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6日訊 前不久,肇州縣代表全省接受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評估組為期2天的全面檢查驗收,改革成效得到充分肯定。12月9日,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目前全市482個行政村及4個村級單位全部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並全部組建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累計核實村級資產總額33.88億元,折股量化資產12.44億元,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0.98萬人,改革工作已基本結束。
據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改革,關係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基礎,對保障農民權益、完善鄉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改革後,集體資產透明,不易被貪佔,利於查實集體資產的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進行合理的利用,促進村集體發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後,再把資產折股量化確權到戶,將「村民變股東」,村民在集體資產收益裡得到分紅,增加收入。
據悉,大慶市2017年5月在8個村啟動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18年3月在全市鋪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改革,成立了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10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縣、鄉、村層層組建工作專班,實施專項推進。改革啟動以來,市裡先後組織召開專題匯報會、工作推進會、問題會商會9次,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意見》等3個指導性文件,各縣(區)因地制宜出臺了19個相關配套文件,為改革系統有序推進提供了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今年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收尾驗收之年,我們突出抓實清產核資『回頭看』、嚴密組織開展『清化收』、規範產權交易『搭平臺』這三方面重點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防、劃、補、建」四個重點環節,查質量、看程序、找不足、抓整改,對前期清產核資階段工作進行查缺補漏,有效防止了集體資產流失、改革政策落實不到位、檔案資料不完善等問題發生,指導縣區進一步明晰集體資產產權,加快劃轉,做到應劃盡劃;圍繞合同清理、債務化解和新增資源收費等工作,深入排查「把持集體資產資源、違規籤訂承包合同」等違規違紀行為,對程序和內容缺失的「問題合同」進行全面清理和規範,紮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累計走訪農戶36527戶,排查合同54011份,發現問題合同1882份,全部整改完成;全市加快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研究制定《大慶市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目前全市4縣4區(除薩爾圖區,該區無農村)均已完成產權交易大廳建設,設施和人員全部配備到位,投入運營率達到100%。在產權交易方面,龍鳳區前進村加油站通過產權交易平臺對外承租,實現溢價475%,不僅有效規避交易漏洞,還保證了集體資產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市累計完成交易2911筆,涉及金額7151.7萬元,增值率達到33.2%,多次受到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
在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借鑑貴州省六盤水市和安徽省小崗村改革經驗,圍繞壯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大主題,遴選13個試點村,穩步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大同區林源鎮探索形成「四個三」改革模式,儲備產業項目26個,形成「旅遊、勞務、電商+股份經濟合作社」的「3+1」發展模式,投入資金775.7萬元,村均增收20餘萬元。目前,全市13個試點村已確定產業項目39個,引進承接主體27個,流轉土地12243.6畝,投入資金4104.52萬元,形成了「三變+旅遊」「三變+特色種養」「三變+扶貧」等6種模式,預計年內實現純收益643.35萬元,25個項目可實現股份分紅,為深化改革積累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