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位臺籍「勞模」李偉國:趕上創業最好時候 四川臺灣都是家

2020-12-19 閃電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12月2日,四川成都,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85後」臺灣青年李偉國榮獲「勞動模範」稱號。

——他是四川首位臺籍勞動模範。

這位說話有著軟糯臺灣口音的青年,之前專門去查了「勞模」的意思,他覺得相對於那些在崗位上奉獻幾十年的前輩,自己的資歷還太淺,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在川打拼臺青的鼓勵。

作為華燦工場成都空間的運營負責人,兩年來,李偉國致力發揮「華燦獎」用創意設計增進兩岸青年融合作用,並藉助四川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資源優勢,累計孵化企業113個,其中,21個為臺灣青創項目。

在參與並見證這些創業項目落地中,李偉國更真切感受到四川的快速發展變化,「來成都前,聽說『少不入川』,現在我逢人總說『少不了入川』, 四川臺灣都是家。」

「危」與「機」之間

今年依然忙碌

「當然少不了入川,這裡是創業的藍海,今年更是『危』中有更多『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身處臺灣的李偉國捐出3萬元人民幣,2月17日,他按臺灣對個人帶防疫物資出境上線要求,帶回250個口罩和2升消毒水,與園區小夥伴共進退。

這次「逆行」,讓他對大陸的制度和政策優勢感觸頗深。整體上看,大陸是疫情中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同時,四川在疫情防控和助力臺商臺企復工復產上的多重舉措,讓「李偉國們」的安全感、獲得感比以往更強。

李偉國熟悉這些助力舉措,今年,四川指導園區的防疫工作、走訪慰問臺青,及時抓中央「助力臺企11條」落地落實,出臺「四川支持臺企12條」,並通過舉辦『金融服務臺資中小企業對接會』等系列活動,幫助臺青初創項目解決實際困難。

今年的他依然忙碌。

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後,李偉國藉助線上經濟和「雲交流」模式,承辦的兩岸交流活動有增無減。

幫助臺青實習就業上,今年華燦工場成都空間攜手臺灣教授率隊的「少年老城」城市微更新團隊,參與成都6個社區的基層治理,打造社區創生IP。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與重慶(大渡口)臺灣中小企業產業園開展戰略合作。吸引落戶珠海空間和北京空間的4家企業來成都發展。

他習慣並享受這樣的忙碌,創業之初,李偉國希望把華燦工場打造成一個優質的「兩岸青年共同家園」。「很多臺青對大陸市場是渴望的,但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已成功轉型為「新臺商」的李偉國十分願意把自己的一線經驗分享給在更多有意來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

從臺北到大陸

創業不怕折騰

在成都3年,李偉國經常聽到臺灣同鄉講述自己的創業夢想,那些憧憬和忐忑,是他用整個青春走過一遍的。

2008年冬天,剛在臺灣成功大學完成本科學業的他,第一次來到大陸,從浙江義烏到上海城隍廟,他看到了大陸翻湧的活力。隨後,他去北京實習,到上海做交換生,「北京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還有機會平臺,都讓我驚喜。」

研究生畢業後,李偉國在臺北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在年薪達到20萬人民幣後,他決定到北京從頭開始,「在臺灣我可以預期五年、甚至十年後自己的樣子,但大陸市場比臺灣大很多,很難猜到自己未來會怎樣,這樣的人生更有挑戰。」

於是,在北京,同樣是房地產公司,他從一線銷售做起,一年時間成為項目銷售冠軍。年薪達到30萬後,2017年4月,李偉國辭職加入由中民國投(北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立的華燦工場,成為這個創業孵化器的合伙人兼總經理。

在他的理解中,「華燦」二字源於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華燦工場」就是讓大賽成果實現落地轉化的地方。

「我不後悔再次跳出舒適圈」。在李偉國眼中,大陸近年來的發展,讓他意識到「我們迎來了最好的創業時代」。

如今,走進華燦工場成都空間,《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川臺70條』)的政策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李偉國覺得很幸運,華燦工場落戶成都時,趕上四川出臺『川臺70條』,「惠臺政策不僅幫園區步入快速成長期,對臺青創業也是政策護航。」

政策扶持下,華燦工場成都空間成為了西部地區最大規模的雙創空間,園區得到了租金減免和裝修補貼……

在李偉國看來,少了後顧之憂後,他將精力放在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組織臺青實習就業和招引臺青創業項目落戶四川等工作中。

腳踏實地

將希望變成現實

似乎,每隔一年,李偉國就有「新動作」。

2018年10月,隨著西部市場嶄露頭角,他將華燦工場拓展到新一線城市四川成都時,認為臺青在北上廣創業,會有較高的成本投入,一旦失敗就難重振旗鼓。但在西部作項目孵化,也許能以最小的代價「吃螃蟹」,有更強的底子做市場拓展和轉型升級。

到了2020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李偉國認為華燦工場可以在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有所作為。於是,今年9月,華燦工場珠海空間啟用,就形成了華燦工場與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效應。

在他的計劃中,2021年希望能布局江浙滬地區,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這樣緊鑼密鼓地創業節奏,是因為「抓住機遇,就能搶佔先機。大陸市場大,但人口也多,競爭自然強。如果自己能下好『先手棋』,加上各地政府惠臺政策落實落細和對臺灣青年的關照,我們不用好這些優勢會很可惜。」

剛來四川紮根時,李偉國曾表示「大陸向臺胞打開大門,希望與臺胞分享發展機遇,我希望幫這扇門開得更大一點,道路鋪得更平坦一點。」

如今,他正用腳踏實地將希望變成現實。眼下,臺青在成都註冊公司享有最少半年免費辦公場地,半年免費臺灣青年驛站住宿、半年免費代理記帳等多種優惠,同時,園區還聯合政府零距離提供一對一政策服務窗口,進一步解決團隊缺錢、缺人、缺資源等創業痛點。

「沒有誰的創業之路是輕輕鬆鬆的,」在李偉國看來,「不管多艱難,大陸始終是臺青打拼的首選地,到大陸創業仍是一件充滿了誘惑力的事情。」他形象地將此比喻為「學遊泳」的過程,「剛開始大家都會嗆水,但只要方法得當、懂得堅持,你就能學會遊泳。」

相關焦點

  • 四川首位臺籍「勞動模範」李偉國:趕上了創業的最好時代
    12月2日,四川隆重舉行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85後」臺灣青年李偉國榮獲「勞動模範」稱號,這是四川首位臺籍「勞動模範」。  「今年是我在四川奮鬥的第3年,獲此榮譽很激動和興奮,這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認可,也是對在川打拼臺青的鼓勵。」
  • 臺灣同胞首次在四川當選省勞模,快來看看他是誰!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2月2日,四川舉行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85後」臺灣青年李偉國榮獲「勞動模範」稱號,這是四川首位臺籍「勞動模範」。「今年是我在四川奮鬥的第3年,獲此榮譽很激動和興奮,這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認可,也是對在川打拼臺青的鼓勵。」
  • 我是四川勞模,我來自臺灣
    12月2日,走下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領獎臺,臺灣青年李偉國難抑心中的激動,和記者分享他的獲獎心情。據悉,這是四川省首次將該獎頒給臺籍人士。01 到大陸創業發展的種子從小就有李偉國現在的身份是華燦工場合伙人兼總經理。
  • 感受大陸就業創業環境 臺灣大學生四川德陽實習圓滿結束
    中國臺灣網8月2日德陽訊7月31日,來自寶島的14名臺灣青年,結束了在四川德陽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工作與生活體驗。在當天下午的「總結會」上,他們與6家實習企業單位代表、14位結對的大陸青年一道,分享收穫、互訴衷腸、感恩致謝。
  • 深入「網紅」雙創平臺 臺灣傳媒大學生與臺青擺起在川雙創龍門陣
    餘家。為什麼選擇在成都創業?李偉國解答了他來成都創業的「動機」,「這裡生活品質好,創業成本低,人才資源豐富,政府民眾熱情。」臺灣大學生江霓說,「的確在年輕的時候就該多走出來看看,多試試。」「前輩們建議想要來大陸創業,讀書的時候就可以嘗試,還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臺灣大學生劉晏妤認為這個建議對自己發展很有幫助,「自己有考量,準備念研究所的時候就到大陸來看看。」前景廣闊的川臺合作、契合創客需求的政策、機遇無限的市場空間……近年來,四川正成為臺灣創客的聚焦點。
  • 【方志四川•記憶】楊光曦 ‖ 華西協合大學首位華籍校長張凌...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華西協合大學首位華籍校長張凌高一家在華西壩的往事(三)楊光曦 本文根據楊光曦先生《我家住在華西壩張凌高一家遂搬往校中路1號,即原藥學系主任加拿大人米玉士(Dr. Edwin Nelson Meuser)的住宅。張凌高一家住在二樓整層,口腔科劉臣恆教授一家住在樓下,但不久後就搬走了。後來,外科李清潭教授一家又入住樓下,李清潭與楊振華曾是燕京大學同學,二十多年後又成為了鄰居。
  • 「川臺七十條」嘉惠四川臺企臺胞
    本報電 (記者柴逸扉)9月3日,四川省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川臺70條」)。「川臺70條」圍繞擴大經貿合作和深化人文交流兩方面,在落實臺企和臺胞「同等待遇」的同時,充分體現「四川特色」。
  • 臺籍醫師「大白」和她的牙科「麻吉」
    「大白」是臺籍牙醫洪慈憶的患者們送給她的綽號。在患者眼中,洪慈憶就和電影《超能陸戰隊》裡萌萌的醫療機器人「大白」一樣,帶來溫暖和治癒。
  • 【一顆中國心 兩岸一家親】告訴臺灣朋友一個真實的四川
    剛走出捷運月臺,記者便看到了豆瓣醬的廣告,隔著屏幕仿佛都能聞到鹹香的味道。不用說,這就是臺灣豆瓣醬的大本營了。  「高雄岡山是空軍官校所在地,這所學校1949年前後由四川成都遷往臺灣,隨行而來的空軍軍人大多是四川人,自然吃飯時少不了滿嘴留香的豆瓣味。」在志斌豆瓣第三代傳承人黃小鳳的帶領下,記者開始了岡山之旅,在參觀中聆聽這裡的豆瓣故事。
  • 2017臺灣傳媒學生紀錄四川活動:"鏡"觀四川"傳"友情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4月11日成都訊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在這春暖花開的三月,又一批臺灣青年學子來到四川交流。3月19日至26日,由四川省臺辦和高雄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四川傳媒學院和臺灣外語文藻大學協辦的「2017臺灣傳媒學生紀錄四川活動」在川舉行,來自川臺兩地傳媒院系的21名師生在8天的時間裡,攜手合作,用鏡頭記錄在四川的所見所聞,用作品展現他們心中的四川。
  • 湖北成為臺籍青年紮根創業沃土
    目前有900餘名臺灣青年在湖北實習就業創業,註冊企業及團隊342家,武漢光谷高科技企業吸納300餘名臺灣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112位臺籍醫師在湖北註冊執業,廣大在鄂臺灣青年在不同領域展示才華抱負,書寫臺灣青年在湖北奮鬥的故事。
  • 追夢在四川丨許君豪:從臺灣偶像歌手到「蓉漂」好牙醫
    用心就會收穫 在大陸尤其如此作為臺灣醫生,一開始創業時,總有一些小插曲。「很多病人知道我是臺灣來的,都很友善。創業,必須要選對地方,許君豪十分看好成都未來的發展:「成都是新一線城市,也是擁有2000萬人口的國際都市。隨著惠臺『31條措施』和四川發布實施『川臺70條』,這裡充滿了機遇,值得我們放手一搏。」要擴大診所規模,許君豪早早就開始物色新的醫療工作人員,黃信傑就是他從臺灣「挖」過來的醫生。「我現在是在成都走不掉了,許君豪把我的證件都『藏』起來了」,黃信傑開起了玩笑。
  • 「80」後臺灣青年四川綿陽圓創業夢
    (圖片來源:綿陽市臺辦)   今年26歲的楊淞富,兩年前來到四川綿陽江油市開了家「臺客屋主題飲料店」。如今,臺客屋茶飲店正從街邊小店成長為連鎖加盟企業。楊淞富說,從2012年4月至,他已在江油及綿陽市區開了四家名叫「臺客屋」的飲料店,在三臺縣有一家加盟店,還在今年6月新開了「松恬」咖啡店和蛋糕坊。
  • 「把臺北的舒適圈擴大到了四川」——訪四川亞臺青(成都)海峽青年...
    近日,第22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獲獎集體名單公布,郭弘揚帶領的亞臺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團隊位列其中,成為第一個獲得「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的臺灣青創團隊。「我們致力於幫助臺灣青年到四川創業就業,打造『臺北孵化、成都加速』的兩點一線運營模式,在臺北成立了『成都、臺北』離岸基地,並在四川推動『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轉移轉化平臺』建設。
  • 臺灣青創團評獲「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臺灣青創團評獲「四川青年五四獎章」 2019年04月30日 16: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30日訊 4月30日,第22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獲獎集體名單公布。亞臺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團隊獲此榮譽,成為四川第一個獲得「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的臺灣青創團隊。
  • 四川青旅22名四川遊客在臺灣高雄平安
    新聞連結:成都熊貓國旅39名遊客2名領隊在臺灣平安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劉星)2月6日凌晨3點57分,臺灣高雄發生6.7級地震。上午8點,記者分別聯繫上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成都中國青年旅行社、成都熊貓國旅等多家有臺灣遊經營資質的旅行社。其中,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已統計出地震發生時該社在臺團隊7個,共161人,其中昨晚住在高雄一團,22人。目前,領隊及客人均安全。成都青旅和成都熊貓國旅的相關情況正在進行統計中。至於春節期間,這幾家旅行社臺灣團是否還會照常發團,也要等進一步消息。
  • 「臺灣草莓」的四川扶貧故事
    磐石臺灣牛奶草莓精緻採摘園 (中國臺灣網發)中國臺灣網6月8日訊 來到四川達州市通川區磐石鎮,遠遠便能望見「臺灣牛奶草莓」幾個大字。據悉,臺灣牛奶草莓「安家」磐石鎮前,這裡已經有二三十年的草莓種植歷史,由於採用露天種植,技術相對落後,草莓口感也不佳。一次因緣際會,「職業新農人」蘇乾證與臺商王邦棟相識,兩人一拍即合將臺灣牛奶草莓引進四川。一到水果上市的季節,草莓便供不應求。
  • 在渝臺籍學生青睞大陸就業:盼更多青年跨海逐夢
    中新網重慶1月7日電 題:在渝臺籍學生青睞大陸就業:盼更多青年跨海逐夢中新網記者 劉相琳「去年我原本有機會回臺灣讀大學,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大陸高校。」在四川美術學院讀大一的簡俊豪對記者說,大陸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創業平臺、更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 2019年四川10所高校面向臺灣學生招生
    中國臺灣網2月22日成都訊 3月1日至3月31日,大陸將啟動面向臺灣地區招收高校本科生的報名活動。今年,四川10所高校面向臺灣學生招生,分別是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