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看遠看不清,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是近視,我家的就是『弱視』呢?」
——近視的和弱視的孩子,若裸眼視力都是0.5,那麼近視的孩子戴上眼鏡後,視力就能矯正到1.0或對應年齡最佳矯正視力,但弱視的孩子戴鏡後卻無法提高視力或不能矯正至正視,這就是近視和弱視之間的區別。
一些來店配鏡的人,即使戴上眼鏡也沒法將視力矯正到1.0,如果還是12歲以前的孩子,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弱視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黃金期。
什麼是弱視?
弱視是視覺系統發育過程中,受到幹擾、阻礙與抑制,得不到視覺刺激,引起發育障礙與退化,包括形覺、色覺、光覺、立體感。
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育性眼病,它的發病率在3%左右。在英文俚語裡弱視被叫作「懶惰的眼睛」—Lazy eye,意思就指:這隻患病的眼睛很懶惰,不會主動去看東西。
弱視是怎麼形成的?
1、形覺剝奪
在視覺發育的早期,即6-8歲之前,由於先天或後天視覺環境異常,進入眼內的光線刺激不夠充分,就會剝奪人眼黃斑清晰成像的機會,導致視功能發育遲緩和低下。
用植物對比,就類似一棵植物不小心被遮住了一半不能曬到太陽,那這一半葉子很快就會幹枯並且長不出新芽;這時,只有把植物完全放到陽光雨露中,才能恢復生機。
2、雙眼相互作用異常
即雙眼視覺輸入的信息量不對等。如果一隻眼睛由於屈光不正或者視覺功能障礙,傳輸給大腦的信息就是「模糊紊亂」的,會干擾大腦的工作,最終被大腦抑制,導致這隻眼睛發生弱視。
這就類似「用進廢退」理論。比如一個網球運動員,他慣用手是右手,久而久之,右手胳膊就會比左手粗、比左手更強壯,最終導致左手「用進廢退」。
別錯過12歲之前這個黃金時期
人類視覺發育早期最為迅速,對外界刺激也最敏感。6-7歲前,被視為發育迅速期,在此期間,及時發現並治療弱視,療效較明顯,是弱視治療的最佳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視覺發育速度變得緩慢,傳統上認為視覺可塑期在12歲以前,超過這個年齡視覺發育逐漸停止,在12歲以上弱視治療是比較困難的。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十多歲(最晚17歲)才開始弱視治療,也有一定程度的視力提高。但是,治療越早,成功機會就越大。
治療弱視的方法
引起弱視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1、 單眼遠視引起
如果一隻眼睛無屈光不正,但另一隻眼睛高度遠視,那麼高度遠視的眼睛長期處於模糊狀態,便會形成弱視。治療遠視性弱視從配戴眼鏡開始,再配合遮蓋、訓練等方法。
2、 斜視引起
斜視指雙眼不能同時朝前方看,眼睛處於異常的位置,雙眼看到的像難以融合,但只有斜視角度比較大的眼就會變成弱視。斜視性弱視的首先要治療斜視,有時候必須藉助手術來完成。
3、 先天性白內障引起的
正常晶狀體猶如照相機鏡頭,透明而聚光,但先天性白內障兒童的晶狀體渾濁,光線無法聚焦視網膜,就會形成弱視。解決方案是通過手術、配鏡聯合視覺訓練,視覺訓練以遮蓋正常眼、只讓弱視眼注視的遮蓋治療為重。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弱視,要學會跟孩子做朋友,建立良好溝通,從心理上鼓勵孩子,讓孩子更有治療的信心。同時,針對學校,提醒家長和老師提前溝通,獲得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增加孩子配合治療的信心。
推薦繼續閱讀↓
別讓弱視成為孩子一生的「弱勢」
小天是一個兩歲零三個月的男寶寶,前一段時間父母發現他經常眨眼、揉眼,並總是說眼睛疼,看東西時也經常眯著眼、斜著頭。一開始父母並沒有在意,後經朋友提示孩子的視力可能出了問題,於是才急忙帶小天去醫院檢查。經檢查,小天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2、0.4,後經進一步診斷,小天被確診為患有弱視。
如今像小天這樣的學齡前弱視兒童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弱視的發病率為3%,如果按我國現有3億兒童的數量來推斷,全國約有1200萬多名弱視兒童患者。那麼,到底什麼是弱視?弱視有哪些危害?如何及時發現孩子弱視?面對弱視,究竟該如何應對?以下,小編就一一為大家解答心中的疑問。
關於弱視,你必須知道這些事兒
「弱視」是一種視力異常現象,是發生在視覺尚未發育成熟的幼兒期的一種眼病,如果寶寶的眼球經檢查一切正常,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但卻出現單眼或雙眼視力低下、即使戴矯正鏡後仍不能達到應有的正常視力時,可確診為「弱視」。患兒可能一隻眼弱視,也可能兩眼都弱視。現行兒童弱視標準如下圖所示:
小編發現,很多家長都很在意自己孩子的眼睛是否近視,卻忽視了更為嚴重的兒童弱視問題。其實弱視的危害要大於近視,近視兒童通常配戴眼鏡矯正後,視力可達到正常水平,但兒童弱視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則會導致視力永久低下甚至失明。此外,弱視還嚴重危害著兒童的高級視功能——立體視覺的完善。沒有完善的雙眼視覺功能,沒有精細的立體視覺,大腦就無法形成立體的像,對於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不能準確地判斷出其方位和遠近。
除此之外,弱視對孩子的深層影響更令人擔憂。如弱視讓孩子大腦無法獲得清晰的影像,大腦皮層為了辨別不清晰的影像,始終超負荷工作,孩子的智力會隨著大腦皮層的過度勞損而下降;弱視孩子在升學時也面臨著如航空、軍警、測繪等80多個專業的報考限制;就業時也不能從事駕駛、參軍或測繪等工作。更為重要的是,還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兒童弱視問題必須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如何及早發現這個影響孩子一生的「敵人」
兒童弱視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但由於孩子年齡小,不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視物時,需要家長要多加觀察。「看遠看近都吃力,喜歡湊近視物;走路時,表現為深一腳淺一腳,容易摔跤;寫字常出現重疊、不整齊、不成行等現象;光線不好時看東西更困難;對物體大小、明暗、形態的辨別遲疑;散開能力減弱,正常者可以一目十行,弱視孩子看書的速度比正常孩子要慢很多;如果發現這些跡象,家長就要及時帶孩子去專業的眼科機構做視力檢查。」一位眼科專家這樣提醒家長。
此外,家長們還可以利用以下方法來檢查孩子的視力有無出現異常:
1、視力表檢查法
父母可讓孩子識別標準視力表。檢查時讓孩子站在5米遠處,同時一定要分別遮眼檢查,不要讓孩子雙眼同時看,避免單眼弱視被漏檢(此方法適用於年齡不低於4歲的孩子)。經反覆檢查後,若發現孩子單眼視力低於0.8,需帶孩子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2、關注異常行為
尋找孩子患弱視的苗頭,父母還可參照以下一些簡單方法:將比較醒目的物品放在孩子眼前,觀察他是否能及時發現;觀察孩子看電視、看書時,是否喜歡湊得很近;觀察孩子看東西時有沒有異常的頭位,比如是否喜歡抬頭或低頭看;觀察孩子能否穩定地注視事物,若孩子的眼球來迴轉動或者震顫,則有弱視的可能;孩子走路常常跌倒,老拿不到東西,也可能是弱視影響他把握不準物體的距離感。
3、遮蓋試驗法
還可通過遮蓋試驗,來大致了解孩子的雙眼視力情況:有意遮蓋孩子的一隻眼睛,讓其單眼注視物體,若孩子表現很安靜,但遮蓋另一隻眼時,卻撕抓遮蓋物,那就提示未遮蓋的眼視力可能很差,應儘早到醫院檢查。
戰勝弱視,要做到「三早」
說到弱視的治療,小編想講一個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上小學時,同學小玲的左眼看東西總是比較模糊,雖然在每學期的例行體檢中醫生都提醒她做進一步檢查,但卻沒有引起她及其家長的重視。直到上大學,視力愈加模糊,才去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弱視,但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治癒的可能基本為零,而且還引發為比較嚴重的白內障。
從這個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治療時機非常重要。治療弱視必須抓早抓小,這是因為弱視絕大多數發生於學齡前的嬰、幼、兒童,而治療弱視的效果又與年齡有很大關係,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治療效果就越不理想。所以,弱視的治療關鍵是「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然而小編發現身邊的一些的家長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年齡大了,視力自然就會正常」或者「等孩子年齡大了再治療弱視」。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因為從視覺發育來講,兒童12歲以前是視覺發育的可塑期。3~6歲是小兒弱視的最佳治療時期,只要早發現、堅持治療,大部分患兒都能治癒。但是,如果超過6歲,視覺發育敏感期過了,尤其是12歲以後,視覺發育基本成熟,再想糾正就很難了。如果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孩子將會造成終身視力低下。因此,兒童患上弱視,需要儘早的進行治療糾正。
小結:家長配合防治是關鍵
弱視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眼病,不僅影響兒童的視力健康,還會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及今後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小編認為,如何以正確的姿勢來應對弱視,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高思想認識。很多時候正是由於家長們缺乏對弱視的基本認識,因而導致很多弱視孩子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家長應進一步提高對弱視的認識及重視程度。
2、加強日常觀察。家長需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早發現孩子的視力問題,因為孩子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可能都在向你傳遞著一些重要信息。幼兒期是視覺發育的黃金階段,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可能會影響整個視力的發育,如形成弱視。早發現、早糾正、早治療,才能給孩子的視力留足進一步發育的時間和空間。
3、把握治療時機。兒童弱視其實並不可怕,能夠及時發現和治療是關鍵。弱視的治療效果與年齡有關。弱視發病癒早,程度愈重,但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由此不難看出,面對弱視,家長配合防治是關鍵。只有在認識上重視,行動上發力,才能為兒童的視力健康保駕護航。
兒童弱視治療的黃金期是4-6周歲,兒童弱視,早發現,早治療,效果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