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現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家庭條件開始掛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只能去報各種輔導班。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寒門子弟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10月18日的時候,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出生在吉林的寒門學子李東明,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窮不怕,只怕不爭氣。
我們的古語常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李東明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家庭真的是很「糟糕」,父親腿上有嚴重殘疾,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從小李東明就是非常懂事聽話,高考的時候他考上了揚州大學。從大一的時候他就在學習之餘做兼職、打工,而且打得還不止一份工。他曾經在西湖邊管過遊船,發過傳單,在飯店裡端過盤子等等。他每月靠著零碎的時間打工可以掙到3000元左右,他僅僅留下1000元供自己生活,剩下的全部寄回去給父母。在李東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都是由老家的姑姑照看,可是在大四李東明即將考研的時候,他的姑姑也去世了。於是,他回到家長把家裡所有能給的積蓄全部留給了姑姑的家人,帶著父母來到學校40平米的出租屋,一邊準備考研一邊照顧父母。
現在父母在身邊開支也變大了,他一邊掙錢一邊準備考研,還得一邊照顧父母,很累但很快樂。後來學校的一名教授聽說了李東明的事情,想要個人給他捐3萬元,但是李東明只收了5000,他說自己年輕有活力,雖然命運多舛,但自己一定要跟命運抗爭。自己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回報每一位幫助過自己的人和社會。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可是更多的人對於貴子的定義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有更高的社會地位,甚至是掙到更多的錢。但是李東明這樣能吃苦,有責任心而且堅強有志氣的孩子,雖然他上的大學不是頂尖,現在還沒有參加工作,但難道他就不是我們社會的貴子嗎?
對於我國的各個行業來說,包括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爭奪這些資源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甚至有的時候僅僅通過自己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家庭的幫助。但是這也很有可能是一些人不想努力的藉口,雖然會存在著一些問題,可是每年都有寒門子弟出人頭地例子。比如出生貧困家庭的王心怡,她說自己《感謝貧窮》;今年被清華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點名表揚的林萬東等等。每個人出身不同不代表今後的社會結果就不同,或許貧窮的經歷會讓每一個學生更加珍惜身邊所擁有的,變得更加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出身貧窮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真的是無法預測的。
大家覺得李東明是不是非常成熟有志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