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對比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創新

2021-02-19 語言科學
      本文談了三個問題: 1) 對比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論述對比研究對於外語教學與翻譯研究的意義; 2) 對比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論,討論方法和方法論的理論問題以及對比研究的主要方法; 3) 英漢對比理論上的創新,主要談中國對比語言學者近年來在對比研究上做出的貢獻。

1.1 對比是學習外語的根本方法

      什麼叫外語? 「外」對應於「內」,因此外語是相對於母語而言的,是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什麼是語言? 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和進行表述的方式,如果母語是這麼一種方式,那麼外語就是在人們已經掌握了一種認知和表述世界的方式的前提下,學習、掌握另一種認知世界和進行表述的方式。在此「前提下」這個概念很重要,說明學外語跟學母語是不一樣的,學母語是在頭腦空白的「前提下」,是從無到有;而學外語的時候,是頭腦非空白、已經被一種語言佔據的「前提下」,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舊有到新有。因而已經掌握的母語必然會給外語學習帶來有形的和無形的影響。其中有的是積極的,我們習慣上叫做「正遷移」;有的是消極的,我們叫它「負遷移」。「遷移」的存在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不是說一句「要排除母語的幹擾」就能排除得了的。為什麼現在一再有人提倡外語要從小學起、越早越好,早教、嬰教、甚至胎教? 就是要搶在兒童母語還沒學好之前,先以外語來佔領和代替母語的位置。這不是「排除幹擾」,而是冀望幹擾本身就不存在。真正在學外語過程中「排除幹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利用「正遷移」,減少「負遷移」,而這就需要通過對語言進行比較和對比才能實現。因此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它尤其表現在起始階段。學習母語的口語和學習母語的書面語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學。學會母語口語本質上是一個無意識的「習得」過程,是在耳提階段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的,不需要刻意地教,也不需要刻意地學,只要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就可以了。而母語的書面語或者叫「母文」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學會的,需要有意識、有意願地「學習」,而且,正如毛澤東所說:「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母語口語的水平一般來說不同的兒童之間沒有很大的差異;而「母文」的水平高低,不同的人之間可以相差非常大。因此「母文」的學習也是一個終身的過程。與母語學習不同的是,外語的學習,不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都必定是一個有意識、有意願的行為,不大可能產生像母語口語那樣不學而能的情況,只有長期浸潤在外語環境中的幼兒也許有可能例外。由於是有意識的過程,因此不同的動力和方法會產生很不相同的結果。即使是同一個老師採用同樣的教材的情況下,不同的人的學習效果還是會很不一樣。到了語言學習的發展或高級階段,書面語和口語能力是個互相磨合、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水漲船高的過程,而越到後來,書面語能力越佔據主導地位。也就是說,到了發展後期,口語的高級表達形式,比如說演講、辯論、作口譯等,其能力更多地取決於其書面語的水平。同樣,外語學習到了高級階段,其口語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其書面語能力的高低。除此以外,外語能力的高低還取決於母語能力、特別是母文能力的高低。因為人主要是通過母語去認識世界的,外語學得再好,也不過是母語的一個補充。因而到了成長和發展階段,母語能力還會時時影響你的外語能力。因此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比較和對比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且會伴隨著外語學習的整個過程。我們提倡在外語學習中使用對比法,不過是想把這種「自然而然」的不自覺行為變成自覺行為而已。呂叔湘對此說得很清楚:「要按主張純粹直接教學法的人們的說法,簡直不必比較。可是我們的意思,不但是不妨比較,有時候還不可不比較。……而且,英語在咱們是外國語,漢語是咱們的本族語,要是我們不幫著學習者去比較,他自己(除非有特殊的學習環境)會無意之中在哪兒比較,而只見其同不見其異,那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比附』了。」(呂叔湘 1947:2)呂叔湘先生在這裡說的「比較」就是我們說的「對比」;所說的「比附」,就是我們說的「比較」。這兩個術語以前還沒有明確化,現在已經明確化了。大概來說,對比是一種旨在求異的研究,而「比較」是一種旨在求同的研究。

1.2 對比是翻譯研究的基礎

      對比不僅是外語學習和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翻譯和翻譯研究的基礎。這些年的翻譯理論研究很紅火,各種理論此起彼伏,簡直使人眼花繚亂。但我們必須記住一點,翻譯理論可以千變萬化,但翻譯歸根到底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一種轉換。離開語言,那就可能「啥都是,就是不是翻譯」。而一進行兩種語言間的轉換,對比就勢不可免。從接觸第一個概念,尋找第一個對應詞起,對比就無處不在。之後不論在語言的哪一個層面,詞彙、句法、語法、修辭、語用、語篇等等,處處都需要進行對比。就是到了文化層面,由於文化最終要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因而仍然是一個語言問題,其中仍然滲透著對比。因此我們在講對比語言學的應用領域時,首先會提到語言教學與翻譯,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離開對比,這兩種活動甚至都無法進行。

2.1 為什麼要研究學科方法論問題?

      對比研究如此重要,而對比研究作為一種實踐,即使從《馬氏文通》算起,在中國也已有了 100 多年的歷史。但對比研究的方法、特別是方法論卻一直是研究得不多的。就我在十多年前作的調查發現,至少到 2004年為止,集中討論對比研究方法論的在國內只有過一篇文章,就是發表於 1996 年的丁金國先生的「漢英對比研究中的理論原則」( 丁金國 1996 /2004 )。之後,直到2006 年,我和譚慧敏才在我們的《對比語言學:歷史和哲學思考》那本書裡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集中的討論。這本書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時,英國出版社的編輯建議我把書名改成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istory,Philosophy,and Methodology,可見她特別看重書中關於方法論的討論,因為這也是國外對比語言學研究所缺乏的。我們認為,方法論研究的欠缺是學科發展不成熟的表現。這句話反過來說,也就是,對方法論研究的關注,意味著學科走向成熟。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方法論與學科有共生共長的關係,沒有什麼學科不具備自己的方法論,也不存在沒有自身研究方法論的學科。每一個學科的建立,都必須回答兩個最基本的問題,第一,這個學科研究的範圍和目標是什麼? 第二,這個學科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前一個是所謂的本體論問題,要解答 what 和 why 的問題,後一個就是所謂的方法論問題,是解答 how 的問題的。如果一個學科解決不了 what 的問題,它當然成為不了一門學科;但是如果它解決不了 how 的問題,它同樣不能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

      對比語言學在很長時間裡,正是一門不成熟的學科。特別在西方,至今還有很多人不願、不敢使用「對比語言學」的名稱,而只是叫做「對比分析、對比研究」等等。一個連「學」都不敢承認的領域,能算是一門學科嗎? 西方學者老是可憐兮兮地把對比語言學稱為「語言學中的灰姑娘」( Cinderella in linguistics) ,其實根源就出在他們自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自己先感到底氣不足,叫別人如何尊重你?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體論也好,方法論也好,都缺少認真的研究。更有甚者,有人把對比研究只叫做「對比方法」( contrastive ap-proach) ,如果本身只是個方法,那在「方法」下面還有什麼「方法論」可談? 在中國,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所有的語言研究理論和方法都是外來的,都必須經過選擇、比較、鑑別和引進的過程,都必須考慮到在中國應用的可能性和如何「結合」漢語實際的問題,因而對比研究的地位比在西方要高得多,對比語言學的口號也提得更響亮。但是由於受西方對比研究的影響,對於方法論問題也不夠重視。而現在已經到了自覺地考慮要認真研究學科方法論問題的時候,這確實是學科建設走向成熟的表現。      在我們的書裡,我們把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關係比作「體」和「用」的關係。「體」是本體,在這裡特指學科的性質、目標和範圍,「用」是應用,在這裡特指實現目標的方法。因此一個學科光有本體論的研究不夠,還必須有方法論的研究,研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達到本體研究所設定的目標。在「對比語言學的本體論」裡,我們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1) 基礎論,即作為學科哲學基礎的語言觀問題;2) 學科論,是學科的目標與範圍問題;3) 本質論,是學科的根本屬性問題。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即使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學科建設的任務也只能說完成了一半,還必須有另外一半,即怎麼實現這些目標,這就是方法論研究要解決的內容。另一方面,某一學科的方法論又是由本學科的本體論所決定的。不僅方法論要為實現本學科的研究目標服務,還要在本體論哲學觀的指導下,體現本學科的根本性質,從而表現出不同於其他學科方法論的特點。因此方法論是具有學科特性的。2.3 為什麼要區別方法 /方法論、本學科 /非本學科的方法論?      提到方法論的學科性,就有必要區別幾對概念。第一,方法和方法論。第二,本學科的方法論和非本學科的方法論。丁金國先生有一段話說得非常好:      方法論 ( methodology) 與方法 ( method or ap-proach) 不同,方法論是形而上的,是為研究某一特定學科所使用的指導原則與規則。方法論有的跨學科,有的則只適應於特定的學科,而方法是為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採用的具體方式與做法。( 丁金國1996 /2004: 8)      他指出了方法論的三個特點。第一,方法論是形而上的,即具有哲學性。也就是說,方法論是相對於本體論而言的,是完成本體論所規定的目標的指導性原則。對本體論的認識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方法論。例如,西方哲學研究的本體始終是「存在」( Being) 的問題,由於對本體的認識不同,導致了研究方法的變更,出現了西方哲學史上的三次大轉向。這些轉向,包括從 20 世紀初以來的語言轉向,從本質上來說,都可以看作是方法論的轉向。第二,方法論是「為研究某一特定學科所使用的」,即具有針對性。在一門學科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使用許多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一些一般性、並非為這一學科量身定製的方法就不一定具有學科方法論的意義。例如分析與綜合。從事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有採用分析與綜合方法的需要和可能,這是個普遍適用的方法,但對於某一具體學科(如對比語言學)來說,並不具有方法論的意義。第三,方法論是「指導原則」,因而具有宏觀性。方法論必須是對學科的總體研究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而不是在個別的、局部的問題上的具體研究方法,「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採用的具體方式與做法」是「方法」。這樣看來,方法與方法論之間也沒有截然的界線:一般看來是方法,但當它成了完成某一學科的本體論所規定的指導性原則的時候,它就成了方法論;同樣,在某一學科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到了另一個學科,也許只是一個一般的方法。我們舉了「描寫」和「解釋」,在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裡,這兩者都分別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而在其他學科例如對比語言學的研究裡,它們就只是一般「方法」。      正因為方法論是「為研究某一特定學科所使用的」,因而在實踐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某些方法論只適合於某一特定的學科,二是某一方法論既可用於這一學科,又可用於那一學科。這就出現了丁先生說的「方法論有的跨學科,有的則只適應於特定的學科」的情況。但是對於研究者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屬於本學科所需要的特定的方法論。這是學科方法論研究的核心所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區別本學科和其他學科,使本學科的存在價值得到體現。2.4 為什麼要區別兼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和不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      我們對「本學科的方法論」下的定義是這樣的:這是研究者無所迴避,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考慮,而且如果有一個以上選擇項的話,必須有所選擇的方法。否則研究就無法順利進行乃至根本無法進行。再進一步,我們還在本學科的方法論下進一步區分出「兼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和不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所謂本體論意義,是指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確定本學科的學科性質;所謂方法論,是說它們在研究過程中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是建立研究模式、設計研究程序的依據。所謂「兼具」,當然是在兩個方面都發揮作用;所謂「不具」,當然是指只有一方面的意義。      這樣的劃分有什麼意義呢? 事實上,經過這樣的劃分,我們已把對比研究可用的方法劃成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兼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我們列出的有三個:對比與比較、求異與求同、共時與歷時;      第二層次,不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我們列出的有四個:對比的出發點、對比的方向、歸納和演繹、靜態與動態。      第三層次,不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我們列出的有六個:分析與綜合、宏觀與微觀、定量與定性、描寫與解釋、翻譯法、研究模式。      把它們列在一起,我們馬上可以看出方法論研究的意義來了。從一、二兩個層次與第三個層次的區別,即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與不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的區別,我們可以看出對比語言學學科的特殊性,或者說將它從其他語言學研究中獨立出來的必要性,因為這些方法是其他領域不重視、或者不怎麼重視的方面,而在對比研究中卻是生命攸關的;從第一個層次與第二個層次的區別,即兼具本體論意義與不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的區別,我們又可看出對比語言學的核心價值和核心利益所在。兼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的研究,這些是對比語言學究最有可能為人類語言研究做出獨特貢獻的領域。      從「兼具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這一提法及實際發現來看,本體論與方法論之間也沒有截然的界線,論證本體論的過程有時也是尋找方法論的過程,或者說,本體研究有時本身就包含了方法論探索的內容。這一點有時我們可能已經在這樣做但卻未必明確意識到。例如我曾經申報過一個教育部課題,名稱是「字本位與漢語研究的方法論」,書寫出來以後,卻取名為《字本位與漢語研究》。從標題和結果來看,「字本位」在我的研究中確實既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又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也就是說,在我的體系裡,「字本位」既是漢語的本體,又是漢語研究的出發點。這是我從方法論研究出發,對於學術研究的一點新感悟。  

      上面一段是我們關於對比語言學方法和方法論的總體認識,具有普世性的意義。而在各個不同「對」( pair)的語言對比實踐中,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有所創新和發揮。在中國對比語言學發展過程中,我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和理論,可說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際對比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的內容。這裡介紹最重要的三個:

3.1 轉換方向的觀念

      當前世界的語言學主流是在歐美產生的,由於歐美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幾乎全方位的強勢,在普通語言學各種理論由歐美走向世界的時候,世界各國幾乎無一例外地採用了引進、照搬,乃至依葫蘆畫瓢的範式,即在西方提供的理論模式甚至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填進本族語的例子。《馬氏文通》就是這一範式的典型案例。採用這一範式的好處是可以使還沒有建立語言學研究體系的民族和國家能比較快地搭建起一個語言研究的框架,及時地走上「與世界同步、與國際對話」的道路。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以西方建立的體系和框架作為前提,先驗地肯定了這些理論的普世性,也埋下了無視民族語言特色、無視民族語言研究傳統的種子;其次是在其隨之而來的發展過程中,也先驗地無法擺脫「跟著轉」的局面,只能跟著西方語言學發展的風向標走,所有結合本族語特色的一些發現和例外從全局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這就是一個多世紀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對《馬氏文通》「憶了萬萬千,恨了萬萬千」,卻至今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的原因。王力、呂叔湘、朱德熙、徐通鏘等學者在不同時代、不同場合下,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擺脫「跟著轉」局面的主張。在他們的啟示下,中國對比學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換一種眼光何如?」的呼籲,主張從漢語出發來開展對比研究,從而推動了這有三種方向:從英到漢、從漢到英,還有從對比中立項出發。大家也都知道在這三者中,筆者更主張從漢語出發(潘文國 2007: 1)。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這是在「對比的方向」上的重大創新。

3.2 三個層面的概念

      在總結歷史的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對比學者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比研究分三個層面的思想。這個觀點由劉宓慶提出,經過劉重德、潘文國等的發展,現在已成為中國對比學者的共識。也可說是中國學者對國際對比語言學的一大貢獻。這個理論認為,對比研究有三個層次,分別適合於不同的研究和應用目標。第一個層次是結構層,主要是語音、語法結構的對比。這一層次研究的服務對象是語言教學、特別是初級階段的二語教學。第二個層次是交際層,主要是語言表達法、語用和篇章層面的對比,其最適用的服務對象是翻譯學。第三個層次是認知層,主要是語言心理、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對比,適用的是對人類語言差異的根本探索,也就是完成從洪堡特、沃爾夫到趙元任、呂叔湘提出的對比研究最終和最高目標。三個層面的劃分進一步完善了對比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比之前有了極大的拓展,也可以使每一個有志於從事這一學科研究的人能夠根據自己的目標,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為自己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從目前所知的各個語言學分支學科來看,還沒有另一個學科提出過這樣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架構。這可以說是中國對比語言學者對對比語言學的貢獻,也可以說是中國語言學者對國際語言學的貢獻。從方法論角度看,這是關於「對比的出發點」及「宏觀與微觀」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創新。

      2003 年,我在「對比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兼論對比研究的三個時期、三個目標和三個層面」一文中對這三個層面的思想作了更深的剖析,提出: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這三個層面,我們還會發現,第一個層面的背景是結構語言學,第二個層面的背景是社會語言學,而第三個層面的背景是認知語言學。這也正是七十年代以後世界語言學發展走過的歷程。對比語言研究要跟上世界語言學發展的步伐,這也是一條必由的途徑。      如果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還會發現,第一層面的對比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語言,第二個層面是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語言,而第三個層面是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語言。這也體現了語言研究發展的大趨勢。( 潘文國2003: 7,52)正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2006 年,我們提出了對比語言學的一個完整體系:

      隨著對比研究的深入,2012 年,我提出了一個「新三層」的思想。如果說「老三層」主要是就語言本身著眼的,則「新三層」是從語言研究的角度著眼的。我們感到,不僅在語言對比中存在著三個層面,在語言研究的對比中,也存在著三個層面,這就是語言理論層面、語言思想層面和語言文化史層面。第一個層面對比兩種語言各自的語言研究理論和學科體系,例如英漢語的語法體系對比、英漢語的語言學理論體系對比、英漢語的語言學教材體系對比,甚至印歐語的語言學架構與傳統漢語的小學研究架構的對比。第二個層面則對比兩種語言的語言研究理論背後的語言觀和語言思想,例如古希臘的語言哲學思想與先秦諸子的語言哲學思想的對比、西方各時代語言哲學家和中國歷代語言哲學家語言思想的對比,或者東西方語言哲學專題對比。第三個層面則是在前兩個層面對比的基礎上,對比兩種語言的語言文化史,即不但要知道兩種語言的研究家們提出了什麼樣的語言研究理論和方法,是在什麼樣的語言觀和語言思想指導下提出這各種不同的理論的,還要進一步研究這些理論和思想背後的東西,其產生發展的歷史動因和社會文化背景。如果說,第一層是「然」的對比,第二層就是「所以然」的對比,是對造成第一層差異的原因的對比;第三層則更是「所以所以然」的對比,是對造成第二層的差異的原因的對比。我們一直認為語言學理論是解釋語言現象的,後來發現語言學理論受語言思想的支配,是不同語言觀的產物。現在又發現,語言思想和語言觀的產生受到歷史和文化的制約,是一定時代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產物。說到底,語言研究史是社會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對比語言學學科理論研究的又一次升華。

3.3 求異求同的辯證觀

      自從普通語言學建立並成為世界各國語言學者自覺的研究目標之後,異同問題就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異同問題與個性、共性問題緊密相連,世界各語言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這是誰也沒法否認的不爭事實。因而求異、求同也必然成為語言研究者乃至各派語言理論藉以體現個性的自覺訴求。在這一問題上出現過三種主張:第一種是共性論者,以為世界語言的共性要大大多於個性,語言研究應以追求共性為目標。從 17世紀法國的羅瓦雅爾語法到當今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基本上屬於這一類。第二種是個性論者,強調各種語言的獨特性乃至「不可通約性」,沃爾夫有過這樣的極端主張,一些早期的對比研究者例如中國的王力也往往強調「求異為主」。第三種是調和論或綜合論者,認為既然個性、共性的存在是事實,那麼語言研究就應該異同並重,不分軒輊。從目前來,持這種主張的學者為數不少。但在實際上很難操作,同時很難說清你的理論追求到底是什麼。中國對比語言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也經歷了一個過程。他們既堅持了傳統對比語言學注重求異的主張,又接受了普通語言學必須關注人類語言共性的訴求,採取了一種折衷但不調和的主張。他們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 承認語言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但是兩者是在不同的層面上。在具體和較低的層面上,語言間的差異是巨大且顯而易見的;而在抽象和最高的層面上,各種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共性。需要說明的是,共性是在最高的層面上,其數量必然是少而且抽象的,凡是具體化的共性大體都不可信。2) 既然差異是大量的、普遍的,有時甚至是深刻的,對比研究必然而且必須更加關注差異,從最大最明顯的差異到細微、隱藏的差異,非此不足以完成對比研究的任務。3) 但是尋找差異的目標不是為了刻意誇大差異,否認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交往和理解的可能性,而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尋找對這種差異的解釋,以促進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和理解,促進全人類和諧相處。因此,中國對比學者認為,語言研究的最高目標與其說是「同」,毋寧說是 「和」。「同」不可能表現為語言學的若干條原則,而只能表現為精神上的互相理解、心理上的互相溝通。語言研究永遠也不可能做到在形式甚至在內容上的完全一致,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在精神上可以彼此理解,和諧相處。這是對比語言學的最高目標,也是普通語言學的最高目標。這個更是「異同」問題這個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方法論上的重要創新。

      本體論和方法論(還應加上學科史) 是建設一個學科的幾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對方法和方法論的重視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誌。對比語言學在國際和中國都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相對來說,國外學者對方法和範式等等比較重視,有不少建樹;對方法論和學科史則關注者廖廖。在中國則兩者都比較薄弱,也許方法論方面更薄弱一些。近十年才稍有改變。而缺少方法論的討論和支撐,學科研究是深入不下去的。我們期望今後能有更多的研究者能關注這個問題,以更高的高度,更寬的視野,從理論上進一步推動學科的向上發展。

作者簡介

潘文國,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對比語言學、中國傳統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相關焦點

  • 「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
    17屆英漢語篇分析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何偉主持。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文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語篇分析專業委員會會長黃國文分别致開幕辭。閉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炳鈞主持,黃國文致閉幕辭。
  • 尚新: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策略推導——談談語言對比與翻譯研究的新...
    報告題目: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策略推導——談談語言對比與翻譯研究的新路徑主 講 人:尚新教授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報告時間:2018年6月14日19:00-21:00報告地點:外語北樓三廳主辦單位:外語學院歡迎光臨!尚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科技課教學方法對比研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科技課教學方法對比研究   導讀:科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科技教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開放性
  • 英漢語差異與科技論文摘要的翻譯策略
    從達晉編譯所接觸的科技論文摘要翻譯來看,英漢語在句法層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英語句子主語明顯,每句均有主語,而漢語整個摘要往往為一個無主句;二是英語有時態變化,而漢語沒有;三是英語有語態變化,而漢語沒有;四是英語有明顯的連接和承接手段,而漢語沒有。
  • 語言||盧衛中:英漢轉喻構詞理據對比研究
    基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漢詞彙對比研究:認知語義視角」 (項目編號:11BYY114) 的部分研究成果; 文獻來源:盧衛中.英漢轉喻構詞理據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2018,39(04):24-28+64.
  • 推動社會研究方法創新
    原標題:推動社會研究方法創新(大家手筆)   當前,我國社會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轉型,在短短30多年裡社會變遷極其驚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社會現實已經或正在發生顯著變化。
  • 學術論壇 |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教育語言學專業委員會 第十二屆年會
    ——張曉風通過語言教學提高學習者個體和社會群體的語言能力,使來自不同階層群體的廣大學習者通過語言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學習知識文化、實現充分發展,這是教育語言學的研究宗旨,也是學科理論與實踐的核心。本屆年會將繼續舉辦「教育語言學優秀論文評獎」活動,以團結有志於教育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者,共同推進我國教育語言學事業的發展。
  • 英漢語法體標記的內在共性與啟示
    該研究有助於進一步探討進行體中動詞-ing形式的淵源以及BE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完成體;進行體;有;在  作者簡介: 姜兆梓, 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句法學、兒童語言獲得。
  • 胡昭曦:綜合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原標題:綜合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大家手筆)   我國素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傳統。宋人王質指出:「世傳,杜詩不讀萬卷書、不行一萬裡不可以觀。」明人陳第說:「讀萬卷書,不行萬裡道,不足以知山川。」
  •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基本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掌握嬰幼兒衛生保健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如護理和急救等)。二、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方法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有相通和相似之處,具體的常見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種:(一) 調查法調查法是一種經典的衛生學研究方法,主要針對群體的學前兒童。
  • 積極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11月14—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與會學者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和優良學術傳統,圍繞「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主題,積極探索如何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 創新意識的基本要素
    近幾年來,江澤民同志反覆強調創新問題,把創新提高到關係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發達、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的高度來認識。創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內容。增強創新意識是實現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創新意識的構成,至少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批判精神。這是創新意識的第一要素。
  • 研究方法 | 博士生如何在論文選題上有所創新?
    缺乏創新、搞重複研究,有悖學術研究發展新知識的宗旨,浪費人力、物力,浪費讀者的時間,是學術界所鄙薄、拒斥的。一般來說,學位論文的創新主要有四項指標,一是選題新,二是材料新,三是方法新,四是觀點新。選題新,已如前述,下面談後三「新」。1.
  •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
    ,對課題研究價值進行了概述,梳理了相關研究成果,並從研究背景與現狀、研究著力點、研究思路與框架、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的重難點、研究計劃與預期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進行了匯報。課題從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根本前提,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實踐創新的主要內容,以及整體的理性審視等方面出發,設立了不同的子課題項目和研究任務,對研究目標的具體實現提出了構想。
  • 會議通知 |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語言、文學與科學研究專業委員會 多學科術語翻譯研究專題論壇
    王仁強,四川外國語大學嘉陵特聘教授、博導、副校長,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首批高校優秀人才,重慶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辭書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夏文化促進會體認語言學專委會副會長,重慶市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詞典學、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和語言類型學研究。
  • 對比與對標-識別事物的基本方法(二)
    對比是識別事物的基本方法對比——橫向、縱向及多維度對比比值比率背後的邏輯指標的邏輯與管理指標對標的層次和維度標杆管理與榜樣的力量。而如果對比的維度太多,我們往往就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覆。例如小明比小強高10釐米,但小強比小明帥;有的客戶購買力不強,但他能夠帶動朋友來購買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也給數據分析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更加簡單的方法來評價事物。
  • 質的研究(質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對比
    質的研究(質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對比質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往,實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和過程,了解被研究者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其目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的解釋。
  • 機器模糊分類與人的分類對比研究
    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並正在蓬勃發展。第二部分討論了機器模式識別順序和人類知覺順序的區別。第三部分則主要介紹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信息的加工方式,並介紹了這兩種加工方式與其他理論的同一性。在文章的最後,總結得出一種新的認知模型和模式識別模型。本研究試圖從認知科學入手,對模式識別領域今後的發展提出一種新的思路。也希望在今後的模式識別研究中,能夠多藉助認知科學發展的成果。
  • 認識論、研究議題和方法創新:論重建民族學
    《民族研究的危機及其破解——學科認同、學者信任和學術體制的視角》(刊載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直面民族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從學科體制角度進行反思,認為民族研究面臨著學者的學科認同危機、社會信任危機、學科體制和學術體制的危機,提出從重構「民族」概念、探索與運用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釐清民族學與人類學的關係、學科體制以及相關學術管理體制創新等角度破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