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
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
義不掌財
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這個義,一般是指講義氣,豪氣沖天的那種,比如,魯智深,李逵,宋江這樣的,天天就講義了,義靠什麼,仗義疏財,靠錢,宋江號稱孝義宋三郎,其實就是孝義送三郎。你不送東西,不送錢,還有什麼義氣!
太過仗義的人,重朋友而輕財務,讓這樣的人掌管財權,結果可想而知。商場如戰場,經商的時候如果太過講義氣,那是很難掙到錢的。這句話並非是奉行無奸不商,這樣的商人也走不遠。
義不掌財,真正的意思是仗義疏財不能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不能意氣用事。真正做大事,掙大錢的人都是要有責任感,講信譽,講義氣的。比如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他顧及國家大義,為國家仗義疏財,最終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紅頂商人。
慈不掌兵
戰爭都是兇殘的,仁慈的人往往都是優柔寡斷,很可能措施戰機,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基本所有帶兵的都兇殘無比。
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很多人會說,你看劉備是一個很仁慈的人,而且兵帶的也很好,其實這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真正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參與衣帶詔要反曹操的還是劉備,其實劉備和曹操差不多,只不過劉備能夠打著比曹操更不要臉的旗號,才逐漸壯大。
真正掌兵厲害的,比如曹操,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氣魄;那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那是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敗敵人,上他們的老婆孩。
掌兵,執掌兵權,領兵打仗,將也。
而兵家之爭,只有一個目的:贏得勝利。 用數量、力量、勇氣、謀略等等一切手段去贏得勝利。要贏就必須爭。
有句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所以將可以勇,可以謀,還可以奸,甚至可以怯,這些都基本不會亡,最多不戰而逃。唯慈必敗亡!因為慈之處事有個特性就是避爭,所以慈與爭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極端。
義,仁義,它處事也有一個類慈特性:結果末置而仁義品行先。
財的得來講的就是低進高出,奇貨可居,爾虞我詐…甚至坑蒙拐騙。這又與仁之行徑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