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8月8日訊 (通訊員 鄭穎玲 記者 羅鵬)8月7日,由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雨花臺區委宣傳部、雨花臺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協辦,龍虎網、鐵心橋街道承辦的南京市「全面小康百家談」活動走進雨花臺區。此次活動立足於「從身邊故事,看全面小康」,旨在展現南京朝氣蓬勃的小康實踐,生動描繪各行各業南京人民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而奮勇拼搏的精神面貌。
活動現場,雷建功、尹申海、吳勝利和馬喜衝四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模範帶頭作用的典型,分別圍繞藝術教育、區域轉型、基層醫療和鄉村實踐四個方面,與嘉賓、觀眾分享自己的小康歷程與經驗。
堅持鄉村音樂教育 讓農村娃娃登上世界舞臺
雷建功是中國著名笙演奏家、南京市民樂團原團長,他在退休後來到了遠郊的雨花臺區古雄小學從事鄉村音樂教育工作,他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到孩子中去,民樂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2008年,雷建功剛到古雄小學的時候,學校連一把像樣的樂器都沒有,首期招生也只招到了8名學員,但隨著雷建功和全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十二年間,樂團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實現了笙、嗩吶、笛子、鼓等樂器的合奏,更是多次獲得各級各類比賽金獎。2012年,在第十一屆中德青少年節開幕音樂會上,古雄少兒民族管樂團的演出受到了熱烈反響,展示出了中國小學的演出水準和音樂素養,最終奪得匯演最高獎金獎。在雷建功的引領與感染下,民樂在青少年間得以傳承,鄉村音樂教育結出累累碩果,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農村娃娃有了音樂的陪伴,將飛得更高更遠。
紮根在農村 帶領社區居民走上幸福小康路
2012年,馬喜衝從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跳出「農門」的他,本可以在城市裡獲得一份優越的工作待遇,可是他卻毅然選擇返回農村,來到雨花臺區板橋街道永安社區,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這些年來,他紮根基層,服務社區,帶領社區居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紅火。
馬喜衝說,基層工作需要更多的與老百姓打交道,才能了解他們的基本需求。回顧八年來的基層工作,點滴進步匯聚出了無處不在大變化。如今的永安社區,泊油路通到了居民家門口,每個村組都設立了漂亮的垃圾分類亭,工農河也變得水清景美,原來沒有「夜生活」的社區,如今居民們也跳起了廣場舞……居民們的物質條件變好了,精神文明生活也更加豐富了。
小醫院有大作為 努力讓居民在家門口看好病
吳勝利是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全科副主任醫師。他說,在以前,人們對社區醫院的認識都還停留在看小病和承擔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上。作為全國社區醫院建設先行試點的鐵心橋社區醫院,不滿足於當複診、開藥的「大藥房」,緊跟新醫改步伐,在提升服務能力上下真功,以民生為重以患者為本,努力成為居民心中區域內看病的首選,走出了一條屬於基層醫院的小康之路。
以前的鐵心橋醫院,醫生少專家更少,市民信不過,醫療器械水平也跟不上,在政府的支持下,鐵心橋社區醫院配備了專業的醫療設備,過去排一小時可能才看幾個人,現在還實現了智能化預約,醫資力量能夠更好運用。醫院先後與南京市第一醫院等5家三級醫院建立醫聯體合作,專家定期坐診帶教,現已建成1個省級、5個市級基層醫療機構特色科室。現在,醫務人員的底氣越來越足,居民對社區醫院的認識也產生了轉變,在家門口也能看好病。
昔日大花谷 成功轉型「中國矽谷」
尹申海是土生土長的花神廟人,曾任花神廟社區黨總支書記。回顧這些年來花神廟社區的變化,尹申海感慨頗多。他介紹,花神廟有著悠久的歷史,當時花匠們為了保平安獲豐收,在鳳臺門旁修建花神廟供奉百花神,這就是花神廟的由來。改革開放後,花神廟的花業逐漸陷入停滯,花神廟又始尋找新的出路。變則興,守則衰。為了重新煥發活力,花神廟社區抓住機遇,開始產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最為迅速,於是選擇了發展軟體產業。
機緣巧合下,中興通訊在南京地區選基地,選到了花神廟,以此為契機,花神廟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隨著華為南京研究所等一批企業相繼在此紮根,軟體產業鏈逐步形成,中國軟體谷的名頭就此打響。2011年,中國(南京)軟體谷揭牌,而花神廟,正好處於軟體谷的核心區域。隨著企業的不斷引進,花神廟社區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愈加宜人。更有不少青年人才來到這裡安家落戶,成為「新花神廟人」。從花團錦簇的花谷變成以軟體研發為特色的新興產業基地,從花農轉型成「碼農」。花神廟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風雨兼程,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活動還邀請到了南京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南京市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周蜀秦和南京師範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員會公眾專家委員宋喆對四位代表的小康故事進行了點評。周蜀秦從空間景觀都市化、產業發展的全球化、人口結構的順化、基層改革的集成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五方面出發暢談了自己對小康故事的感受。他表示四位代表雖然身在不同的領域當中,但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非常大的支撐性作用。宋喆從《詩經》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談起,他認為,雷老師使得民有所樂,74歲的高齡仍在奮鬥,為鄉村音樂教育做貢獻,讓我們生命的厚度得到了延展;馬書記使得民有所安,他紮根社區是社區建設的守護神,讓我們生命的廣度得到了提升;尹書記使得民有所為,從花農到碼農,地區居民在事業上各有精彩,讓我們生命的高度得到了變化;吳醫生使民有所依,為周邊居民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讓生命的長度得到了更好的延展。他們是小康路上的見證者和實踐者,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活動還將走進南京市其他區,探索更多的小康經驗,挖掘更多的小康故事,展現南京在邁向全面小康之路上的卓越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