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但對武漢軌道交通礄口路站的值班站長袁俊而言,每天都可以過成志願者日。同事們評價他,不是在地鐵站上班,就是在地鐵站做志願者。
「去堤角嗎?你要坐到漢口北方向的車。」「去大藥房?G口往前走,過馬路,在左手邊!"雖然自己並不在循禮門站工作,但袁俊對乘客諮詢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大學時代就開始在地鐵做志願者,各個站都很熟悉。」他說。
3日,袁俊上早班。9點到崗,但他7點半出了門,8點到達循禮門地鐵站,上班前先在這個地鐵站做了一個小時的志願者服務。
3日上午早高峰,袁俊趁上班之前1小時,在循禮門地鐵站做志願服務。記者郭佳 攝
大學期間,袁俊就作為社會志願者參與地鐵志願服務。大學畢業進入地鐵集團工作後,依舊堅持在志願服務第一線,「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是袁俊的座右銘,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
做志願者,尋找到快樂源泉
袁俊直接帶市民出站,方便他們準確找到出口。記者郭佳 攝
作為地鐵訂單班的學生,他當初選擇做地鐵志願者的想法很簡單:提前了解地鐵的運營,為將來工作做準備。
從事志願服務後,袁俊有了別樣的感受:幫助他人自己快樂。
2015年,一次在1號線循禮門站臺上做志願服務時,一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向袁俊諮詢去中南路要如何換乘。小夥子手拎多個蛇皮袋,肩上背著背包,腿腳還有點不利索。袁俊趕緊幫他分擔一部分行李,直接帶他去轉2號線。車來了,見小夥子行李實在太多,袁俊乾脆再把他送到中南路。一路上,年輕人告訴袁俊自己患過小兒麻痺症,這是第一次出門找工作,就遇到了好心人,感覺到莫大的溫暖。出了地鐵站,袁俊又把小夥子送上了公交車。
「在地鐵上他不住對我說謝謝,直接喊我『哥』。我們加了QQ,逢年過節都會問候。」袁俊說,「這一聲『哥』,讓我真正感覺到自己做的是一件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事情。」
3日早高峰,袁俊向諮詢乘客提供引導服務。記者郭佳 攝
這「一身武藝」不發揮更大的作用,太浪費了
「我現在還是單身,回家沒有太多的事情,就多在車站裡呆著,多多少少能幫上點忙。」工作6年的袁俊,如今已是礄口路站的值班站長,對業務非常熟練,「這『一身武藝』不發揮更大的作用,太浪費了。」
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可袁俊從上大學時就來到武漢,正趕上武漢年年都通地鐵的時代。在江漢路、循禮門、武昌火車站做志願服務時,袁俊經常會遇到外地遊客,晚上要趕飛機或火車,白天想找地方逛逛。「在循禮門站遇到這樣的乘客,我會詢問他們的喜好,喜歡文藝小清新的,我會建議他們去江漢路和黎黃陂路、同興裡走一走,拍一拍;遇到想看看長江的,自然會推薦他們經武漢關到漢口江灘看看;要是在武昌火車站,我也會根據他們趕火車的時間推薦去黃鶴樓、曇華林或糧道街看看。」袁俊告訴記者,他都會根據乘客的時間,計算好遊玩和路時間,「保證他們玩好還不誤車。」
3日早高峰,袁俊向諮詢乘客提供引導服務。記者郭佳 攝
「他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把地鐵的工作和乘客的感受結合起來,這一點特別厲害。」袁俊的同事、同為礄口路站值班站長的湯慧說,「遇到老人前來諮詢,他總是親自帶著老人走,因為老人家可能聽不明白E出口、D出口,垂直電梯、手扶電梯;遇到年輕人時,他就直接拿出手機地圖講解清楚;遇到帶小孩的家長時,還會提醒外面下雨了,沒帶傘可以在車控室借一把。」在湯慧看來,袁俊通過志願服務讓自己成為一個豁達的人,常常可以換位思考,用積極的心態應對各種問題。
「跟他一起值班,再壞的情緒都會煙消雲散。」湯慧說,他總是面帶笑容,哪怕被乘客誤解,他都會仔細傾聽、慢慢解釋,最終換來理解。「這樣的正能量讓身邊同事都快樂起來。」(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郭佳 通訊員曾斯 產啟鬥 王夢緣)
記者手記:
「90後」袁俊說,堅持做志願者是自己的習慣,原因也再簡單不過,就是自己快樂、開心、有意義。
在武漢,像袁俊這樣的年輕一代志願者還有很多很多,做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深入人心,「舉手之勞能為別人帶來幸福,何樂而不為?」
正是有了這樣的青年一代,志願服務已成為武漢這座城市的亮麗風景和文明新坐標,大武漢才處處顯露勃勃生機,更有大江大湖大氣魄,在浴火重生中展示更美的姿態。
適逢國際志願者日,當「做志願者」成為很多武漢人的一種習慣,大家都成為志願服務的參與者、踐行者。我們有理由相信,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將躍上文明新高度。(記者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