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大學開學季,寒門貴子的話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近日,教育部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向外公開通報了相關情況——教育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國家、地方和高校專項計劃招生政策,形成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2017年三個專項計劃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10萬人,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長9.3%。
有必要對這組數據進行一番剖析。相較於目前大學錄取人數幾百萬的規模,10萬似乎是一個不顯眼的數據,但這只是三個專項計劃,並且,這是面向重點高校的錄取規模。近年來,重點高校在錄取率上基本持平,能實現近十個百分點的增長,偏向寒門的力度,可見一斑。
如果再去細化這些偏向寒門具體的數據,我們還能提拎出這樣的一些特點:一是偏向於成片的貧困區;二是重點保障貧困農村地區寒門學子的入學。如果說這些促「寒門出貴子」的舉措,是一種智力扶貧,那麼,這正是當下所積極倡導的「精準扶貧」。
客觀來說,在這個發展機會呈現多元化的時代,依賴「讀書改變命運」來實現寒門出貴子,本身已顯得偏狹。但是,從微觀層面講,那些處於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孩子,由於社會資本佔有上的弱勢,在教育篩選軌道中處於劣勢,在社會分工和流通中仍面臨歧視和挑戰。對他們來說,以讀書來改變命運,有著非常突出和現實的價值。恰緣於此,以政策上的傾斜,無疑是紓解他們讀書焦慮的利器;而從宏觀層面講,無論是從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角度,還是從實現公平與正義的高度,讓寒門多出貴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當我們選擇取徑於政策傾向,來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投射的也是發展邏輯上的進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邏輯影響下,「機會公平」成為所推崇的價值取向。必須正視的是,機會公平儘管試圖保障每個人在發展可能性上的平等,但是,由於資源稟賦的差異,機會公平下的競爭,往往會「正當」地拉開差距,形成資源佔有上不正常的階層差距、代際不公等。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個人的努力可以在「機會公平」中有所作為,但是,在代際差距越來越大,以及社會制度逆向選擇盛行的背景下,底層群體實現社會命運的改變,變得越來越艱難。於此,絕對的機會公平,顯然是狹隘的。
要獲得更高質量的社會正義,必須從機會公平跨越到「條件公平」——通過公共力量的介入,讓那些因「結構性和制度性阻滯」的底層群體,能夠在條件相對公平的條件下,獲取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
回到相關頂層設計來說,我們欣慰地看到,在增加專項計劃招生規模的同時,還進一步嚴格了專項計劃招生的管理,通過多級聯合資格審核機制,確保政策的精準發力,還強化了對考生的幫扶與服務。這些在細節上的設計,正是以主動介入的姿態,力促每個真正需要幫扶的孩子,得到公共政策的關照,獲得相對公平的發展機會。這些指向「條件公平」的努力,可賦予玫瑰色的想像。
高亞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