎時可以使用的力量源泉。
其實不僅僅是芬蘭人,我們同樣需要他們的SISU精神
SISU代表著毅力和堅持,代表著芬蘭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最重要的是,其實它意味著我們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適度焦慮」,就是指在安然過關和緊張到崩潰之間有一個微妙的焦慮平衡點,只要焦慮度沒有超出這個平衡點,人們就能在焦慮的刺激下獲得成功,而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表現失常。
當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面對緊張、壓力,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正是芬蘭人的SISU精神,對抗壓力、直面挑戰、堅持到底,捱過最艱難的時刻,從而變成更好的自己。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活總是變化無常,沒有永遠安穩的工作,沒有永恆的避風港,沒有誰能一生平順,不經歷任何坎坷,所以我們能依靠的就只有不斷提高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甚至在前方一片坦途的時候,也要向芬蘭人學習,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學會「適度焦慮」,讓不斷成長成為我們的生命本能。
當你硬著頭皮堅持下來,會驚喜地發現,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你的生活又開啟了一片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