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樣取名字:戰敗後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有人說,起怪名是對平凡的報復。日本三大隨筆之一的《徒然草》裡有這樣的話:「起名用不常見的字沒什麼好處。凡事追求珍奇,喜好另類,大都是沒有教養的人所為。」

圖片選自日本浮世繪

日本動畫片《狼孩雨和雪》

看過一部日本動畫片,叫《狼孩雨和雪》(細田守導演,2012年上映)。主人公叫「花」,喜歡上的人是狼男,生下姐弟倆。生女兒時下雪,就叫她「雪」;生兒子時下雨,起名雨。狼男死了,花從城市搬到山村,避人而居,撫養姐弟。雪喜歡做人,生來孤獨的雨在風雨之夜恢復了狼形,回歸山林。

姐弟在大自然中嬉戲,人漸漸奔跑為狼,畫面很感人,過後想的是他們的名字。「花」出生時屋後的秋櫻開了,父親給女兒起了這個名,希望她像花一樣笑口常開。單名一個「花」字,近年頗流行,若是在過去,男「太郎」、女「花子」是典型的日本人名字。某日本學者說,中國人一聽「花子」就想到叫花子,這說法未免牽強,實際上讀音不一樣。雖然全球化,日本人起名也無須顧忌中國人感覺。對於日本人的名字,生於豬年叫「豚年」,或者女孩叫「泡姬」,望文生義,我們會忍俊不禁,但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例如有一位美女,既做模特,又搞拳擊,名叫「高野人母美」,姓高野的父母給她起如此大名,是希望她比別人更美,比母親更美,我們就只有望洋興嘆了。

又例如「麻衣」。我們用麻字,麻子、麻疹、麻痺、麻煩、肉麻、一團亂麻、麻稈打狼、瘦得像麻稈、披麻戴孝,只有麻姑搔背麻辣燙好些罷,而日本人對「麻」自古有很好的印象。直至戰敗前,大麻和稻米這兩種農作物是鼓勵種植的。日蓮宗開山宗祖日蓮所著《立正安國論》有云:「交蘭室之友,成麻畝之性。」麻長得筆直而且結實,取名就採用這種形象。若浮想聯翩,想到往昔用麻做衣服,「米」也讀若「麻衣」,衣食足而知榮辱,含義更豐富。

日語的「名字」是指姓,據說有三十萬之多。名,或者連名帶姓,他們叫「名前」。姓是國家的制度,而名是社會風俗。上古人名都很長,其中有尊稱、美稱等。818年3月,出使過大唐的菅原清公建議朝廷把儀式、官服等統統改為唐式,大約從那時起,嵯峨天皇的皇子皇女們起始用二字命名,降為臣子就只用一個字。取名常帶有時代的印記,看一個人的名字能估摸出他出生在什麼年代,人名可以排列出一個歷史年表。江戶時代男人大約有一半名叫「右衛門」、「左衛門」、「兵衛」。本來是護衛朝廷的官名,時代寬鬆,農民起名也好用百官名,好像祖上也闊過,他也是武士。用的人多了,也就沒了個性。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不用更大些的官名呢?明治維新,政府頒布改名令,不許自稱官名,男人們趕緊把名字亂改一氣。後來這法令不了了之,但也再沒人叫,如今只有歌舞伎演員叫吉右衛門、仁左衛門什麼的。自古男名用漢字,女名多是用假名(平假名)。倘若把她們的兩個假名換成漢字,頗有些鶴、龜、虎、熊,不像女人家。女性起名愛帶「子」,是大正年間興始的,1970年這種名字還超過百分之八十。難怪她們的子女問老師:孔子怎麼是男的呀。後來就出現脫「子」化現象,「花子」變成「花」。

命名基本用漢字。女名常用與衣服有關的字,如絹代、綾子、香織。文學裡薄命紅顏常常叫「忍」、「雪」、「佳代」、「夕子」,而富有理智、敢於行動的女子則名為「薰」、「秀」、「貴子」、「真理子」。近年給女孩起名用字排位是「愛、菜、美、奈、結、花、莉、心、乃、音」。同樣是漢字,我們注重字義,他們講究字音。音相同,換了字就會有不同的意思,例如「麻衣」,也讓人聯想同音的「舞」。當今起名的傾向是音響優先,父母頭腦裡先浮現音,覺得悅耳,然後找漢字搭配。名叫「結衣」,可不是結百衲衣,和「麻衣」一樣,這個「衣」一般不取其義,而是配音的,叫起來上口,也免得一字名孤單。主要取其音的字還有「奈、亞、乃、沙」等。

2013年出生,女孩叫得最多的是「結菜」,後面依次為「葵、結衣、陽菜、結愛、澟、凜、愛菜、美結、陽葵」。「結」的意思是聯結、繫結,據說反映了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以後人們更加珍視人與人的關係,當然也含有女性人生最基本的願望———結良緣。「菜」是油菜花,春光明媚,遍地菜花黃,自古為日本人鍾愛。「結菜」的意思是希望孩子像菜花一樣可愛,能聯結人與人。

男孩叫得最多的是「悠真」。「空(蒼空)」也是近年男孩起名常見的。像蒼井空的「空」一樣,不是空海的空,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關,它就是天空的空。還流行「翔」、「大翔」等,大概他們的理想不是像蒼老師那樣「雄飛大陸」(日本上世紀前半流行語),而是翱翔世界罷。

日本人起名很在意漢字筆畫數,「衣」六畫,廣受歡迎。筆畫數不好,有的就乾脆用假名,聞其聲而不見其字。不過,假名只有表音的功能,遠不如漢字,音義形三用,而且日本人心底,假名總有點臨時性感覺,漢字才地久天長。起異性慣用名以求健康的習俗似乎還殘存,賤名闢邪已成為歷史。譬如「丸」,是馬桶的意思。「牛若丸」就是源義經,幫哥哥源賴朝打天下,功成後反目成仇。從「丸」的讀音又寫作「麻呂」,我們也知道有個叫阿倍仲麻呂的,還有個柿本人麻呂。平安時代給貴族人家牽牛車的僕人都叫作什麼「丸」,這是主人給他們附加的蔑稱,卻也像大人叫孩子的愛稱。

日本使用漢字以康熙字典為準,康熙以後的中國就是他們有點瞧不起的了。戰敗後,歸罪於漢字,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2010年修正頒布《常用漢字表》和《人名用漢字表》,字數為2136字(每個字都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還允許使用一些異體字,所以有人叫「凜」,有人叫「澟」,不求統一,我們就覺得亂。很有名的作詞家阿久悠(這三個字諧音「惡友」)寫過一首詩:「自由、堅強而溫柔的孩子,就叫作凜然。要當個凜然的女孩子。」女孩子起名只用一個「凜」字,男孩子就要叫「凜太郎」。聽說運動員們特別信算命,把「藝名」改來改去,例如棒球名人長島茂雄的「山」忽而挪到左邊去,若是到中國,非給他墊到屁股底下不可。

取名用字有限制,姓不在此限。據說日本有三十多萬個姓,姓「苫」無妨,但不能名「苫」。日本人和英國人生子,想起名「暎」,規範字彙裡查無此字,上戶口只好不要這個「日」。人名用字是限字,不限音,同樣的字隨你怎麼讀,「結菜」至少有三種讀法。有的字看似常見,卻只有爹媽知道叫什麼,例如「葵」,有讀作「哈密瓜」的。所以,日本人接過同胞的名片不敢貿然叫尊姓大名。原因在歷史:中國發明了漢字,讀音不斷地變化,各種讀音相繼傳到了日本,堆積在日語裡,一字多讀。當今是個性的時代,父母更恣意給孩子起怪名,讀法和用字匪夷所思。二十年前,初到日本趕上了一個事件,某人給孩子起名,叫「惡魔」,戶籍部門不予登記,告上法庭也敗訴。這種名字有損孩子的人格,父母等於犯侮辱罪。此人不甘心,改名「亞驅」,與「惡」諧音,而且拆開來,「亞區馬」的發音仍然是「惡魔」,也可謂用心良苦。

不曾聽說過日本改個名,比如把「彬彬」改為「要武」,天下大亂,一旦報了戶口,再想更名就必須經家庭裁判所審批。某女叫虎(假名),申請改名,裁判所不準,理由是「雖然這名字難以覺得是女性,但也不至於認為不民主。命名之際,因為是柔弱的女性,所以取了強有力的名字;而且往往也與屬相有關,不能認為虎這個名字含有輕蔑、謾罵的意思,不應有侮辱之感」。名字是父母贈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飽含著他們的心願,但對於孩子來說,名字是父母強加給他(她)的。孩子出生在電視播映《鐵臂阿童木》那年,起名「亞鬥夢」,父母可能是一時興起,孩子卻背負一生。戰敗以前給孩子命名一般是爺爺輩的權力,現在大都父母說了算,有的父母就濫用命名權。把自己的夢想或情結加到孩子身上,孩子長大了,人生跟那個名字判若兩人,被人一叫就是個嘲笑。反過來,那名字把父母的淺薄也留在世上。

有人說,起怪名是對平凡的報復。日本三大隨筆之一的《徒然草》裡有這樣的話:「起名用不常見的字沒什麼好處。凡事追求珍奇,喜好另類,大都是沒有教養的人所為。」

(作者:李長聲,旅日作家。近著有《紙上聲》。)

相關焦點

  • 日本人不懂漢字,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是什麼樣?
    日本人不懂漢字,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如今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到其他國家旅遊和留學,如今也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一般到了一個新的國家,首先就是要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學會當地的語言,因為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如果什麼都不懂的話,溝通起來就非常困難,甚至還會讓人笑掉大牙。就好比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非要用中文給自己取名字,結果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
  • 日本人不懂漢字,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
    一般到了一個新的國家,首先就是要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學會當地的語言,因為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如果什麼都不懂的話,溝通起來就非常困難,甚至還會讓人笑掉大牙。就好比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非要用中文給自己取名字,結果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
  • 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胡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笑掉大牙
    而到了別的國家之後,首先就是了解當地的文化,而取一個當地語言的名字,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各國的文化不同,如果大家不了解的話,那麼可能就會鬧出笑話來了。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胡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笑掉大牙!
  • 日本鬼子因不懂漢字,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結果一個比一個搞笑!
    在戰爭時期,許多侵華的列強都會給自己取一個中國名字,方便在中國行事。其中日本人尤為甚,因為都是亞洲人,膚色五官都基本相同,所以,只要起一個中國名字,裝成中國人基本滴水不漏。憑著都是黃種人的外貌,脫下和服穿上長袍馬褂,裝扮的與中國人無異。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探取中國的國情,地方具體的地圖地形,村莊人口,方便打仗。日本鬼子不懂漢字,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一個比一個搞笑!
  • 日本人不懂漢字,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一個比一個搞笑
    大家應該對間諜都有一定的了解吧,他們善於偽裝,通過容貌和服裝的變化掩飾自己,當然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將自己的名字改一下,使之與被潛入國家的名字類似。在侵華戰爭期間,有很多日本人裝扮成中國人到中國的各個城市或者村子打探消息。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近現代的漩渦近代以來,漢字與漢字文化圈的諸多國家一樣,一同跌落進入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相互撕咬的漩渦之中。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為脫亞入歐的典範,對漢字的態度也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 兩個漢字,讓1億日本人很糾結!原因是1300多年前的中國...
    而據日本《朝日新聞》3月19日報導,自去年8月開始,在有關於年號的討論中,除了主張遵循從中國古典書籍中選取年號的傳統,也有提倡從日本古典等國書中尋找的候選方案,但同時參與者也認為從日本古典選取年號絕非易事。  日本天皇的年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樣擬定?「區區」兩個漢字的擇取又為何會如此糾結?
  • 日本人會給孩子取什麼樣的名字?最新調查結果出爐
    從榜單來看,今年日本人給孩子取名的特點有三個。【漢字】第1位是「翔」和「花」。男孩子多使用自然情景相關,女孩子則表示植物的漢字更受歡迎。而跟可愛的女性角色甘露寺蜜璃的名字讀音『Mitsuri』相同的女孩子,也是從去年0人增加到了7人!其中有2位連漢字都寫成『蜜璃』。」
  • 日本《常用漢字表》
    編輯同志:日本文化審議會的漢字小委員會近日批准對「新常用漢字表」方案的修正案,決定新收錄9個字、刪除4個字。能否介紹一下日本的「常用漢字表」?黑龍江讀者 葛曉玲日本是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其文字表達方式不僅有基於中國漢字草書創造的平假名,還有基於中國漢字楷書偏旁部首創造的片假名,此外還直接使用數量可觀的漢字。所謂的《常用漢字表》是日本政府機構制定的「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也就是社會使用漢字的一份標準表。第一份字表於1981年10月1日制定,當時規定經常使用的漢字為1945個。
  • 朝鮮人民用漢字取名字?竟然和老祖宗有關!
    古代中國憑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也稱之為漢字文化圈。越南、日本、朝鮮等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漢字影響。越南中北部地區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郡縣,漢字也一度是越南地區的官方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深受漢字影響。朝鮮也曾經長期使用漢字,漢字一度是朝鮮地區的官方文字。
  • 二戰日本人不懂漢字,給自己瞎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捧腹大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者的大肆破壞,使得我們的國家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抗日戰爭結束我們很多人還是食不飽,饑荒時有發生。而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進行了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之後得到了改變,最終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家快速提高,也使得外來的外國友人大量了湧入我們的國家,接觸我們的文化,還有些外國人取了中國名字。
  • 韓國取消漢字後,為何份身份證還加中文名字?日本人:他們後悔了
    荊山在我國湖北省的西部,出楚人發源地在流經荊山的漢江,我們都知道,在韓國也有條河叫漢江,而韓國的首都首爾,古時候名字叫漢城,更早些還叫漢陽,漢江就流經韓國的首都首爾;韓國現在有個市的名稱叫江陵市,而在我國湖北,也有一個江陵市,我國有一首很著名的詩《早發白帝城》中的「千裡江陵一日還」,裡面的江陵就是我國湖北的江陵。
  • 150年前日本有人想廢除漢字 72年前他們又正式限制使用漢字
    而很多到日本旅遊的朋友也能感覺到,在日本,語言可能不通,但文字是基本相通的。160多年前,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很多清國人到日本謀生,他們與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就是筆談。但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當年日本差點把漢字廢除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講座|雖然日本人用漢字越來越少,但「漢字力」仍在
    現在世界上只有日本用年號,可以讓大家記著還有個天皇。既用公曆又用年號,似乎也表現了日本人的兩面性。」「其實用年號很不方便,我去日本30年,現在回憶過去也總要換算。日本有一個作家大岡昇平,他反對用世紀這個說法,主張用事件來劃分歷史段落。比如說日本發生東日本大震災,影響非常大,就可以作為時代的劃分。」
  • 越南、朝鮮相繼廢止漢字,與中國恩怨頗深的日本,為何還在使用
    於是他讓人創造出了朝鮮字母,讓人們學習,但收效甚微。一直到近代朝鮮民族獨立運動之後,朝鮮文字才漸漸代替了漢字。1970年,樸正熙頒布了漢字廢止宣言。日本真的是個神奇的國家,它充分向人們展示了什麼叫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日本一方面瞧不起中國,一方面卻不斷向中國學習,漢字就是最好的證明。漢字流入日本的時間大概在西漢時期,並很快成為日本的官方文字,日本早期的史書基本都使用的漢字。
  • 姓名學——教你怎樣取個好名字(一)
    一個人,一家公司有一個好名字,都有助於人的事業、財運、婚姻、健康和人際交往。因此,父母給子女取個好名字,給自己公司取個好名字,都是為了祈求吉祥順利,這是一個好方法。常言道,傳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說明了父母給子女取個好名字有著重要意義。下面就怎樣給人取個好名字,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 腥膀胱糞……日本人取名有哪些奇葩漢字?
    日本漢字的源頭雖然在中國,但漢字漂洋過海千年後,從模仿到取捨再到創造,日本漢字在本土與舶來之間互相碰撞,煥發出新的生機。日本人在起名時,對這些漢字另有一套理解方式。漢字「昭」在明治和大正時期較少使用,但自從「昭和」將它用作年號之後就成了當用漢字和常用漢字。人名中多用的「昭夫」「昭二」「昭子」,就是直接受到了年號的帶動。不少父母帶著心儀的名字去上戶口時才被告知,要給孩子取的名字不在人名用字範圍內。在《當用漢字表》制定後不久,「杏」不在其列,但戶籍官誤作了受理,就擅自抹掉了上面的頭,作「否」字處理,後來才被發覺。
  • 抗戰時期,日本士兵冒充中國人,結果卻因為取的中文名字露出馬腳
    不僅有改進了幾千年的漢字可以用,而且經過諸子百家等文化大爆發活動後,文化產業也是進入了一個鼎盛時代。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叫王仁的人渡海來到日本,向應神天皇獻上鄭玄注的《論語》10卷和《千字文》1卷。漢字就此開始傳入日本,開始使用漢字作為正式文書用漢字,用漢字給日語注音。
  • 怎樣取名字 取名字的注意事項
    姓名學是一門十分博大精深的學問,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怎樣取名字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取名字,通過對於風水學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取名字吧。
  • 此國廢除漢字後諷刺日本「擺脫不了束縛」,日本人回懟:自找麻煩
    導語:此國廢除漢字後諷刺日本「擺脫不了束縛」,日本人回懟:自找麻煩哈嘍大家好!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來看小編的文章,小編每天會分享有趣的新聞來給大家看,喜歡的話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如今不少國家已經廢除了漢字,如韓國、越南等,但唯有日本保留漢字的使用直到今天。當然,漢字對於我國文化傳承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在時代的發展下演變出不同的「變體」,如我們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就是繁體字演變而成。而日本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亦是,借用漢字的字發展成自己獨有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