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賣」好風景又賣番石榴,小山村實現美麗蛻變
黃燕堂 覃科棵 本報記者 劉 昊
在果園中享受摘果樂趣,在共享廚房裡學當「大廚」,在農夫俱樂部裡體驗勞動……每逢節假日,廣西浦北縣白石水鎮良田村便充滿了遊客的歡聲笑語。
「自從開發了鄉村旅遊,我們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既賣風景又賣果實,每年每戶可增收2萬元。」近日,自稱「五哥」的大伯邊給遊客稱番石榴邊樂哈哈地說。
良田村原是浦北縣「十二五」貧困村,全村人口25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45戶,735人。當時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200元。
窮則思變。近年來,該村依託位於五皇山下的資源優勢,以發展觀光農業番石榴為基礎,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風貌改造,一躍發展成為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景區,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示範村」的蛻變。
從沒有水泥路到戶戶通
「全村沒有一平方米的水泥路,有小車都開不進來。」浦北縣幫財番石榴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梁幫財一語道破當年良田村的窘境。
過去的良田村,群眾住泥磚瓦房,收入主要靠種水稻、荔枝。9個自然村沒有一平方米的水泥道路,不少村民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要想富,先修路。」2012年,從縣裡派駐良田村的第一書記覃金華決定把修路作為來到村裡辦的第一件事。為有效推進此項工作,覃金華「綁上」了良田村黨員梁幫財一起做群眾工作。
「修路村民們都贊成,但少數佔用到自己土地的村民就不樂意了。但為了村裡發展,即使遭到謾罵也要堅持下去。」梁幫財說。
2013年修豐木山自然村的路時,集資缺口10多萬,梁幫財二話不說,直接墊資,至今這筆錢一直沒收回。
正是有梁幫財這種精神和勁頭,村民建設家鄉的熱情被激發了起來。覃金華也積極跑項目,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駐村4年間,他所騎的單車就創下了5萬公裡的騎行紀錄,被鄉親們譽為「單車書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良田村一改過去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如今,全村修建水泥路約6公裡,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的目標;建成了標準化籃球場5個、舞臺2個,所有的村民小組都安裝了照明路燈;村委會加建了新樓,小學有了新教學樓……
番石榴種出一片新天地
基礎設施雖完善了,但想讓一個村子富起來,還得有產業的支撐。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梁幫財結合自己多年的水果生意和村裡多年種荔枝、香蕉的習慣,經與覃金華商量,決定在村裡發展「見效快、產量高、銷路好」的臺灣番石榴,帶動村民大幹一場。
「起初,我們挨家挨戶去動員,但沒有村民願意種。因為村民不相信這種長在山上的東西能種到田裡。」梁幫財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他自費在每個自然村選幾名積極性比較高的村民,分4批共43人送往廣東的番石榴種植基地現場參觀。同時瞞著家人把家裡僅有的15萬存款,拿去買了3萬株樹苗,以賒銷的形式發放給群眾種植。
這樣一來,村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包括梁幫財自己租種的幾十畝,首批全村大約種了200畝。
目前,全村種植規模達1500多畝,全年番石榴產量達420萬公斤,每年每畝創造收入1.6萬元。
「你看,那棟三層半的新房就是我的家。」指著紅色小樓房,翁守王有些激動。他是村裡最遲種上番石榴的,現在卻每年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貧困村變身旅遊景區
「我在網上買過番石榴,今天來到現場,看著美麗的鄉村風光,親自採摘新鮮的番石榴,真是另一番情趣!」帶著全家自駕遊來到良田村的劉女士如是說。
自從村裡建起了番石榴基地,良田村依託位於國家4A級旅遊景區五皇山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又做起了農旅文章。
目前,良田這個僅16平方公裡的小村莊,觀光景點達38個。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一躍成為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景區。也成為該縣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的成功典範。
徐豔燕是良田村委坡心村人,以前一直與丈夫梁幫雄在廣東務工。2015年,看到村裡發展鄉村旅遊,便果斷回家開起了農家樂。
「這兩年,隨著遊客的增多,生意還不錯。多的時候每月有1.1萬元收入,少的時候也有4000多元。」聊起自己的農家樂生意,從村民變老闆的徐豔燕有些靦腆地說。
「現在良田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11000元,較2012年翻了一倍。」看著日新月異的良田村,良田村支部書記甘榮心裡也樂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