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祖國如此廣闊的舞臺上追逐自己的夢想,我很慶幸,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選擇點讚!」12月2日,走下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臺灣青年李偉國難抑心中的激動,和記者分享他的獲獎心情。據悉,這是四川省首次將該獎頒給臺籍人士。
01 到大陸創業發展的種子從小就有
李偉國現在的身份是華燦工場合伙人兼總經理。從2017年加入兩岸青年雙創平臺華燦工場開始,他和團隊就在挖掘大陸每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和產業定位,構建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這一過程也讓李偉國看到了大陸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更多的投資機會,「希望通過自己搭建的橋梁,讓更多臺港澳僑青年了解祖國,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李偉國希望在華燦工場中成就自己的「登陸夢」。
「從小我就嚮往當空中飛人,覺得特別高大上。」李偉國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一位臺商,經常往返於臺海之上,除了為他帶回了優渥的生活外,還帶回了許多新奇的故事和更加廣闊的視野。受父親的影響,李偉國從小就活躍於各種學生活動。就讀臺灣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期間,他榮獲臺灣大專優秀青年稱號,大三擔任成功大學學生會長,大四擔任臺灣南區大專院校學生自治團體聯合會總召集人,輔導臺灣南部近60所大學學生自治組織發展。同年,他還獲選進入成功大學新世紀領袖精英培育班,並推甄進入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碩士期間,他學業成績優異,並成功爭取到上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交換生機會。畢業後進入臺灣知名開發商璞園建築團隊,並成為該集團升遷最快的專案經理。
然而,在2016年,李偉國卻毅然決然地辭掉了讓許多人羨慕的工作,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並於2017年加入兩岸青年雙創平臺——華燦工場,擔任合伙人兼總經理,開啟了他的創業之旅。
「到大陸創業發展的種子其實早已種下。」李偉國回憶,2008年,母親帶著他和弟弟一起來到大陸,和父親一起過春節。這是他第一次到大陸,不同於學校裡的刻板說教,也不同於走馬觀花地跟團旅行,在父親的帶領下,從熱鬧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到繁華的上海外灘,一個一個機會蓬勃的鄉村和城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之後在上海、北京的學習、實習生活更讓他堅定了要來大陸追求事業發展的信心。
「在臺灣做生意,我們很難會想著到臺灣以外的地方發展,你很容易就知道自己五年十年之後大概會在什麼樣位置。」說起現在的空中飛人生活,李偉國感嘆,現在一出門就飛個兩三千公裡再平常不過,而且還能接觸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思維和模式,以及各種創業的可能,完全看不到「天花板」。正是看到了大陸無限的發展潛力和機會,李偉國心中的創業之夢被點燃了。
02 構建兩岸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
「從2016年創業至今,華燦工場在北京、成都、珠海累計孵化企業超過700家(臺企62家)。」說起現在的事業,李偉國更是滔滔不絕,他感嘆,現在管理1萬多平方米空間,在臺灣可能已經不小了,但在大陸並不稀罕,這就是大陸廣闊的發展機遇。所以,他想幫助更多想到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找到事業與志業的完美結合點。
2017年,李偉國加入了華燦工場。這是一個在民革中央指導下,民革黨員與臺灣青年共同打造的「文化+科技」創新性孵化器,為兩岸青年提供專業創業服務。「公司『年輕人服務年輕人、臺灣人服務臺灣人、創業者服務創業者、透過服務他人成就自己』的價值觀與我的創業想法不謀而合。」談及加入華燦工場的初衷,李偉國感言。
「構建海峽兩岸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圈,重點支持臺港澳僑青年安心回祖國創新創業就是我們最大特色。」跟隨李偉國熱情的介紹,記者走進華燦工場成都空間。空間充分體現了兩岸特色:將臺灣平溪天燈、杜甫詩句、四川變臉、阿里山小火車、國寶大熊貓等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就連管理、服務團隊也秉承了融合理念——一半臺灣人一半大陸人。李偉國介紹,孵化器本身不是賺錢行業,更需要強調服務意識,而且服務對象又是兩岸青年,大家生長背景、教育模式都大不相同,必須相互學習成長。只有這樣的充分融合,才更能掌握團隊落地實際需求,工作起來才會更開心。
2018年,李偉國參與組織了海峽兩岸青年「追夢華燦·圓夢成都」創新創業交流會,接待包含臺灣「行政院」原院長、中國國民黨10位現任民意代表等在內的兩岸交流團超過2000人。如今,每季度舉辦的海峽兩岸青年「追夢華燦·圓夢成都」創新創業交流會,已經成為兩岸青年進行深入交流的一個新窗口,更多有志臺灣青年正通過這個平臺對接需求,了解大陸。下一步,他還打算透過產業協同,按照不同需求,為前來創業的臺灣團隊匹配適合發展的城市,幫助他們對接市場、開展業務,特別是與大陸團隊合作,將華燦工場打造成為兩岸青年驛站,發揮更大的平臺價值。
03 成人達己不負韶華
「兩岸同文同種,本不該有什麼對立。」談及當下兩岸關係中的對立問題,李偉國認為,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交流的不暢。「在臺灣,因為媒體數量龐大,競爭殘酷,不少媒體會刻意把一些問題誇大其詞,甚至是斷章取義或者歪曲解讀,以博眼球,長此以往就會加深兩岸的仇視感與對立感。」李偉國說。
「我希望臺灣的青年朋友們能勇敢地走出來。」結合自己的經歷,李偉國認為,越早接觸大陸的生活形態、結識更多的本地朋友,許多誤會就會隨之消除,在大陸發展的信心也就會更足。每年暑假,李偉國都會接待許多來大陸的臺灣實習生,負責聯繫對接這些臺灣青年在陸就讀、實習等事宜。每逢這個時候,他都會為大家發放公司編發的《臺青手冊》,並親自解讀包括政策、生活、就學、就業、創業等內容,協助臺灣青年安心落地發展。同時,他還與這些青年一起分享自己的經歷,鼓勵大家放下成見,用心去感受大陸的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並預祝大家能夠在大陸追夢逐夢圓夢。
對於大陸現在的發展,李偉國坦言,「大陸的發展太迅速,機會轉眼即逝,早已經不像父輩來大陸時那樣,可以那麼容易地賺到錢。」但是,自2018年2月中央出臺「惠臺31條」以來,四川省、成都市連續出臺「川臺70條」「蓉臺54條」等文件,充分展現了大陸對臺灣同胞兩岸一家親的最大善意,也讓廣大在川臺胞得到了到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實惠。
結合落地成都三年來的親身經歷,李偉國認為,四川深處內陸,比起沿海省市,臺灣青年對四川還是比較陌生。但是,臺灣青年更多是從事科技創新、文創,而四川有許多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而且它的氣候環境、人文環境都非常容易讓臺灣青年接受。要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到四川發展,則應該更加突出「四川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機遇」,讓臺青有更多機會深度參與城市建設和發展、城市文旅活動策劃執行、空間改造設計以及大型科研項目等。
交流中,李偉國還分享了一個在他創業過程中的趣事:在華燦工場成都空間創辦之初,李偉國邀請了一位臺灣設計師來操刀設計,來成都的次數多了,這位設計師索性帶著剛新婚的老婆加入了華燦工場,來到成都創業,「成都真的是一個來了不想走的城市」。
記者:韓冬 通訊員:郭健
編輯: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