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生命中的「蹺蹺板」同時誕生
在每個人生命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蹺蹺板也不存在。
因緣和合而生,我們能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因為無數個機緣讓我們的父母相遇,相愛後陰陽兩股能量的聚合,在無念的狀態下,從而誕生了新的生命。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註定帶著這股能量最初的使命,成為自己榮耀宇宙。
為了這段旅程更有意思,一出生,蹺蹺板遊戲在我們的生命中也隨之而來,就像風來了會帶著雨,雨來了會帶來美麗的彩虹一樣,你可能會說,不是每次都是這樣,是的,只是我們沒有看見它們,但並不代表它們沒有呈現。
每個人的生命一出生就會帶著這個蹺蹺板,有的人看見了,並有意識的去玩它,讓它在生命中儘可能變得好玩,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在玩,無論開心、傷心,好和壞也都湊合的玩了一輩子。
0-6歲左右的「蹺蹺板」遊戲是如此好玩
在這段日子裡,當我們坐上蹺蹺板的時候,無論對面有沒有人,我們都會玩得不亦樂乎,如果沒有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站起來讓蹺蹺板抬到最高,我們也可以慢慢坐下來,讓蹺蹺板的另一頭抬到最高,就這樣我們可以玩上一整天,不知疲倦,因為我們知道,玩它的樂趣不在乎那個結果,而在乎自己內在的體驗。
在這段「蹺蹺板」遊戲中,我們沒有任務的背負,也不需要像誰證明,更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們還沒有開始進入學校,沒有人給我們要如何玩的規矩,我們有自己的玩法,為自己生命體驗創造喜歡的玩法,沒有輸贏、沒有對抗、沒有好壞、更沒有評價,只為自己而玩,為體驗而玩,為樂趣而玩。
6-20歲左右我們從「蹺蹺板」遊戲中體驗樂趣轉變為學會競爭
從6歲到20歲,在這段人生裡我們的蹺蹺板遊戲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始進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在這十幾年的學習中,我們發現之前所創造的玩法已經不適合新環境了,如果想在學校生存下來,就需要遵守學校標準,聽老師的話,在整個學校的評價系統做個聽話照做的好學生,雖然內心不願意,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發現父母和他們也是一夥的,我們很多時候都因恐懼而選擇,而非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去選擇。
有了競爭的壓力,我們發現所有人關注的不是你是一個怎樣有趣的人,你的熱愛是什麼,你有什麼樣的使命,而是關注你那科沒有考好,你那題沒有做對,你要上什麼樣的補習班,你要考進什麼樣的學校,逐漸我們臉上出現的不是笑容,而是老氣橫秋的成熟和疲憊,我們學習了太多在這個年紀不需要的東西,比喻說如何應對老師的壓力,如何應對父母的責備,如何應對同學眼光,如何應對集體無意識的大環境,我們的大腦變得更聰明,更機警,時刻應對面前發生的一切,並有力的給反駁回去。心卻逐漸關閉了起來,我們不在與人分享內心真實的想法,甚至有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我們表面看起來很乖巧,但內心卻無比的狂野,我們表面看起來很無所謂,但內心卻誠惶誠恐,我們表面看起來很開心,但內心卻早也不屑一顧。
在無限的時空裡不斷玩著被限制的遊戲,越來越覺得這個蹺蹺板遊戲不太好玩了,我們看著身邊很多人為了滿足別人的反應繼續玩著,自己也不敢停下來,因為一停下來就會顯很突兀,更會被別人認為有問題,甚至覺得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太怪異,要去看心理醫生。
他人眼中的問題男孩,教練眼中的天才少年
在我教練生涯中,有一位13歲的男孩,他父親找到我時,已經沒有辦法了,學校強烈要求帶去看心理醫生,說這個孩子是心理有問題,行為古怪,不聽老師話,不尊重老師,不看好就不要送到學校來了,甚至到最後逼著這個孩子在朋友圈說要自殺,後來父母就帶著孩子去了醫院,但也沒有看出個所以然。
有一天,這位孩子的父親和我們領導力【專業教練系統課程】其中一位專業教練分享了這件事,她建議這位父親帶著孩子來見我,那位父親半信半疑的給我先打了個電話,想看看我有什麼辦法能幫助他的孩子,他和我分享孩子情況的時候,我能感受到這位父親深深的無力感和內心的無可奈何,在他心理覺得好像沒有什麼辦法能幫助到他兒子,因為他多次聽到學校的反應已經完全認同那些老師的觀點。
聽完孩子父親的描述,我就和他說了一句話,我說,你兒子是所有天才少年在這個階段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如果你信我,就帶著他來見我,如果你不信就不用來了。
果然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不知道當天晚上他是如何說服自己的,但看到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兒子來見我那一刻,我知道,成了,這個孩子絕對可以改變,教練過程和教練內容就不分享了,最後的結論孩子果然是一個天才少年,是一個IT方面的天才,13歲所理解和懂的IT知識比今天很多IT從業者要更專業、更系統、更通透。
我自己在IT領域從業了近20年,和他比起來自慚形穢,如果賈伯斯在世,也會對他這個年紀所掌握的知識和對IT的理解讚嘆有加,而且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超乎尋常的,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他的老師們不喜歡這個孩子,因為很多時候老師的觀點已經無法滿足他的知識體系,大部分老師是不願意自己的權威被學生挑戰,老師是對的代表,打勾和打差是老師的權力,學生要在規矩中生存。
而這個孩子告訴我,他為什麼有的時候不願意聽老師的,因為他感覺到老師的很多規矩和限制已經在制約他的思考,不是在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成為老師想要的自己,他才會有對抗,不想被洗腦,想活出自己的自由意識,我聽得毛骨悚然,整個後脊梁直冒冷汗,這個時代真的不一樣了,這是一個更早覺醒的時代,我們只有順勢而為,才能讓更多人活出本有的智慧,所以需要更多的老師成為教練式的老師,不僅僅教孩子知識,更多的是要去育他們的智慧,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熱愛,打開內在的潛能,只有這樣,這股年青的能量才能更好的貢獻這個世界,才會讓創造力成為這個時代的源泉。
蹺蹺板遊戲在規則中失去了樂趣和動力
在被限制性的蹺蹺板遊戲中,圈養的不過是小我欲望,逐漸在這種遊戲中失去本我,為了追求個人贏,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為了考入更好的學校,為了得到他人對我們點讚的評價,我們已經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我們只能看見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坐在蹺蹺板上,不願意鬆開自己的雙腿,只等著別人把我們蹺起來,但我們發現別人也是這樣的,這個蹺蹺板失去了動態平衡,上面承載了太多太多的負擔,變得的機械沒有活力,變得無趣也無味。
我們不會再去體驗它,也不會再去感受它,更不會去感知它的樂趣。在這個有規矩的生產流水線中,失去了人的那份激情,失去了人本有的和諧,失去了內在神性的光芒,更失去了對萬物的那份敬畏和慈悲。
我們越來越會使用大腦,去權衡、去博弈、去計算,只知道如何去獲得自身利益,如何讓自己的人生履歷更好看,如何能去更大的企業,只能聽見父母的聲音,親戚朋友的聲音,老師同學的聲音,我們已經聽不見內在那顆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現象,就是在學校的"好學生",在社會上活出了低情商的生命狀態,在學校的"壞學生",在社會上活出了高情商的生命狀態。老子說: 道不偏袒,產生陰陽二氣,一切都是受歡迎的,無論光明和黑暗。
20-40左右是每個生命體都應該開始覺醒的時刻
透過十幾年在學校形成的舊有模式,當再一次來到更大、更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發現很不適應,因為這個社會更真實、更直接、更殘酷,我們在學校學到的很多東西都無法用上,需要重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舊有模式的限制讓我們不斷與自己對抗,不斷與內在的渴望發生衝突,從而持續迷茫,一直在尋找本我的路上。
有的人徹底就放棄了,然後融入社會的集體無意識中,隨波逐流,放棄了活出自己的使命,放棄釋放內在的光芒,放棄活出生命的與眾不同,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改變,內心的本我聲音太微弱,在嘈雜的環境中根本聽不見。想想看上面那個孩子是多麼的智慧,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他,老師不喜歡他,但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願意為成為這樣的人接受大家異樣的眼光,這才是一位真正的覺悟者。
印度有一位瑜伽大師叫薩古魯,他從少就和別人不一樣,別的孩子一聽就明白,一看就知道,但他看一片葉子需要幾個小時,還看不明白這片子所蘊含的信息,小朋友都會嘲笑他,但他從來不在乎,一直堅持自己的成長方式,沒想到10幾歲時因為這種獨特的方式反而開悟了。
很可惜的是大部人花了很長時間才開始覺醒,從20多歲開始,有的人用了10年,有的人用了20年,有的人用了更長的時間,還有的人用了一生也沒有活明白,但只要我們活著,覺醒就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向內求,需要追隨內心而活,不能隨著社會集體無意識自我放棄時,我們的生命已經開始覺醒,就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命真正的價值是什麼,有什麼的使命需要去完成,就不會讓自己機械的重複,成為別人生命的複製品,活在別人的思想中,覺醒是成為與從不同生命的第一步。
向內走多深,向外走多遠
當我們開始向內探索的時候,才發現所有的寶藏都不在外面,最珍貴的鑽石早已埋藏在內心裏面,當我們開始打開內在寶藏大門的時候,發現裡面原來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我們開始變得富足,變得自信,變得有能量,變得有激情,開始重新玩起孩提時的那個蹺蹺板遊戲,眼中有萬物,眼中有平等,眼中有熱愛。開始願意與人分享,變得更加慈悲,更加敬畏,更加好奇,更加空杯,不在對他人下決定,不在去評價別人,不在去要求他人,不在對另一個生命視而不見。
開始打開自己,向遇見的每個人分享生命中的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生命體是發著光、發著熱的,和他們進行聯結,走進他人的生命,去體驗另外一個生命的跌宕起伏和波瀾壯闊,這個蹺蹺板又開始進入了動態平衡的狀態,彼此能量相互交融,互相賦能,在這段蹺蹺板遊戲中每個靈魂都活出了她本有的獨特光芒。
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在我臨終時,可以躺在那裡給最後一個人做完一對一教練輔導,可以靜靜聆聽這個生命的傳奇,從剛開始低沉沒有能量的分享,到最後喜急而涕,為自己生命旅程而驕傲,為自己能看見自己而自豪,為自己有機會成為真實的自己而心存感激,為自己有無限未來和非凡的可能性而心存敬畏,就這樣看著、看著、看著,我慢慢閉上了眼睛,就像一片櫻花落下,無聲無息的離開。
一段有意義的人生,為更多的生命賦予了能量。無論是誰終會離去,塵歸塵、土歸土,又會回到最初的那股能量,他流動成為了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下一刻,他仍然與眾不同。
那個蹺蹺板,也會因為我們的離開而離開,當人們走過那個地方的時候,可能有人依稀還記得曾經有一個人,他在這個蹺蹺板遊戲中給了很多人能量,他讓很多人體驗到了喜悅,他讓很多人感受到了愛,他讓很多人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活出了生命本該有的狀態。
如果是你,會如何去創造自己生命中的蹺蹺板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