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滿老師,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哲學三問!
今天在家閒著瀏覽今日頭條時,看到一篇名為《用西方終極「哲學三問」方法論,「3步法」做好高校招生面試準備》的文章。寫的不錯,從哲學角度來看待招生面試問題。這讓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本書,是得到說書人成甲的《好好思考》,在定義知識層次的時候分了4個層次,依次為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哲學視角。本文作者就是從哲學層次來分析招生面試問題。
何為哲學三問?
哲學三問:
我是誰?
我來自哪裡?
我要去哪裡?
最為經典的回答是西遊記裡,算是每一集都會出現的一句臺詞——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西天取經。
其實不論是高考志願問題,還是找對象問題等生活中的問題,都可以用哲學三問來解決。
「哲學三問」方法論,可以讓我們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並且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三步法」,做好高考志願表
高考志願表,填起來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還是應了那句俗語: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第一步:我是誰?
在自己準備高考志願表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是「誰」梳理清楚。這種梳理不僅僅是體現在名字、住址、家庭等方面,還應該往深了挖掘。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關於自己的所有個人背景、興趣、特長愛好、能力、價值觀等內容都梳理一遍,進行整理。在填報高考志願表時,就可以運用到。
很多時候,考生和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填,其實絕大多數的問題出現在定位(我是誰)上。不知道自己是誰,不了解自己,也就是不知己所造成的。
你了解你自己嗎?請認真的思考一下。
關於定位(我是誰)的問題,可以通過測評、諮詢、請朋友寫出自己的特點等維度去分析。定位這個話題,好講也不好講,牽扯的內容不少,不光是個人問題,還是整個家庭的問題。
如我是誰,沒有回答出來,第二步是進行不下去的。
第二步:我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對於沒有工作經歷的高考生而言,主要是梳理自己的以往的學習情況和社會實踐活動,有些同學做過科研,有些同學甚至是連見都沒有見過。具體情況視自己而定。
高考生,畢竟是沒有參加過工作的,雖然說新高考下,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檔案,素質教育。現實中的情況,相信大家都知道(有多少是實踐出來的),滿老師就不多講啦。通過自己往年的學習情況,比如說參加了奧賽等賽事或是出席了其他活動等,結合自己對社會的認知情況,總結一下自己的過往,找到發展軌跡。就像是唐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一樣。一定要清晰的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問題,才能夠在第三步要到哪裡去中明確該往哪裡走。
第三步:我要到哪裡去?
「我要到哪裡去?」是高考志願表上體現的結果,也是準備的最後一步。
在梳理好,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之後,剩下的問題就是未來的學業和職業規劃,也就是「我要到哪裡去?」。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不清楚,甚至是躲避。只要這個問題想清楚了,不僅僅適用於高考志願話題,還能夠為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提供大的啟示。
考生們報考的動機和方式各不相同,有些考生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選擇的報考院校,有些考生是憑個人一時興趣選擇的報考院校,有些考生是在家長幫助下選擇的報考院校, 無論起點如何,終點都是希望能夠被一所大學和一個專業錄取。
既然如此,不管報考了幾所院校,在準備的時候,都要針對每一個專業、每一所大學進行個性化分析。新高考下,填報模式發生了變化,專業+院校這種模式讓更多的考生和家長懵上加懵。
「我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的準備,主要包括選擇城市/高校/專業/、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
高考報考維度並不僅局限於大學、專業、城市三個方面,新高考改革下,出現了選科要求,當然還有就業、深造、學費等維度,都需要進行分析。但是每一個維度並非都要逐一進行參考,有些同學不考慮深造,本科直接就業,所以深造這個維度不會出現在這些同學當中,實際填報中根據個人情況來參考。
選擇城市上,現如今討論的熱點話題,不論是優先選擇專業還是優先選擇大學,還是優先選擇城市,都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按照自己的情況做出選擇。
在選擇大學時可以參考排名、學科特色、科研實力、實驗室、圖書館、歷史校友等,以及所報考的大學的行業地位、師資實力等等。
在選擇專業時,可以參考專業的詳細介紹、深造方向、就業前景、培養要求、專業實力、學科限制等等。
注意要認真梳理高校和專業特色,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樣才能夠在實力強勁的大學中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未來發展規劃,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根據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找到專業及行業未來的學習課程,結合未來的發展,做自己的規劃。當畢業後如何選擇就業、行業等問題,都是在未來發展規劃這當中。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有規劃的人生是藍圖,沒有規劃的人生是拼圖。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