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而班級授課制是我國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會在後面進行詳細介紹。
(一)個別教學制
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都採用個別教學形式。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布置檢查和批改作業都是個別進行的,即教師對學生一個一個輪流地教;教師在教某個學生時,其餘學生均按教師要求進行複習或作業。
個別教學制最顯著的優點在於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教學內容、進度適合於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個別教學中,由於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時上學的學生,他們各自的學習進度也會有很大差別。
但採用個別教學,一個教師所能教的學生數量是很有限的。這種個別教學形式在古代學校中普遍推行是與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狀況相適應的。
(二)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按學生能力或學生成績把他們分成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按學生能力、成績進行編班的教學組織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國家實行的分組教學,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
外部分組是指打亂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外部分組主要有兩種形式:學科能力分組和跨學科能力分組。
內部分組是指在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班級內,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組。
分組教學最顯著的優點在於它比班級上課更切合學生個人的水平和特點,便於因材施教,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問題,一是很難科學地鑑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對待分組教學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常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組後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高水平組學生容易產生驕傲,使低水平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
分組教學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充分了解學生。對同一年招收編班的學生必須充分調查摸底,不要以片面的主觀印象匆忙分組,學生個體之間在道德情感、行為習慣、智力狀況、年齡身體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綜合分析,觀察其發展情況。
第二,制訂個體教學計劃。為了保證某學科中的「分組教學」有計劃地進行,事先要對每個學生確一個較為具體的教學計劃,以使在教學中按照各組要求的共同點進行集體教學和各組要求的不同點安排分組學習。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可設置彈性要求,但必須保證基本要求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