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小可的文化生活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

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務,讓這樣的人掌管財權,結果可想而知。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無奸不商,這樣的商人也走不遠。

義不掌財,真正的意思是仗義疏財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比如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慈不掌兵

戰爭都是兇殘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很可能措施戰機,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基本所有帶兵的都兇殘無比。

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

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將也。

而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贏得勝利。 用數量、力量、勇氣、謀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要贏就必須爭。

有句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將可以勇,可以謀,還可以奸,甚至可以怯,這些都基本不會亡,最多不戰而逃。唯慈必敗亡!因為慈之處事有個特性就是避爭,所以慈與爭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極端。

義,仁義,它處事也有一個類慈特性:結果末置而仁義品行先。

財的得來講的就是低進高出,奇貨可居,爾虞我詐…甚至坑蒙拐騙。這又與仁之行徑截然相反。

相關焦點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如何理解「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呢?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啊。說說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縱橫讀初中的時候,臨畢業的時候,大家提議一人五十元給班主任買點禮物,買什麼不知道,先提上來再說,於是班長當天就收了兩千多元吧,具體多少誰也不知道,因為,後來他一個朋友過生日,他去了,吃飯,唱K,兩千元花了了。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比較陌生,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意思吧。
  • 古語講義不掌財,慈不掌兵——對義不掌財的辯證理解
    慈不掌兵,由於作者缺乏領導經驗,故不敢妄談,本篇文章不討論。而對於義不掌財,這句話,作者經過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和觀察他人,有了自己新的辯證看法。『義不掌財』這句古語,出自《增廣賢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慈不掌兵是統兵古訓,增廣賢文中有: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或養財)之語。俗語又延伸成四句: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養財,善不為官。命理中,擇業屬於幹預一個人後天運勢的成分。關於慈不掌兵。孫子曾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文章選自網絡)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老話過時了嗎
    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16個字直譯一下是這樣的:仁慈的人不能帶兵打仗,重感情的人做不成大事,重義氣的人理不了財,心太善的人不要去做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處世哲學?1、慈不掌兵君主派來的監軍,就要被砍頭!早有快馬飛報回宮。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增廣賢文慈不掌兵孫子兵法中曾說,為將者,要求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軍隊的覆滅、將帥的被殺,都是由於這五種致命弱點造成的,這是做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平日裡愛兵如子,為的是讓士兵們能夠奮勇殺敵。戰場之上,你死我活,若無殺伐決斷的狠心,怎麼可能贏得勝利,所謂曰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我國古代雖然長期施行重農抑商,但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為商之道,除了要誠信,要和氣,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商言商,就算是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讀懂終身受益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其中的含義你真的明白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吧。慈不掌兵這個慈,指的是無來由的背離信譽和紀律的心慈手軟。"
  • 古人講:「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面2句更精闢,老實人該看看
    其實不然,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但是現在掌兵的將軍都有自己的學校專門學習,這句話難道就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了嗎?慈不掌兵這句說的是古代的將軍,一定要有自己的威嚴,不能對手下太仁慈,否則手下就越來越將軍規無視。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嚴明的紀律和服從性都是最重要的。有觸犯軍法者,貪生怕死者,畏懼不前者,造謠生亂者,販賣軍情者,都是大罪。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小編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增廣賢文》,不知道各位聽說過這本書沒有,這一本書裡記載了不少的諺語以及一些很好的格言,對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從這本書裡給大家分享一句比較有有意義的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是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為什麼老實人要謹記,我們一起來看是什麼意思。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而說到「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曾經聽說過的,那麼你可知道還有其他兩句嗎?合在一起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這思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可是老祖宗總結下來的智慧啊!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你怎麼理解?
    前兩句「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出自增廣賢文一書,至於後兩句那就是流傳演繹,後人所添加。那麼這四句話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呢?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孫武練兵」,相傳孫武下山投奔吳王,吳王為了試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幾個宮女妃子讓他操練,結果這些宮女都以為是在玩遊戲,根本不聽孫武指揮,哪知孫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違抗軍令為由,殺了吳王的兩個妃子,這下包括吳王在內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從此乖乖聽話。
  • 月光自曝「慈不掌兵」,AG冬冠陣容即將大變,6.6、麟羽軒涼了?
    賽前自以為低調的「不奶」、「五五開」論調,如今回首望去卻是那麼的讓小夥伴們感到臉紅、羞愧。 成也「光之輪換」,敗也「光之輪換」 在近日的直播中,AG主教練月光自曝「我在總決賽最大的錯誤就是——慈不掌兵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比如這樣一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殊不知,它後面還有半句話,說透為人處世之道,即「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分別是什麼意思?首先,慈不掌兵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太過仁慈的人,不合適帶兵作戰,更不能成為優秀的將帥。
  • 都知道「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其實後半句,才是真正的經典
    就比如說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非常的慈善和睦,那麼你就不適合帶兵打仗,那麼如果你很仁義,那麼你就不適合管理錢財。」而古人說的義不理財就是即使關係再好,親兄弟也要明算帳,因為身邊親朋好友因為錢財爭執不下,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另外常常做生意的人也得學會理財之道,不能因為講所謂的義氣就虧本賣給親友東西。其實這句話後面一句更為經典 可以說是參透了人生的為人處事之道,後半句便是「情不立世,善不為官。」
  • 剛當上一把手,不忍心對昔日同事下手,他們卻不自覺,如何做?
    俗話說的好,「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作為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當中切不可過於婦人之仁,你在當上一把手,不忍心對昔日的同事「下手」,說不定別人已經在為推翻你做努力。你自己剛當上一把手,但是昔日的同事卻不自覺,在你面前還是我行我素,如同直接「痛下下手」又感覺於心不忍;如果視而不見,又對自己的管理有很大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