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2021-02-08 風水算命好運來


慈不掌兵是統兵古訓,增廣賢文中有: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或養財)之語。


俗語又延伸成四句: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養財,善不為官。


命理中,擇業屬於幹預一個人後天運勢的成分。八字中體現出來的性格特質,在結合不同的工作、職業後,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成就、結果,恰如這些世俗道理。


比如,一個人性格雖溫良但少果敢,從事武職則有失威嚴,晉升空間也會打折扣。但對這四句話要辯證的看,關鍵點就是一個「度」。




關於慈不掌兵。孫子曾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仁愛之心並非不好,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如果掌兵之人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便會造成令不能行,兵不能治。就像一個父親過於驕縱孩子,會造成失敗。


戰爭是殺伐之事,生死攸關,為將者若無決斷能力,在這個身份上是不妥當的。故而,過於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





情不立事:感情用事的人,很容易破壞自己所設立的規矩,也即我們常說的沒有原則,這樣的人是難以成就大事的。


但所謂的大事要看具體情況,重感情的人如果綜合能力素質高,則更靠得住。





義不(養財)理財:講義氣的人,往往重友而輕財。


朋友有難自然要幫,但過於講義氣的仗義疏財,則會造成財守不住或者影響自己生活的境地;若用公款幫私人,更會造成更複雜的局面。


這也涉及到人性,你義氣待人,在你需要的時候無法要求別人也能一樣義氣。所以,義氣過重的人並不適合管理財務。





善不為官:自古以來,官場再怎麼粉飾,也不可能不涉及謊言,權謀。


宦海沉浮,過於善良的人,難免被人算計。而在執行制度政策,遇到阻礙之時,處處怕得罪人,自然也難有作為。故而,過於善良不適合做官。




慈愛、重感情、講義氣、善良,本來是很好的品質。但對世俗人而言,一個人的內在素質還應當尊重所從事工作的客觀規律。話是這麼說,關鍵在於問心取捨,靈活運用。狼有狼道,蛇有蛇蹤。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心、人性自然是智慧的,但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能夠戰勝他人是力量是能力,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本文結束,點擊連結查看部分原創: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閱人無數;明師指路

↑長按指紋掃描二維碼

添加私人微信:wff3136116

王老師手機:13959936365

指點人生迷津,真誠與您交心

三四十年實戰經驗

為您提供足不出戶專業網絡服務

風水算命、擇日起名、補運化煞

(問題困惑、有意學習均可諮詢)

或作者微信:chayeok

相關焦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讀懂終身受益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其中的含義你真的明白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吧。慈不掌兵這個慈,指的是無來由的背離信譽和紀律的心慈手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增廣賢文慈不掌兵孫子兵法中曾說,為將者,要求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軍隊的覆滅、將帥的被殺,都是由於這五種致命弱點造成的,這是做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平日裡愛兵如子,為的是讓士兵們能夠奮勇殺敵。戰場之上,你死我活,若無殺伐決斷的狠心,怎麼可能贏得勝利,所謂曰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我國古代雖然長期施行重農抑商,但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為商之道,除了要誠信,要和氣,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商言商,就算是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 古人講:「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面2句更精闢,老實人該看看
    其實不然,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但是現在掌兵的將軍都有自己的學校專門學習,這句話難道就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了嗎?慈不掌兵這句說的是古代的將軍,一定要有自己的威嚴,不能對手下太仁慈,否則手下就越來越將軍規無視。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嚴明的紀律和服從性都是最重要的。有觸犯軍法者,貪生怕死者,畏懼不前者,造謠生亂者,販賣軍情者,都是大罪。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文章選自網絡)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說說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 古語講義不掌財,慈不掌兵——對義不掌財的辯證理解
    慈不掌兵,由於作者缺乏領導經驗,故不敢妄談,本篇文章不討論。而對於義不掌財,這句話,作者經過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和觀察他人,有了自己新的辯證看法。『義不掌財』這句古語,出自《增廣賢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而說到「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曾經聽說過的,那麼你可知道還有其他兩句嗎?合在一起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這思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可是老祖宗總結下來的智慧啊!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老話過時了嗎
    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16個字直譯一下是這樣的:仁慈的人不能帶兵打仗,重感情的人做不成大事,重義氣的人理不了財,心太善的人不要去做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處世哲學?1、慈不掌兵君主派來的監軍,就要被砍頭!早有快馬飛報回宮。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小編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增廣賢文》,不知道各位聽說過這本書沒有,這一本書裡記載了不少的諺語以及一些很好的格言,對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從這本書裡給大家分享一句比較有有意義的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是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為什麼老實人要謹記,我們一起來看是什麼意思。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三句更經典,說出了成功的真諦
    等,然世人皆知「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可是有誰知道後三句更經典,道盡古人為人處世聰慧,理解的人離取得成功更進一步!慈不帶兵,指的是善良的名將不宜領兵。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古代冷兵器時期,戰事經常,戰爭極其慘忍,假如一個大將不足選擇心狠手辣,稍不留神,便會造成 全軍覆滅。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比如這樣一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殊不知,它後面還有半句話,說透為人處世之道,即「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分別是什麼意思?首先,慈不掌兵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太過仁慈的人,不合適帶兵作戰,更不能成為優秀的將帥。
  • 俗諺「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三句才是重點,求職者看了不吃虧
    然而俗話說「慈不帶兵,義不養財」,由項羽最終被劉邦打敗、自刎於烏江的結果看來,此句俗語確實有獨到之處,不過其下半句更加精髓,讀懂後能夠受益終生! 所謂「慈不帶兵」者,意指軍隊的統帥除了要具備軍事才能,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強硬的手段。該心狠手辣時就要心狠手辣,否則就很容易因為心軟而猶豫,喪失了大好局面造成更大的損失。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比較陌生,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意思吧。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你怎麼理解?
    前兩句「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出自增廣賢文一書,至於後兩句那就是流傳演繹,後人所添加。那麼這四句話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呢?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孫武練兵」,相傳孫武下山投奔吳王,吳王為了試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幾個宮女妃子讓他操練,結果這些宮女都以為是在玩遊戲,根本不聽孫武指揮,哪知孫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違抗軍令為由,殺了吳王的兩個妃子,這下包括吳王在內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從此乖乖聽話。
  • 俗話說「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後一句更經典,老祖宗道出人性
    俗話說得好:慈不帶兵,義不養財。這句話一看上去就感覺到十分的有理,但其實呢,這只是這句諺語的前半句, 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句諺語可謂是包含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會了我們如何在政場上為官,如何在生活中做人,如何在為人世中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