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偉峰
■ 背景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造力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將中國視為其在亞洲的重要的競爭市場,從而將比以往更多的技術資源投資到中國市場中,其中一個表現為,外國企業在中國提交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利申請。對外國申請人而言,在中國提交申請的途徑有兩種:(1)通過巴黎公約進入中國;(2)通過PCT申請進入中國國家階段。這兩種專利申請的數量極其龐大。國內外的翻譯事務所以及專利事務所,也對應地培養了大量的譯員,消化如此龐大的外文翻譯成中文的需求。
由於國外的翻譯人力成本較高,且專利文件翻譯的技術專業性很強,針對技術將外文翻譯為中文這一需求,國外專利代理所在完成外文的撰寫專利撰寫後,一般會委託中國的翻譯所或專利代理所將該外文申請文件翻譯為中文申請文件,以便在中國提交,或者進入中國國家階段。一般常規的翻譯流程為:專利代理人完成外文的撰寫→由譯員進行全文翻譯→由校對人員進行審校→委託中國專利代理所遞交中國專利申請。
可預見的是,對於確定的外文撰寫稿,翻譯人員的水平和經驗,翻譯成品的質量對其中國專利申請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優秀的翻譯,其忠實原文,表達清楚,邏輯嚴謹,流暢通順,使得閱讀中文版本的人員,如同無障礙地閱讀原文版本一樣。而不良的翻譯,將給中國專利申請帶來種種隱患和障礙,例如表達不清、歧義、邏輯錯誤、偏離原意等,將使專利申請質量大打折扣,不但影響授權前景,重則還影響未來的專利穩定和專利維權。
■存在問題
專利翻譯一直是翻譯界的挑戰和難題之一,在翻譯過程中,譯員和校對人員不但要全面理解外文的技術內容,還要準確而恰當地用中文還原出來,因此,這比字面翻譯的要求更高。以下以英翻中為例,基於多年實踐經驗,我們將翻譯中所遇到的問題由淺入深總結如下:
1.文法問題
這是一個關於準確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及格譯員,無論翻譯何種文獻,均要首先克服的問題。我們作為專利事務所,提交的文字質量將影響一份專利的整個生命周期,所以更需嚴謹對待。必須要做到基本詞義理解準確和規則語法解構準確。
2.理解問題
這是一個基於文法,進一步對技術本身是否理解準確的問題,可以分為3項來討論:
1)術語
一般翻譯公司的譯員在翻譯時,顯示器上只有三樣東西,原文,譯文,詞典,如果還有第4樣,也只是網頁版本的在線詞典。也就是說,技術內容是怎樣描述的,他們讓詞典來決定。當然,詞典本身也提供多個詞義讓譯員選擇,但由於每個具體技術領域具有自己的行內術語庫,因此,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領域可能有不同的詞義,而詞典可不會告訴你「就是這個了」或者「我的都不對,請想辦法再找找」。
另外,對於具有如此多創新技術的專利文獻,尤其是在現有技術詞彙、現有術語不足以完整地、恰當地描述一項技術特徵時,發明人(以及後續的專利撰稿人)往往會利用現有的術語來新造詞,或借用一些其他領域的從某些方面來看較為相近的術語。當離線/在線詞典是譯員唯一的翻譯工具時,對於這些術語,要麼從詞典直接找到對應的翻譯,要麼生硬拼湊,而更有些是「你以為你找到了」。
反過來說,詞典裡找到的某一具體領域的行內翻譯,不一定通用於其他領域,例如spacer,詞典為墊圈,常用於機械連接件。但在同樣的機械領域的另一技術方案中,其可能為更寬泛的「間隔器」。
因此,對於譯員的挑戰時,他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準確地翻譯出每一術語。
2)短語
我們的漢語,由字組詞,由詞組句,屬於十分離散的語言。當將一個詞從一個句子拆分出來,安放到另一句子後,該詞的意思一般不會變化。而英語與漢語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它由豐富的靈活的短語詞組組成,短語詞組之間又可由多義性的功能詞,例如介詞等連接。因此,對於各種靈活的短語詞組,若強行用各單詞對應的中文來拼湊直譯,一方面偏離原意,另一方面可能影響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或使權利要求得不到說明書的支持。不同的功能詞在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語境中的意思也可能不同。
3)句子
專利文獻中含有大量的長句,若句子成分、從句太多,在理解時容易出現歧義,導致錯誤的翻譯。儘管斷句是避免歧義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若對原句的各成分的邏輯關係理解錯誤,斷句過程本身也會出錯,仍可導致錯誤的翻譯。有些譯員通過語法規則來判斷某一句子可以這麼理解或這麼斷句,但不等於它應該這麼理解或這麼斷句,或者不等於原句作者想表達的是這麼理解或斷句後的意思。
3.通順問題
如果說上一問題的原因是理解不當,則這一問題是關於理解正確後,中文本身表達是否恰當的問題。對於普通文獻,這可能只是一個優雅和易讀性的問題,但對於專利文獻,不通順的話可能會造成句義不清楚和歧義等問題。尤其是,若在關鍵的發明點、技術效果描述時產生這些問題,將可能給專利的授權前景和穩定性帶來隱患。
4.專利法規的適應性
外國專利申請通過PCT途徑或巴黎公約進入中國時,最終提交文件需要符合中國專利法規,不單有各種形式上的適配問題,更有例如可授權客體這類實質問題,一般翻譯公司的譯員是不會考慮這些問題,而只會忠於原文地提供譯文。前一問題會導致在專利的初審階段和實質審查階段帶來額外的補正和審查意見,後一問題則會使得專利申請無法授權,例如思維規則、醫療方法、博彩類主題等。如果說前述的挑戰只涉及到專利法第26條第4款,這一點將涉及到專利法第25條。
■ 應對策略
以上種種的問題,均對專利申請的質量產生了各種負面影響,任何一位專利代理人,都應該為申請人負責,為經手提交的每一份專利申請負責,為此我們制定了以下應對策略:
1.文法問題
詞彙量和語法熟練度是作為譯員的基本素質,在專利代理所,只有經評審及格的代理人才可以進行翻譯。
2.理解問題
1)術語
首先,術語的翻譯不能止步於只考慮其當前所在的句子,也不能止步於詞典。不同的術語在不同的技術應用場景可能有不同的解釋。譯員自身需要儲備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結合對整個技術方案的理解,來準確地翻譯出每一術語。
第二,當遇到新技術時,應利用各種學習渠道去了解某一技術術語的本質,特別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和技術效果的描述起關鍵影響的術語,包括具體構造、原理和屬性等。例如可通過專利文件內的:附圖、定義和解釋、上下文句意、邏輯、技術場景;在線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的技術內容;請教身邊的行內人士(涉及保密內容除外)來學習。
第三,除了技術上的考慮外,還應結合專利最大保護的原則,恰當地選用寬泛上位的翻譯。
再次強調,詞典也是人編寫出來的,他編寫這本詞典的時候,是基於現有技術。
2)短語
越簡單的短語,越可能有多種解釋,越要防止自以為是的直譯。如前述一樣,只有理解技術內容本身,才能準確理解某一短語在當前技術場景下的意思,最終才能恰當的翻譯為中文。
3)句子
很多譯員在使用輔助記憶翻譯軟體,但一定要清楚,機器記憶並非解決翻譯質量和效率問題的唯一方案,譯員自己的記憶也很重要。高質量高效率的譯員,應一邊翻譯,一邊憑記憶回顧前文的翻譯,即在全文中把整個技術方案的原理、邏輯等前後貫連地理解,一旦發現自己對前文的理解有誤,馬上往前修正。在全文理解(注意不是以為自己已理解了)下,即使是很長的具有很多並列的從, 句成分的句子,也有唯一的解釋。
當然,一旦發現無解,且確定是原文本身問題,譯員需聯繫申請人進行確認或必要的修改。
3.通順問題
譯員需要鍛鍊好中文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準確、通順、無歧義、符合中文閱讀習慣。
4.專利法規的適應性
外文專利文獻的翻譯,由具有專利知識,特別是由熟悉中國專利法規和具有撰寫經驗的代理人來翻譯是最合適。在翻譯過程中,若譯員發現不符合專利法的地方,可以及時聯繫申請人進行修改,避免上述的隱患。
5.校對機制
譯員在滿足上述要求後,還應設置更資深的校對人員,作為第二或最後一道質量防線。實際上,作為最低要求,譯員可來自一般的翻譯公司,而校對人員則需熟悉中國專利法規和儘可能具備專利撰寫知識。校對人員同樣地需要掌握上述所有對策,避免只校對拼寫、語法錯誤。以全文校對為例,校對人員將原文和譯文進行全文對比,修正每一處翻譯錯誤,確保每一份提交的文件的信、達、雅。
對這一點的篇幅較少,因為我們堅信,質量是在第一次做好的。譯員才是質量的保證,而不是校對人員。
6.實時培訓機制
為實現「譯員才是質量的保證」,除了對譯員的系統培訓,還可加入實時培訓機制,實際上這可以看做是帶實時反饋的校對機制。例如,校對人員同時也是培訓導師,在校對時,可引入對應不同類型缺陷的顏色標記,必要時加入文字批註,然後反饋給譯員修改,這樣可以即時幫助譯員糾正錯誤,掌握翻譯技巧。由此可高效的完成翻譯-校對-更優質的翻譯-更高效的校對的良性循環。
■ 總結
譯員應調整好心態,不能從一開始就過分追求翻譯效率。有時候一句話、一個詞的準確翻譯就需要消耗5、15、35…分鐘,而往往這是值得的,除了確保了專利申請本身的質量,專利文獻的翻譯過程本身也是技術學習的過程,其為代理人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知識和翻譯經驗,效率最終會越來越高。因此,「好快」一詞在本文中可以有特別的詞義,前期翻譯質量好,後期專利的各項處理就會快。
前至申請人,後至代理事務所,均應十分重視專利文獻翻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有的前期的質量投資,都會為專利的整個生命周期帶來回報。同樣,對於以質量、水平立足的專利代理所,重視翻譯質量、實現翻譯的高質量可為客戶創造巨大的價值。
(本文刊登於《廣東智慧財產權》雜誌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