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老奶奶發明「電動」耕田機,一天耕6畝地,200元造一臺

2020-12-23 木易機械

由於城市化的進步,還有文化教育的提升,年輕人都比較不願意待在農村幹活,

到城市從事更加輕鬆的白領工作,在許多國家都有這種現象,農民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

因此在幹農活的時候大部分農民都會覺得很辛苦,而並不是所有的耕種都適應機械化,

特別是在一些溼地,機械的使用率還是比較低的,大部分還要依靠農民們的勞作才能完成。

比如像播種前的犁地,很多地方還是用耕牛和人力結合,做起來非常的辛苦,一天從早到晚的不停工作,

可能還犁不好一畝地,效率低,收成少,也是讓農民很頭疼的問題。在俄羅斯有位老奶奶非常有創意,

雖然只是在自家田裡種點青菜,但是居然也能腦洞大開,自己發明出一款電動耕田機,幫助自己和老伴解決了犁地的大麻煩。

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塊地,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地域的區別,老奶奶的這塊土地是那種黑土,比較厚重,

犁地的時候確實很辛苦,年輕的小夥子也要有耕牛的配合才能快速完成,老爺爺老奶奶就更加吃力了。

所以老奶奶就和老伴自己做了這個由犁鏵和發動機組成的耕地機,不要看構造很簡單,

秘密武器就在於這兩者之間是用一根細鋼絲連接起來的。當使用這個耕地機的時候,老奶奶在田的一頭啟動發動機,

並且固定住這個發動機,鋼絲和犁鏵連接在一起,老爺爺只要在另一頭幫忙推動犁鏵直線行走,就能將土壤輕鬆的翻起。

而鋼絲的作用是可以減輕了老爺爺推動犁鏵的力氣,確保犁鏵是直線行走就可以,並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就好像老人年進行舒緩的體育運動一般,非常輕鬆。

老奶奶說有了這臺電動耕地機,他們老倆口都能夠輕鬆擁有足夠自己吃的青菜瓜果,

而且工作起來也不會辛苦,真的希望推介給農民們。老奶奶還說做這個神器只花了她200元錢,成本低,通過廢棄物的合理利用就能實現,一天耕6畝地,太划算了!

歡迎大家把自己腦洞大開的想法看法,寫到留言區和我溝通,我能看見哦!

相關焦點

  • 80歲老奶奶發明「電動」犁地機,一天能犁6畝地,200元造一臺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木易機械80歲老奶奶發明「電動」耕地機,一天能耕耘6畝地,200元造一臺人每天少不了要吃糧食,那些糧食可都是由農民們辛苦勞作得來的。耕地那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一年四季都要擔心地裡的收成。為了讓耕地變得輕鬆一些,有人就發明了一臺電動機,專門用來耕地。
  • 農村大媽發明「小型電動耕地機」成本僅200元,一天耕6畝地
    但耕地是一個累人的農活,如果有耕地機還好,但如果就是小小的一片院子,總不能專門買個耕地機吧,實在太浪費了。這個時候就只能人工挖地、翻土,遇到比較硬的土地或者有石頭的地,一鋤頭下去,手都震痛了,手掌都要磨出水泡。對此,俄羅斯一位80歲的老奶奶就發明了一個電動「耕地神器」,一天能耕6畝地!
  • 80歲老奶奶發明電動耕地機,一天可耕6畝地,成本200元
    而國外有一位老奶奶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俄羅斯,有一位80歲的老奶奶在自己的家中種了一片小菜園,由於年紀較大,
  • 外國70歲老大爺自製電動耕地機,一天耕6畝地,成本300塊
    無獨有偶,在俄羅斯也有著這種問題存在,並且由於俄羅斯冬天時間長,土地被凍住了,每次耕田都是農民最痛苦的事。因此,以為俄羅斯老大爺就自己研發出一款電動耕田機,還別說,真的為農民們帶來了最實惠的幫助。由於有了發電機的幫助,老大爺省去了不少力氣,只需要在後面推著犁耙,控制方向,就可以輕鬆的犁地了。之間鋒利的犁耙迅速的就能夠將厚厚的土壤翻起,並且保證力度均勻,所經過的土壤都鬆散一致,對於後面的種植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老大爺還介紹說他今年已經70歲了,有了這款電動耕地機,他現在一天還能耕6畝地,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
  • 老大爺發明「高壓鍋」剝玉米機,一天可剝三四畝,成本200元!
    老大爺研發「高壓鍋」剝玉米機,一天能剝3畝地,200元造1臺如今立秋已過,相信不久之後的秋收,農民伯伯們一定能有一個好收成,但是麻煩也是隨著秋收到來了,那麼大一片土地要全部收割完畢,但這又怎能難住我們「智慧無窮」的「民間大神」呢,在羅馬尼亞,那裡比較貧窮,而且機械化水平低,於是這裡有一位農村小哥就「自主研發」的一臺剝玉米機,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主體就是一個汽油桶然後放在架子上然後用皮帶接著電機,上方是放「原材料」的地方
  • 外國農村老大爺,自製「鋼筋鍋」脫粒機,200元造一臺
    現在有一位同樣來自農村的老大爺,發明了一種剝玉米機,大爺住在俄羅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方,在當地,人們用不起大型的玉米脫粒機,於是大爺就自己發明了一個,佩服大爺的動手能力!最值得稱讚的是大爺用的材料是家裡廢棄的鋼筋鍋,煮飯用的鍋竟然也可以用來給玉米脫粒嗎?
  • 農村牛人發明「可攜式」翻土機,一天翻土12畝地,200元一個
    而說到種植,小望就得提提翻土了,作為耕耘的基礎,土地翻好了莊稼自然生長的快。而我國的一位農村小夥,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發明了一款便捷式翻土機。這款工具設計的很簡易,由一個鐵鏟和幾個齒輪構成。在使用時你只需打開開關,下面的齒輪便飛速旋轉起來。接下來,你就可以手握工具給土地翻土了。
  • 曾經養牛用來耕田,如今被耕田機取代了,牛都「下崗」了
    文/小吳在農村大家好,我是小吳,前兩天,打電話給我老爸,聽我老爸說,今年要把家裡養的那頭牛賣了,去買那個耕田機來耕田。老爸今年70歲了,都是在家裡面種田的,現在每年還種有6-7畝田,去年的話在家裡面買了4頭牛啊,3頭小牛,還有一頭牛是大的,大的那頭牛都是天天關在家裡,天天沒有放去看的,都關在家裡面餵那個稻草啊,蘿蔔給它吃。因為去年沒有賣掉,現在這個時候更不好賣了,還餵一段時間就賣掉。
  • 寧鄉民警自掏腰包為貧困戶買農機,一個月帶來約五千元收入
    寧鄉民警池德勝自費三千元為貧困戶購買了耕田機 一月下來,這輛耕田機為該貧困戶帶來約五千元收入民警池德勝(右一)在田間教鄧茂強(左)如何使用耕田機。在往年,打零工是鄧茂強的主要收入來源,每打一天零工有好幾百元的收入,但今年隨著疫情來襲,鄧茂強再沒接到過一次活。如何幫鄧茂強開闢新的收入來源,池德勝一直在思索著。今年4月的一天,池德勝再次來到鄧茂強家裡走訪。
  • 今後5年浙江的目標像耕田一樣耕山 像種菜一樣種樹
    那是一幅長達15米的巨幅背景畫,畫面上的滿眼綠,是浙江造出來的生態公益林。陳豔華說,今天會議談的是森林,我們想為大家營造在森林裡開會的氛圍。省林業廳廳長樓國華如數家珍般講起浙江的造林成績。去年,全國第一個用於造林的省級碳匯基金落戶浙江,募集了7000多萬元造林費。浙江有60.58%的土地被森林覆蓋,全國領先。
  • 德國發明「電動」小推車,幹活效率提升8倍,300元造一輛
    導語:德國發明「電動」小推車,幹活效率提升8倍,300元造一輛在工地上大多使用的都是獨輪小推車。獨輪小推車穩定性不高,需要操控的人掌握平衡,用巧力才可以輕鬆上路。開始使用的人也需要練習後才能熟練操控。一名德國大叔經常遇到小推車翻倒事件,所以發明了一款升級版電動小推車。這款小推車最大可以容納550斤的重量。並且人工操作簡單,不需要複雜練習就可以輕鬆掌控。它的發動機也採用的本田gxv160,強勁的動力足以承載重量。行駛速度很容易被調控,因為了完善的剎車系統。它的幾個不同檔位可以輕鬆調換。
  • 光緒帝穿著龍袍親自扶犁,來回耕田四次
    據戰國儒家經典《穀梁傳·桓公十四年》記載,皇帝在春耕時期會親自耕田以供奉農神;據漢代散文《禮·月令·孟春之月》記載,在正月,皇帝會選擇吉日祭祀農神,並親自扶犁耕田,在農田裡來回犁田三次,而王公犁田五次,九卿官員犁田九次。 在這裡,農神即發明農具、教會先民種植五穀的神農氏。皇帝親耕禮在歷朝歷代一直延傳下來,並在明清時期表現得更加具體化和豐富化。
  • 建議農民:拿下這「電動噴霧器「,一天能打百畝地,省力又方便
    草,可以說是粗野的生長,啊,在農村每年收穫尤為重要,使用這臺割草機,會使你的工作效率特別高。給農作物開藥時,大功率的果樹噴霧機能有效地分散農藥,增強果樹葉片中農藥的粘附能力,更全面有效地殺滅害蟲。農業需要鬆土除草,有時還會長出雜草,很難使用鋤頭等,這套割草機可以幫你輕鬆解決這一問題,農村除草不需要手動拔除。使用時直接拿出來,不用怕找不到工具。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網絡,全部轉載,內容未經核實,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 農村牛人發明「單側」翻土工具,一天能翻2畝地,成本僅30元
    我們普通的農民在翻土的時候一般都是用的傳統的鐵掀,這種工具工作效率並不是特別的高,也是因此有一位農村的牛人就發明出了一款新型的「單側」翻土工具,一天能翻2畝地,成本僅30元。該發明人是一個摩納哥的小夥子,他根據鐵鍁的原型經過改造發明出一款效率很高的翻土工具。
  • 記王莊鎮草根發明家馬修貴,農田噴霧神器每小時40畝地!
    農田噴霧神器——外掛箱式電動噴霧機                     ———記王莊鎮後邢村 馬修貴「七畝花生,14分鐘輕鬆搞定」後邢村留守婦女朱宏利高興地說效率高,電動噴霧機共有12個高性能噴頭,一次可噴施農藥三畦地,大約7.8米。每小時可完成農田噴灑農藥35---40畝地。為節約農戶噴灑農藥成本,噴霧機設有鋁合金伸縮摺疊式噴杆,可以隨意調節噴霧的寬度;每個噴頭均設有開關裝置,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噴霧的大小。
  • 57歲農村牛人,發明園林行間割草機,效率是電動割草機15倍
    有一天他和弟弟在蘋果園裡除草,感覺到用電動割草機人還是比較累,弟弟便建議他重新拿起研究農業機械的愛好,看看能不能發明一臺割草機,從而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老祁也覺得很可行。說幹就幹他開始買車床,買材料,先後用了3年的時間搞出了一臺「自走式園林行間枝條粉碎機」。
  • 原來,「一畝三分地」這句話是出自這裡,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懷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探尋皇帝「親耕」的田為什麼不大不小,非要定為「一畝三分」?據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取其象徵之義。在中國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為陽數,一和三為陽數中最小的兩個數。因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土地面積作為耕田,權作「示範性耕耘」,故為一畝三分。
  • 租200畝地種水稻,每畝租金500元,一年能有多少利潤?
    肥料費用:底肥+追肥,就以複合肥+尿素來算,一畝200元左右。農藥費用: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殺蟲、殺菌、營養肥一般要打3遍左右),至少需要200元/畝。澆水費用:根據次數來定,一季下來,50-100元/畝不等(次數多,相應會增加)。
  • 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話背後深藏著什麼?
    把一個事物具有兩面性的特質,淋漓盡致地表達清楚。比如被人們時常調侃的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其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卻非常有講究。田從何而來?傳說在很久以前,整個宇宙還沒有天地之分的時候,有個叫盤古的人在這混沌之中睡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發現眼前到處漆黑,就掄起大斧猛劈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