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鎮花塔村利用清產核資結果,盤活了村南的330畝閒置土地,建成了供市民朋友吃、遊、玩一體的稻田公園,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解決了農村投資乏力的問題。那麼,這片集體資產是如何「變活」的?稻田公園的建設,如何改善了村莊的面貌和環境的呢?我們跟隨記者,到花塔村的稻田公園實地看一下。
稻田文化捲軸製作、機械插秧體驗、生態放養、生態認養、農產品展示和餐桌計劃,晉源區第三屆插秧文化節不僅讓晉祠大米這一農耕文化品牌廣為人知,也讓舉辦地——花塔村稻田公園,成了太原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作為晉祠大米的主產區,花塔村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而且是我省率先實現農機化的稻米種植區。
廣種薄收,使得曾經的肥沃水田大面積撂荒,村南這330畝耕地變成了閒置資產。近年來,隨著煤礦關停並轉,西山的地下水資源逐步恢復。2017年11月,花塔村被列為晉源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先行村。改革政策和生態環境的利好因素,讓這片閒置的集體資產「久旱逢甘露」。
花塔村黨支部書記 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 何建平:2018年 我們村兩委班子 就有這種思路 有這種考慮 咱們還是恢復種植晉祠大米 再加上晉源區委 區政府 對恢復晉祠大米 每畝還補助1000元 這麼好的政策 我們就把這個資源盤活了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村民變成股民,土地流轉使閒置的稻田成為集體的活資產,種稻還有補助,村民的積極被充分調動了起來。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後,一方面引進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專家量身打造稻田公園,一方面引進優良稻種開展試種。
在晉源區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花塔村將農業專家請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通過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施用有機肥,完善灌溉水渠、收割機械等配套建設,實現了晉祠大米的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植。2019年,稻田公園的185.6畝水稻獲得了大豐收,平均畝產稻穀超過1000斤,年總產晉祠大米達13餘萬斤。久違的晉祠大米再次飄香,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也為晉源區傳承農耕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花塔村黨支部書記 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 何建平: 解決了全村三十來人的勞力就業 今年他們收入都能達到兩萬五到三萬元 同時通過產權制度改革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村民們原來沒有分紅 現在有了分紅了 都享受上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了
三年來,晉源區按照中央及省市安排部署,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和科學發展路徑,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以改革激發動能,多措並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以稻田公園為代表的現代田園綜合體,正在不斷探索發展現代農業、休閒農業、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全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讓更多改革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在晉源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花塔村圍繞稻田公園建設,用政策盤活集體資產,用科技恢復晉祠大米,用歷史講述農耕文化,用旅遊振興鄉村經濟,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效耦合,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2020年8月21日,「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太原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太原市晉源區花塔村、寺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晉源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晉源區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有效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盤活各類集體資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勾勒出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為同類型地區改革推進提供了工作借鑑和現實參考。
來源:太原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經濟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