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位名老中醫讀書經驗,值得收藏!

2021-02-07 橘香園學堂

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想了解更多最新政策、消息?

戳上方藍字「橘香園學堂」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名老中醫之路》共收錄100篇文章,主要涉及97位名醫,記錄了老一輩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


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反覆研讀,對97位名老中醫的讀書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今分為若干專題與同道共享。



一、讀哪些書


筆者以山東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名老中醫之路》合訂本為底本,對97位醫家讀過的中醫書(主要是古籍)進行了統計。


經統計,97位醫家均有關於讀書的記述,所提及的書共有320種。


總結出名老中醫讀書的幾個特點:


第一,必讀經典。排名靠前的著作均為經典,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經》等。


還有些醫家只提及讀「四大經典」,未列具體書目,故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


第二,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藥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


第三,多未必善。雖然醫家提及的書有320種,但僅1人提及的有197種,佔61.5%。


真正被名老中醫普遍重視的並不是很多,也就是說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二、背哪些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


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嶽美中先生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沈仲圭先生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陳鼎三先生認為:「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關於背誦,名老中醫有許多經驗,今摘錄數則如下。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姜春華:「現在看來,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後來大有用處,這也可說是學習中醫最基本的基本功。」

方藥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覆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哈荔田:「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誦讀中醫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聽,吟讀數十遍或百遍之數,有若流水行雲,出口成誦,形成自然記憶。

他反對高聲朗讀或強記在心,否則忘卻亦快。低吟之後,要逐漸放慢速度,邊讀邊體會文中涵義,所謂『涵味吟誦』,務求弄懂原文。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逐漸使我認識到背誦和理解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許多名篇大作及中醫經典都是這時誦讀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誦,深感得力於當年窗下功夫。」

謝海洲:「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

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經典讀熟了,以後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

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學習方歌、藥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總之,老一代名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學好中醫必須背誦,而且背誦宜早,必須堅持不懈。


三、讀書入徑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


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頻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

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

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臺》《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

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


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


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又如方藥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

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了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覆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

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

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藥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

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的爛熟,約用三個月。

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的爛熟,又約用三個月,共六個月。

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二十種左右,《金匱》注本五種左右。

 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

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

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

這樣循環往復,《內經》《本經》讀熟了,《傷寒》《金匱》是更熟了。四部經典熟悉之後,閱讀溫病學說及各大家的《內經》註解和《本經逢原》《本經疏證》《本草思辨錄》,另外,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著作二十種左右。

第三年是由約及博的階段,鼓勵學生多讀書,不僅大家、名家的書要讀,即便是《串雅》內、外編也要讀,讀得越多越好。

讀書要寫筆記,寫心得體會,要用《內經》著作為尺度,來分析評價。這一年大約可看醫書四十種左右。

第四年是繼續鞏固理論知識,從事臨床實踐的階段。要求理論聯繫實際,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


先生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由淺入深,抑或是由深而淺,都可達到登堂入室。至於孰先孰後,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相應地選擇。


應注意的是,兩種途徑雖可融通,但要把握重點,即經典,即源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其本,清其源,方能得其幽微。


四、博與約


中醫古籍浩如煙海,除了要選擇讀書入徑之外,還應注意處理好博與約的關係。


所謂博,是指讀書宜廣博,數量宜多,種類宜寬,即博覽群書。


所謂約,就是精,是指讀書宜專精知守,不宜泛而無歸。


從學習中醫的角度,既要博,又須約,而關鍵在於處理好博與約的關係。張


贊臣先生說:「非博則無以專,欲專則必須博,兩者似相矛盾,實則相輔相成也。」


博覽的好處是見多識廣,不存門戶之見。


張伯臾先生認為:「中醫治學之道,以《內經》《傷寒雜病論》為基礎,但同時又必須擷採眾長,這樣才能增進學識,提高醫術。」

魏長春先生:「在熟讀精思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廣泛地學習前人的著作和經驗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金元四大家及溫病學派葉、薛、吳、王的著作,更應反覆研讀。但在學習時必須擇善而從、摒斥門戶派別之偏見。」


但如果只知博覽,抓不住重點,往往收效也就不大。


張澤生先生說:「太多太寬,郢書燕說,泛泛而過,印象不深,有時反滋其惑。

看了丹溪書,則從痰從陰虛治;看了景嶽書,則從陽虛治;今天重用蒼樸、二陳,明天又重用熟地、山藥。

這樣治無定見,方藥容易變亂。當然在學醫或初業醫時,可以廣採博搜,增加知識,誘使自己去探索。」


博覽通常需要有一定基礎,尤其是經典的基礎,然後再博覽群書,這樣才能博採眾長。


王靜齋先生說:「學醫要從四部經典著作入手,熟讀以後,再博覽群書;經過認真臨床,方能得之於心,應之於手。」

屠揆先先生說:「先叔父嘗教導我說:『為醫之道,首先學好四大經典著作,這是根本。

各家學說,必須博覽,相互參證,方能逐步深入。識見既多,思路既廣,臨證之際,自能應付裕如。』」

韓百靈先生說:「若專精基於博覽,博覽必識主體之學,臨證有所宗而有所舍,而後必有獨識而獨得,必由博而返約。

是學貴於專精,而放眼於寬,方不致一葉障目,兩豆塞耳,泰山不見,雷霆不聞,是為聾瞽,必無所為。」


面對眾多的中醫古籍,前輩們通常採取由博返約的方法。


楊志一先生認為「由博返約」有二層含義:「一是在博覽群書之後,應該歸納出其中的要點和規律,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要有所發現,否則就是死讀書。

二是在有了寬廣的基礎和全面知識之後,應該定向發展,應該在某個方面或某個專題上多下功夫,深入研究,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才能更上一層樓。」

張澤生先生說:「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有批評,合我者用之,不合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

我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後要重點反覆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覆數次,定型以後,可參看一些名家醫案醫話,雜誌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

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於宏』。」 

李克紹先生治學主張「要博覽群書,更要由博返約」,認為「除了經典著作之外,還要廣泛地閱讀其他醫家的著述,尤其是歷代名家的著述。」

但「僅僅是讀得博還不行,還要由博返約,才能真正學到手。所謂由博返約,就是從全面資料之中,歸納出幾個重點,從不同的現象之中,找出其共同規律。」


就一生的讀書而言,不僅要由博返約,而且還要由約返博,不斷交替。


周筱齋先生說:「回顧學醫經歷,深感治學過程是:始於約——進於博——終於由博返約;達到『爐火純青』,猶不可以為峰極。」

程門雪先生弟子回憶:「程氏治學,可分三次變化:始則雜而不專,僅是一般的從師與學校二個卒業,奠定了做醫生的基礎,而一無特長的時期。

繼則由教學而專於《金匱》,是為『由雜而專』的一變。三十六歲以後,則博涉群書,大約除《千金》《外臺》《本草綱目》等巨帙鴻編作為備查外,其他名著及清代各家,無不泛覽,每讀則多加箋批,這是『由專而博』的一變。

四十二歲以後,則如上文所引,『書不求多,數種經典已足』,而且『縮為五、七言歌訣,以便誦讀』,認為這樣做,是他自己『晚學之始基,亦即補讀之一法』。

這第三變是『由博而返約,由粗而入精』,到了爐火純青、無遠勿屆、無往匪適的程度。古人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這個「道」字是講的為政達到『至治』,也可借喻為治學的最高境地了。」


五、寧澀勿滑


《名老中醫之路》記載了許多讀書原則與方法,「寧澀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謂寧澀勿滑,就是強調讀書宜用心精讀,在細節上下功夫。尤其是經典著作,不僅要讀熟、背熟,還應該精研字詞,弄清含義。


嶽美中先生在談到「讀書寧澀勿滑」時說:「對主要經典著作要扎紮實實地下功夫,讀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讀每本書都要在弄清總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細摳,一句句一字字地讀懂。無論是字音、字義、詞義,都要想方設法地弄明白。

不可順口讀過,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義得簡單辦法去猜測。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

這樣逐字逐句地讀書,看似澀滯難前,實則日積月累,似慢實快。那種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讀法,不過是捉摸光景,模糊影響,談不到學問。」


任應秋先生持有同樣的觀點,認為對於重要典籍宜「迂頓」而「非速化」。


他說:「我們讀《靈樞》《素問》等,亦只能採用『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蘇東坡《又答王庠書》語,筆者注)的方法進行,寧可『迂頓』一些,不求『速效』之術……

至於在讀的時候,態度務須認真,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須查問清楚,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為是。」


蒲輔周先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恆心讀書。


「每讀一部中醫文獻,無論是巨著,還是中短篇,始終堅持一絲不苟,從頭讀起,一字一句,一章一節,竭澤而漁,不使遺漏。即使讀兩遍、三遍,也不改易這種方法。」

他常說:「學無止境,每讀一遍,皆有新的啟發。」

趙金鐸先生認為:「在細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難題將人澀住,是順口溜過,還是抓住不放?這是治學上的一個大問題。」


因此,他讀書首先是「從頭到尾地通讀一遍,領會精神,窺其全豹。」


之後便是細讀,因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下功夫精鑽細研,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細。我細讀《內經》,採用了先縱後橫的方法。

所謂縱,就是以某一部《內經》原著為藍本,逐字、逐句、逐篇地進行學習;所謂橫,就是將其他醫家對《內經》的論注,對照互參,分門別類地貫穿錯綜。」

陳慎吾先生極力推崇仲景學說,其弟子回憶說:「老師認為,學習《傷寒論》應有階段性。

初學階段,必須通讀、精讀、熟讀,以至背誦記憶,將全書精神基本掌握;經過這樣一番功夫之後,再用歸納、分析、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掌握要領。」


為什麼前輩們十分強調讀書宜精?


陳鼎三先生的弟子回憶老師說:「先師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認為一本書,只讀一遍,其真正價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往往很多地方會被忽略過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書的精華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別是對經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覆精讀,乃是古往今來有所建樹的醫家卓有成效的途徑之一。」

金壽山先生說:「學中醫,在沒有學通的時候,儘管苦學,不通的地方還是很多,會陷入困境,一定要熬過這個關。

我是熬過這個關的。鐵杵磨成針,只要工夫深,終有一日會得豁然貫通。

這以後,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學起來便容易了,這叫做『頓悟』,是從苦學中生出來的『巧』。但沒有苦便沒有巧,沒有『漸悟』便沒有『頓悟』。」


劉季三先生「治學刻苦嚴謹,終日手不釋卷……凡所讀之書均逐字推敲,聯繫實際,切磋琢磨,重點處圈點批註,抄錄記載。」


他認為《傷寒論》一書應終生誦讀不廢,且須過三關,其中第三關是在通讀及閱讀各注家之後,再回到原文進行精讀。


他說:「各家之說,各有是處,亦各有非處,自不得不由博返約,取原文逐篇逐條逐句逐字細為參詳:此經何以有此證?此證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藥減此藥?反覆推求,必至無疑義而後已。」


此外,前輩們讀書為求細,常常結合筆記,或圈或點,或寫心得,二者宜有配合。


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初時的寧澀勿滑是為了日後的遊刃有餘,讀書耐得清苦,以後方能致遠。


六、讀書與臨證


蒲輔周先生臨終前曾告誡其子:「我一生行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學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後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

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緊記!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


的確,讀書與實踐(臨證),二者不可偏廢,是學習中醫必須終生堅守的原則。 


學醫之初,通常是先讀書、背書,打下基礎,然後臨證,這是大多數醫家走過的共同道路。


張珍玉先生說:「背誦原著,學習理論是重要的,是基礎。但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才能變成有用的活的理論。」


接觸臨床後,仍不能忽略甚至放棄讀書,而是應養成邊讀書、邊臨證的習慣,這也是大多數醫家成功的共同經驗。


袁鶴儕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晝以醫人,夜以讀書,鍥而不捨。」

曹炳章先生「清晨看書是起床後第一要事。中年以後,凡診務稍閒,便手不離卷,直至晚年,毫不鬆懈。」

彭靜山先生回憶自己行醫之路時說:「做為一個醫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讀書。治病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治病,兩者聯繫起來,學以致用,這是我的經驗。」

路志正先生獨立應診後「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於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


嶽美中先生「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


即使六十歲以後,先生仍堅持「溫課」,並以「要有恆」、「有專一」、「要入細」等作為自我約束的「自律」。


讀書與臨證,有時還以集中一段時間交替進行。蒲輔周先生剛開始應診時,由於家傳的緣故,求診的人較多,有效者,亦有不效者。


儘管病號接踵,先生還是決心停診,閉門讀書三年,把《內》《難》《傷寒》《金匱》《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熟讀、精思,反覆揣摩,深有領悟。


如此以後在臨床上方能得心應手。他說:「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認為我閉戶停診是『高其身價』,實際是不懂得經典的價值所在。」


臨證讀書與初學讀書有所不同,除了經典著作外,臨床各科及醫案等尤為重要。


路志正先生獨立應診後,仍堅持讀書。「凡日間疑似難辨、立法處方無把握者,則於晚間研讀有關書籍,即是古人白天看病,晚上讀書』的方法。

尤其是閱讀一些醫案,如喻嘉言《寓意草》《章楠治案》《柳選四家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以提高辨證分析能力,從前人驗案中得到啟發。前賢謂讀書不若讀案,確有一定道理。」

張伯臾先生在診病之餘,「深入研讀東垣、丹溪、景嶽等名家醫論及《名醫類案》《柳選四家醫案》《臨證指南醫案》,並常置《類證治裁》於案頭,隨時翻閱」。

後來,遇到疑難雜症增多,以平時熟用之法取效不多,遂再次攻讀《千金要方》。隨著閱歷的加深,讀起來就別有一番感受」

並探索出一些治療疑難雜症的思路。

譚日強先生「每日利用診餘時間,或溫舊課,或讀新書。所謂新書,是指何廉臣、惲鐵樵、陸淵雷、張錫純等所著的書及皇漢醫學等,頗有新的啟發。」


七、讀書筆記


做筆記既是讀書方法,也是讀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古人講「不動筆墨不看書」,養成良好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有助於提高閱讀質量、積累學術資料。


前人讀書,講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所謂「手到」,就是記筆記。儘管當今獲取資料的方法簡便、高效,但從讀書的角度講,記筆記仍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任應秋先生認為:「一邊閱讀,一邊寫筆記,是幫助我們領會和記憶文獻內容的一種讀書方法。也是積累科技資料的一個重要方法。」

嶽美中先生也說:「讀醫書,還要邊讀邊記,勤於積累。積累的形式則宜靈活。

比如說,可以結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專題摘要積累,讀書時留意於此,隨時摘抄記錄,並部別類居,主要的加以標誌,散漫的貫以條理,懷疑的打上問號,領悟的作出分析,大膽地附以已見。日積月累,對日後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好處的。」

曹炳章先生在研讀醫籍時「每有心得必隨手錄之;即便在臥間餐時,偶有所悟必認真摘記。」

他常說:「涓涓細流可匯成千裡大江,磊磊泥沙能積為萬仞高山。其間寓意之深長,很能啟發後學。」

他的學生回憶說:「先生閱讀前人名著和同人撰述時,一有所得,每必順手載入筆記或錄成卡片。並告誡我們別小看這隻字片言,一旦用時方知字字值千金。

因此,先生總把平時摘錄的筆記,卡片,不論其內容如何,文字多寡,一概珍視,並分類收藏。畢生持之以恆,及至暮年,雖幾經戰亂,所藏卡片仍不下數萬則。」


趙金鐸先生認為「記」是讀書的三個重要環節之一,「記」除了背誦以外,還要寫讀書筆記。


他說:「作筆記不單是照抄所涉獵的精闢論述,更重要的卻在於將所讀所學的東西經過一番猶如『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一樣的氣化吸收過程,通過綜合、歸納、分析,變成自己的東西,並用自己的話寫出要點及體會。

還有不應忽視的一點,是記錄讀不懂、搞不通或有質疑的問題,以便進一步查考鑽研,請教研討於師友。」

記筆記必須勤奮,劉炳凡先生說:「每讀一書,應將要點、疑點、難點簡明標記,獲得解答即時筆錄。運用於臨床後,有所心得,又隨時小結,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步入醫林以來,我共寫下學習筆記近一百萬字。」

沈仲圭先生說:「筆記可分兩種:一種是原文精粹的節錄,作為誦讀學習的材料。

一種是讀書心得,這是已經經過消化吸收,初步整理,並用自己的文字作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東西,比起前一種筆記來,進了一步。

在學習過程中,這兩種筆記都很重要,前一種是收集資料的工作,後一種是總結心得的工作。」


關於做筆記的方法,任應秋先生有專篇論述,頗切實用,筆者將其中要點加以概括,以饗讀者。


1. 概括和縮寫:把已讀過的書的內容,作一個非常概括而簡短的敘述,扼要說明某一本書的內容,主要講的什麼問題。這樣寫的好處是能幫助自己抓住書裡所講的要點,加深對所讀書的理解。


2. 綱要筆記:即按照書的先後內容,或問題的主次來寫。一般是依照原文的次序進行一番簡明扼要的複述,體現出全書或全篇的邏輯性。


綱要筆記,與我們常說的寫作提綱很相似。寫這種筆記省時間,重點突出,便於記憶。


3. 摘記:在讀書過程中,對一些論述、命題、定理、公式、警語、事例、數字、引文、例證,新的材料、新的觀點等進行摘抄。


摘記最好用卡片紙,將閱讀發現的材料隨時記上。做資料卡片要注意四點:


第一,要有科學分類。


第二,要摘記實實在在的東西。


第三,同一張卡片所記資料必須屬於同一分類。


第四,要寫明資料的名稱、作者、出版時間和出處,圖書要寫清楚頁碼、版本等。


4. 綜合筆記:就是把不同書籍和若干資料中的相同內容,綜合到一個題目或專題下,寫一份筆記。綜合筆記可以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做起來又不太費勁。


5. 心得筆記:在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個問題之後,自己有所收穫、體會、見解,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


好處是能鞏固學習效果,檢驗學習的情況,使自己心中有數。如果在寫心得筆記時,發現對某一問題理解還不夠深透,不夠清楚明白,可再回過頭來再讀原文。


如果感到書中有講得不夠恰當的地方,可在筆記中提出來,做為以後繼續學習的線索。


八、推崇書目


《名老中醫之路》凝聚了97位中醫名家的治學經驗,為我們開闢了一條中醫學習之路。


就讀書而言,除了經典備受推崇外,還有一些書受到部分醫家的特別推薦,今將與臨證相關的部分書目列後,以資參研。


1. 內科方面


董德懋先生回憶其師施今墨時說:「先生對孫一奎《赤水玄珠》和張石頑《張氏醫通》尤其推崇,認為是中醫內科必讀之書,每教吾等閱讀。」


張澤生先生受到老師賀季衡的影響,一生篤嗜《張氏醫通》。


他說:「行醫之後,泛覽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包括近代名醫的著作文章,而一生所篤嗜者,當推《張氏醫通》。

我的老師對《醫通》甚為推祟,認為張璐活了七十多歲,臨床經驗極見功夫,足資借鑑。

他的著作,既承《靈》《素》及各家論說,又參以自己的學識經驗,議病論方,樸實詳盡,甚切實用,很少浮泛之詞,並附有醫案和醫話。」

陳源生先生受叔祖父的影響,推崇《醫學心悟》,認為:「《心悟》一書,其精粹又在『醫門八法』篇中,務必要熟讀、精思,最好背得。

確如其言,八法篇頗切實用,我臨證以來,立法處方得程鍾齡先生益處不小。」

陳耀堂先生回憶其師丁甘仁:「先生對李用粹《證治匯補》也頗推祟,謂李氏匯集古今醫書,刪其繁雜,摘其精華,又補入自己的經驗,證治獨詳,因此要求我們熟讀。」

李聰甫先生說:「《醫宗必讀》《士材三書》《醫門法律》等書,我認為議論精闢,很有獨到見解,極有實用價值。」


他十九歲讀完了這三部書,並寫了十幾萬字的《醫門軌範》的筆記,為後來他能夠以脾胃學說為主,兼採各家之說奠定了一點基礎。


2. 外科方面


朱仁康先生說:「在讀外科專著方面,由於師承相傳,我最推崇高錦庭《瘍科心得集》一書。

蓋明清兩代在外科史上雖有明顯發展,外科書亦不少,但大多陳陳相因,多所雷同,惟此書一反既往以瘡瘍部位編次的慣例,而首創以兩病或三病駢列立論,辯其異向,條分縷析,既便於辨病(現在所謂鑑別診斷),更有助於辨治。」


3. 婦科方面


裘笑梅先生認為必須下苦功夫熟讀的有:「《金匱》婦人病三篇,是專論婦科病的……此三篇中所述的理論和方藥,為後世治療和研究婦科臨床疾病的準繩。

巢氏《諸病源候論》述婦人雜病二百四十三論,研究諸病之源,九候之要,為第一部病理專書。

孫思邈《千金要方》婦人方治六卷,以臟腑寒熱虛實概諸般雜症,而為立方遣藥的總則。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對婦科病作了系統的總結,認為肝脾損傷是月經病的主要病機。

薛立齋《薛氏醫案》,重視先天後天,力倡脾胃兼補之說。《傅青主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條分縷析,言簡意賅,有獨到的經驗。

《葉天士女科全書》,自調經種子以及保產育嬰,靡不一一辨舉,條分明晰,雖變症萬端而遊刃有餘,實為女科之寶筏。

這些醫學著述,有志於學婦科的,要熟讀,關鍵處得一字一字地推敲。」


4. 針灸方面


楊永璇先生的老師王誦愚特別推崇張介賓的《類經》,並指定其選篇背誦。「先師的教誨,使我對張氏《類經》的閱讀堅持數十年,深感要成為一名針灸家就必須通讀《類經》十九卷至二十二卷。以上四卷歸納和總結了古代醫家針術的各種見解,熟讀之後才能了解後世針灸專著的學術思想淵源。」


5. 醫案方面


姜春華先生體會:「古今醫案中對我最有啟發的要算孫東宿的《醫案》、陳匊生的《診餘舉隅》,此二書的辨證論治精神強,值得好好學習。」


張伯臾先生一生最愛的醫書包括徐靈胎評註的《臨證指南醫案》。蔣潔塵先生舉薦最好的醫案範本是《謝映廬醫案》:「該書的一個特點是『處方用藥,善於選用成方』。 


它在每一則醫案的後面,都附有一至兩個其所本的成方,而且不偏執經方、時方,對初學者來說,此書允稱為最好的醫案範本,值得閱讀。」


潘澄濂先生「認為在醫案方面,如《寓意草》《王孟英醫案》《謝映廬得心集》《程杏軒醫案》之類,對症狀的描述、處方的意義、治療的效果等,敘述的較為詳明,端緒易尋。」

來源:網絡


  1、百餘位名醫導師資源幫助學友順利進行中醫師承公證,並舉辦拜師儀式,整個流程我們將邀請權威媒體進行報導。  2、橘香園學堂為您推薦的導師醫術醫德雙馨,學習的同時也將是您人脈積累的過程。  3、不僅安排跟師學習,優秀學員可推薦到省級醫院工作。



相關焦點

  • 名老中醫之路丨97位名老中醫到底有怎樣的讀書經驗?
    1980年下半年,《山東中醫學院學報》開闢了一個享譽全國的專欄「名老中醫之路」,邀請全國著名中醫學者撰文,回憶其治學道路與經驗。該欄目不僅得到了名老中醫的積極響應,而且在中醫界引起強烈反響。江西的朱炳琳先生在《到處逢人說鳳梧》一文中回憶說:「遙想專欄初闢當年,莘莘學子,奔走相告,《學報》一到,先睹為快,筆錄手抄,不分晝夜。」 即當時情景之寫照。
  • 97位名老中醫,教你如何讀醫書?
    《名老中醫之路》共收錄100篇文章,主要涉及97位名醫,記錄了老一輩著名中醫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筆者通過反覆研讀,對97位名老中醫的讀書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今分為若干專題與同道共享。
  • 唐山評出10位名老中醫和40位名中醫
    我市評出10位名老中醫和40位名中醫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為大力弘揚祖國醫藥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保護中醫優秀人才,推動我市中醫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市衛生局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經過各地各單位層層推薦
  • 三位名老中醫 開出工作室帶徒弟
    浙江在線11月07日訊王永鈞、何嘉琳、俞尚德,他們都是國家級名老中醫,他們三人在腎病科、婦科和消化科鼎鼎大名,如果要找他們看病,提前一個月去醫院預約,還不一定可以掛上他們的號子呢。  上周,這三位名老中醫齊聚杭州市中醫院,端坐太師椅,喜收徒弟。
  • 杭州2名老中醫入選建國家級工作室傳承好經驗
    杭州2名老中醫入選建國家級工作室傳承好經驗   近日,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名單出爐,杭州市有2位老中醫入選,分別是餘杭區中醫院「沈氏中醫外科」傳承人沈林森和蕭山區中醫院李茂才醫師
  • 六位名老中醫獻出獨門秘方
    本報北京今天上午消息記者劉剛、陳曉鴻、廖懷凌報導:今天上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全國名老中醫首批獻方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顏德馨、焦樹德、路志正、任繼學、朱良春在會上向國家獻出了凝結自己畢生心血的寶貴處方。在此前舉行的會議上,「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課題正式啟動。
  • 全國名老中醫宋貴傑學術經驗傳承交流會在蘭舉行
    5月22日,全國名老中醫、甘肅省中醫骨傷學科奠基人宋貴傑教授學術經驗傳承交流暨追思會在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召開。  宋貴傑是全國500位名老中醫之一,是全國中醫藥學術繼承指導老師,也是甘肅省十大名中醫之一,1938年出生於甘肅省清水縣,早年就讀於河南平樂正骨學院,受業於平樂正骨傳人高雲峰教授。1964年完成學業後,宋貴傑來到甘肅省中醫院骨科,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值得收藏的莊河老中醫妙術(一)
    值得收藏的莊河老中醫妙術(一)據《莊河縣誌記載》,被國家評為名中醫者10人。此後,又有一批中醫成就卓然,名聲鵲起。僅擇其記述如下。幼讀私塾,1910年從師任久安學中醫,1917年起在莊河縣青堆子、慄子房、大孤山等地行醫,臨床醫療50多年,積累了豐富經驗。晚年致力於中醫學術研究,有《膽道炎疾患的臨床經驗》、《抑狂湯治癒癲狂症》、《獾脂油治療幹血癆》及《秘方臁瘡膏的應用》等許多學術文稿問世。他對癲狂症、陰虛喘症、子宮脫垂及外科疾病以滋補諸法,應用恰到好處。(一)癲狂症。
  • 北京: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將輻射津冀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毛偉豪)北京市將依託百餘位名老中醫建立傳承工作室,培養一批高學歷、高層次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才,並通過工作室輻射京津冀地區,引領中醫藥區域聯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記者從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日前召開的貫徹落實中醫藥法宣傳活動上了解到,在京102位老中醫專家獲評了第三屆「首都國醫名師」的稱號。
  • 77名網絡「老中醫」被萬州警方拿下!
    也許,你在網絡這頭深信不疑的「老中醫」和「神醫」,在網絡那頭,不過是個毫無醫學知識的騙子。2020年6月,萬州區公安局158名民警雷霆出擊,奔赴重慶江北區以及江西、雲南兩省,一舉抓獲77名涉嫌假冒「老中醫」身份進行網絡電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揭開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騙局……1 輕信網上「
  • 行拜師禮、戒尺加身……這所高校舉行「名老中醫傳承班」拜師儀式
    「呈拜師貼,呈六禮束脩,呈敬師禮茶……」12月20日,一場傳統的中醫拜師儀式在南方醫科大學校本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19級中醫學(名老中醫傳承班)27名弟子,正式拜入27位導師門下,開啟一段新的徵程。
  •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提高班於10月24日-25日在線上… 2020-09-28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省名老中醫名單公布!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會同省人社廳、省中醫藥管理局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山東名老中醫、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和山東基層名中醫的評審工作。 評審最終確定了山東名老中醫10名、山東名中醫藥專家80名(其中50歲以下中醫臨床人員24名)、山東基層名中醫120名。
  • 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行名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
    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現場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行名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邵陽新聞網6月12日訊(記者 銀玉蘭 實習記者 蔣利君 通訊員 劉璐)中醫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 ...2020年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
    有關單位、有關人員:根據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學術活動計劃,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聯合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承辦的「2020年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繼續教育學習班」將於2020年9月5日—6日在線上舉辦。
  • @青城人:京滬8位名老中醫、特需專家將來呼和浩特市坐診,免掛號費...
    @青城人:京滬8位名老中醫、特需專家將來呼和浩特市坐診,免掛號費,需要的人快來…… 2020-09-30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愛喝牛奶的百歲老中醫
    有這麼一位高人,一百多歲了還出診看病,並且每周出診5天,每天看大約30人,實在是難以想像,可這高人真真切切存在,他就是臺灣臺北縣的老中醫姜通。姜老出生於江蘇東臺縣,今年101歲,其家族人都長壽,其祖父壽至106歲,其父親活到97,姜家11代行醫,其長子現任上海市中山醫院院長。
  • 18位名老中醫手書病案展出:傳世製劑 傳奇故事
    18位名老中醫手書病案集體展出  一副傳世製劑 一段傳奇故事  泛黃的紙張、蒼勁的字體、珍貴的病案……這幾天,北京中醫醫院正在進行開院名醫病案展。  1956年,北京中醫醫院正式建院,匯集了京城及華北地區御醫派、師承派、學院派等各大流派的70多位大家,他們帶著珍貴的秘方和藏藥,共同建設北京中醫醫院,形成了燕京醫學,讓這裡成為擁有專長、專技、特色製劑最多的中醫醫院。至今,北京中醫醫院很多特色製劑依然被廣泛使用,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個頂個都是「網紅」製劑。  開院後的珍貴病案,以往都收藏在醫院的資料室裡。
  • 名老中醫加盟東城中醫院
    原標題:名老中醫加盟東城中醫院   原標題:名老中醫加盟東城中醫院  本報訊從今天起,東城中醫院新增加了部分專家,包括3名國家級名老中醫:在脾胃、肝膽、心腦血管等內科、兒科、婦科都有獨到治療經驗的王文友教授,隔周周三下午門診;擅長通過望診診斷各種腫瘤等內科疑難雜症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王今覺教授
  • 成都名老中醫史偉舉行師承收徒儀式
    行禮敬茶、遞交「拜師帖」、改口稱「師父」——11月22日,「史偉老中醫師承收徒儀式」在蓉華神大廈舉行。譚永力、代鳳芬依次向師承名老中醫史偉鞠躬行禮,呈敬鮮花熱茶,大聲朗讀並遞交「拜師帖」。史偉接過「拜師帖」,贈送《中國當代民族醫藥集成》《當代中醫絕技薈萃》《我的名老中醫之路》等書籍,宣讀「師承訓」,勵其志、樹其德、堅其心、勉其行。在家人朋友的見證下,史偉與譚永力、代鳳芬正式結為中醫傳承「師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