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指出,實現明年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這為明年經濟工作定下了基調。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這個「穩」字,對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十分關鍵。如何理解和把握這個「穩」字,可以從三點看。
強調「穩」字當頭要從「時」上認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這個重要年份我們必須保持經濟運行在「穩」的合理區間。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但經過各方面努力,我國經濟增長依然保持在6—6.5%的增長區間,這為2020年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奠定了基礎,明年經濟增速依然要保持在6%左右,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強調「穩」字當頭也要從「勢」上謀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清醒判斷: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並沒有改變。只有確保經濟穩中有進,才能應對和戰勝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才能穩定市場預期、穩定人心、穩定經濟發展的信心。
強調「穩」字當頭更要從「治」上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這是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出發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近些年來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始終把握這個工作總基調,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強調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就是要做到,在戰略上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在戰術上著眼化解當前突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失衡矛盾,抓落實幹實事,注重實效,步步為營。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認識論層面將「穩中求進」提煉概括為經濟治理的「四個必須」。這既是對近年來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基本經驗的一個全新概括,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精髓,又是應對複雜形勢治理好經濟必須把握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的認識統一。
這「四個必須」表現在宏觀政策選擇的方向上,就是要科學穩健把握好逆周期調節力度,激發和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大程度地激發內生發展動力;表現在宏觀政策選擇的策略上,就是要注重全局觀念,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在多重政策目標上把握動態平衡,防止產生政策效能的相互抵消,切實優化經濟治理方式、提高經濟治理能力;表現在經濟改革的目的上,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通過改革釋放市場潛能和市場主體的創新力、競爭力;同時,所有的宏觀政策和改革政策,都要堅守底線思維,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四個必須」是有效政府治理的一個統一整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彰顯穩中求進的方法論意義。
具體到實踐層面,「穩中求進」就是要繼續紮實做好「六穩」工作。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舉措的落腳點是穩增長。這兩年,為應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六穩」的政策舉措,為經濟託底形成了有力支撐。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還要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六穩」工作,聚焦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重點環節,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比如,強調要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同消費、投資、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位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要多措並舉保持就業形勢穩定,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要依靠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既加快國資國企改革,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綜合成效,又要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還要強化民生導向,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和切實增加有效投資,充分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提升製造業水平,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要進一步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穩定和擴大利用外資,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再比如,在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上,要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鞏固脫貧成果,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加強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壓實各方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的經濟金融風險,等等。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