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媽
前段時間我嫂子問我認不認識神婆,我還納悶兒她找神婆幹啥,她說閨女前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大哭,眼睛瞪得圓圓的,像是受到驚嚇一樣,喊叫起來,把她和我表哥嚇得夠嗆。聽老人說找個神婆讓人家去家裡看看。
Emmm……
神婆我當然不認識,但孩子這狀態是怎麼回事兒我是知道的,找神婆啥的沒必要。
在美國兒科學會所著的《育兒百科》中就有這樣一段解釋:
「夜驚」——一個神秘的,對父母來說很苦惱的行為,該行為在孩子學齡前期以及咋走很常見。該行為的典型表現是:孩子入睡幾個小時之後,他會醒來,眼睛睜得圓圓的,看上去好像受到了驚嚇。可可能指著某個想想出來的物體,拼命踢打、尖叫、哭鬧,一般來說他會非常傷心。
這種情況不是只有中國孩子才特有的,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有可能出現,他們沒有神婆又是怎麼度過的?所以,這時候不是迷信的時候。
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可能比孩子更不安,也有家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做噩夢了,沒啥事兒,其實夜驚和噩夢還不太一樣。
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①表現和行為不一樣
噩夢:有恐懼的夢境,孩子可能醒來受到驚嚇、大哭;
夜驚:睡著的時候尖叫、哭喊(類似於「不要不要」這樣的)、戰慄、激動、緊張、害怕、
②開始的年齡不一樣
噩夢:在幼兒時期或之後就會出現;
夜驚:通常在4-12歲之間的孩子易發,4-7歲為高峰期,有的可能會晚一些。
③出現的時間段不一樣
噩夢:一般出現在後半夜;
夜驚:通常在入睡後2小時左右出現,持續5-15分鐘左右,如果孩子發熱或作息被打亂,也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④發生後的反應不一樣
噩夢:難以繼續入睡,因為過於緊張害怕;對夢有印象,會跟父母討論自己做的夢。
夜驚:很快可以繼續入睡,第二天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完全沒有印象。
⑤發生的原因或是潛在的問題
噩夢:反應了內心深處的恐懼,不過與情感問題沒什麼關係;
夜驚:發育過程中的常見現象,與情感問題也沒有關係。
⑥持續性
噩夢:可以在任何年齡段出現;
夜驚:大多數孩子長大一點,就不會再有夜驚了。
這樣是不是就能區分了?
除此以外,安撫的方式也不一樣
孩子做噩夢時的安撫方式:
●孩子通常噩夢驚醒後,是會害怕恐怖的,再次入睡會困難,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多安撫孩子,必要時陪著孩子入睡,如果孩子已經可以獨自在房間睡覺,爸爸媽媽可以等待孩子睡著之後再離開。
●第二天孩子如果跟你談論噩夢,那一定要跟孩子好好說一說,告訴他都是夢境,同時,從孩子的夢裡去分析一下孩子在害怕什麼。就像前面說的,噩夢反應了內心深處的恐懼。
比如那些父母總是吵架的孩子,他們夢裡最怕爸爸媽媽離婚,留下自己一個。
據我母親回憶,我小時候也曾做過一個吵著鬧著要芭比娃娃她不給我買而哭泣的夢,睡醒的時候枕頭都溼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就是如此嘛。跟孩子多聊聊,找到他的心結。
孩子夜驚時的安撫方式:
●如果發現孩子有夜驚的情況,一定要先抱住孩子,因為有的孩子夜驚時甚至會夢遊,容易傷到自己,所以這時候應該抱住孩子,並輕聲對孩子說:「媽媽/爸爸在呢,不害怕啊。」
●第二天不要去提這件事。
孩子夜驚,第二天都是不記得的,爸爸媽媽如果這時候說孩子昨天晚上的表現多嚇人,孩子內心也會有所恐懼,夜晚睡覺時反而更不安穩。所以,對孩子前一天夜裡的夜驚最好不要主動提出來,免得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不管孩子是做噩夢還夜驚,爸爸媽媽都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
對於做噩夢的孩子,可以在房間裡安裝一個暖光的小夜燈,如果孩子經常做噩夢,建議帶孩子去看看醫生。
對於夜驚的孩子,如果經常夜驚,也需要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是否缺乏營養素或有什麼病症,如果只是偶爾,父母可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