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解放日報》徵文|張業先:一篇報導把我推向社會

2020-12-16 上觀

這些年,我的按摩在上海文藝圈也算是小有名氣了。我為很多明星大腕都做過武功體療人體保養推拿,從馬季、姜昆到劉歡、張國立,還有很多影視演員以及媒體工作者,大家都叫我一聲「張大師」。

 

張業先與著名越劇演員徐玉蘭、王文娟合影(作者提供)。

 

今年我已86歲,每天的日程還是排得很滿。我現在把給人按摩當做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老有所樂,老有所得。幾十年來,我義務推拿過的人不計其數,到哪裡人家都說「張大師來了」。

 

之所以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解放日報》的報導,將我推向了社會,讓我的接觸面變得更廣。

 

1989年冬天,我還是虹口區苦艾酒酒家的經理。第一次見到解放日報記者樂纓,那時她差不多40歲左右,頸椎感到不舒服,我自告奮勇給她推了幾下,她立刻說渾身輕鬆,誇我身手不凡。然後我就和她聊了起來,告訴她推拿是運用推、拿、揉、滾、點、拍、捏、擦、搖等手法進行調理,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活利關節,平衡陰陽,放鬆心情。

 

那天我們聊得很開心,從怎麼運用推拿原理調整氣血,抑制肝火,說到了將推拿術運用於企業管理和做員工政治思想工作上。解決員工思想疙瘩的過程,就像是疏通經絡,而點準穴位,一通則百通。

 

樂纓回去後寫了一篇報導《經理的「推拿術」》 ,馬上就有很多人打電話到報社,詢問我的聯繫方式。報社就都記下來交給我統一回應,從此我與《解放日報》開始結緣。

 

1989年11月29日《解放日報》上刊登的介紹張業先的文章。

 

1993年退休後,我就經常去各大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以及體育局和一些機關單位,給大家義務按摩。頻率不一定,一周一次、兩次都有。

 

改革開放之後,快節奏超負荷的生活透支了很多人的健康,記者們的工作尤其辛勞。印象較深的是,當年報紙「告別鉛與火」,全員學電腦,長年做夜班的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吳谷平,做完夜班白天還要來學習,還得開會,非常辛苦。他常常頭疼,肩頸也不太好,我多次幫他按摩,還去過他家裡,教會他家人一些常用的舒緩手法,大家都成了朋友。

 

記者編輯們大部分都有肩頸問題,我一搭手就能感覺到。有段時間我還專門晚上去給夜班的編輯按摩,一人20分鐘左右。同時我還教大家方法,囑咐他們平時看電腦要墊幾本書,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腦看手機,不能翹二郎腿,會影響腰椎,會靜脈曲張,腳一定要落地,要經常活動,衛生間不能放書,也不能帶手機。

 

張業先到報社給記者編輯按摩(王玲英  攝)。

 

報社幾位領導還寫了書法送我:「舒經理氣神仙手,祛病延年夫子功」「 推開疲憊筋骨松,拿來健康氣如神,精神煥發步履輕,英姿勃勃葆青春」「回春妙手,中華一絕」,還有「手下功夫,心上境界,手隨心動,心先業先」……

 

1995年3月7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關於我學雷鋒的報導,標題是《黃浦區前天開展便民服務》,金定根記者拍了照片,是我在南京東路義務給病員推拿的場景。這張照片登出後,每年都有很多人在南京路等我,我也堅持了很多年,後來有徒弟了,還帶著他們一起去。

 

世紀之交,羅大佑來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開演唱會,想要找我按摩,但他又不認識我,就打電話到解放日報,說想找報紙登過的那位推拿大師。經過報社聯繫,我就去了後臺幫他做按摩。他做完後說很舒服,給了我兩張演唱會的票子,我還坐在前排看了他的演出。前幾年他又來上海了,在東方電視臺有活動,又專門請我去了。

 

2001年,解放日報《百姓健身》專刊「健身一招」有徵文活動,當時我已經69歲,但看到我的人都說我面色紅潤,不顯老態。我一直替人推拿按摩,除了睡覺休息,就忙個不停,按摩時最重還能背起130公斤的美國人,大家都對我的好精神和體力感到好奇,其實我有個健身秘方,就是靜坐。於是我就寫了一篇《靜坐疏經活血》投稿,得了三等獎,那個榮譽證書我還保留著。

 

說起我怎麼會做按摩的,其實還有一段故事。原本做飯店經理,我的生活挺安逸的,從沒有考慮過轉行。1956年,我的夫人患了雙膝紅腫症,疼痛難忍。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著夫人四處求醫,花費很多,卻始終不見療效。這時我想起父親曾經用三稜針放血療法為鄉親治病,於是,我依樣給妻子針刺放血,居然把妻子的雙膝紅腫症治好了。

 

打這之後,我萌發了學醫的念頭。工作之餘讀了很多有關針灸的書籍和中醫學理論,鑽研針灸醫療方面的知識。上世紀60年代,我去「幹校」勞動鍛鍊,那裡缺醫少藥,學員身體不舒服時,我就嘗試替他們針灸推拿,成效顯著,在那裡還有了一點點名氣。

 

後來我就悄悄到醫院學習中西醫和針灸。1978年到上海武功體療院學習,之後又去中醫學院系統地學習了《推拿科學基礎》《推拿手法學》等課程。拿到按摩上崗證書、全國氣功醫師進修結業證書時,我都快要60歲了。

 

我一直喜歡看《解放日報》,黨報有權威性,人民群眾信任度高。我時常把生活中遇到和聽到的事向《解放日報》反映,印象較深的有一起推銷保健品欺騙老年人的事件。

 

一天晚上,我在家接到自稱上海報業集團服務中心打來的電話,說凡訂了《上海老年報》、《解放日報》等報刊的讀者,可以去領取兩桶食用油,有沒有訂報發票無所謂,只要人到指定地點去就行。我覺得很蹊蹺,當晚就聯繫了解放日報群工部領導。

 

第二天一早,群工部記者張家琳和我一起去那裡調查。他發現這就是保健品銷售人員打著黨報的招牌來誘騙老年人,他立刻寫了報導,提醒老年人增強防範意識,呼籲有關部門查處非法銷售活動。黨報行動力快,為人民服務意識強,避免了更多老年人上當受騙。

 

和《解放日報》結緣30年,《解放日報》的人把我當成自己人。大家看到我很開心,都會說「張大師,幫我捏捏吧」;我對大家也是很親切的,做三級保養只需要一張凳子就夠了,按摩頭、肩和手指。

 

前些年解放日報社搬到莘莊,地鐵下來還要再走一段,路上得花一個多小時,但我也不感覺累。現在搬到了威海路,我還是自己乘地鐵。我每天帶著包出門,裝著我的茶杯和按摩工具、藥水,街坊們都開玩笑說我去上班了。

(劉雪妍 王倩 整理)

相關焦點

  • 解放日報社會責任報告(2013年度)
    他們說:我怎樣,解放日報便怎樣。從他們筆尖流淌出的,除了理性客觀的分析報導,還有那份屬於解放日報報人的古道熱腸。我們把觸角延伸到了報導以外,從而匯聚起更多溫暖人心的正能量。  身處這個充滿挑戰的轉型時代,凝聚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媒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讓我們以此共勉。
  • 【我與煙臺日報的故事】一篇報導改變了我的命運
    近來,翻閱已經泛黃、褪色的老剪報,一篇1976年6月6日發表在《煙臺日報》上的600餘字的報導——《光輝指示照徵程,巡回醫療十二年》,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反覆觸摸、細細品讀這篇不同尋常的「處女作」,我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思緒一下子拉回到了44年前……那是1976年夏天,在哥哥的引導下,還在上高中的我萌發了向媒體投稿的念頭。
  • 我與法治日報|我和《法治日報》的「情緣」
    □ 王勝平我與《法治日報》的「情緣」很長,正值「我和法治日報」徵文,勾起了我對樁樁往事的回憶。第二天,老師除了將我的作文評為優秀外,還特別表揚了我,讚美之詞除了「認真」,還有關心時事等。現在想來,這離不開《法治日報》的幕後「助攻」。這次邂逅,使我在寫作方面深受啟發和鼓勵,更讓我對那個年代精神文明的核心思想有了深刻印象。因此,初識《法治日報》這位「良師」,便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正能量種子。
  • 我與法治日報|我與《法治日報》的三個「第一次」
    第二天,《法制日報》社區版又以《摸底先期預防需求,對象不同課程各異》為題刊登了一篇;沒過幾天,我與姜東良又共同採寫了一篇《膠州檢察院設立愛心基金——幹警一天一元幫扶濟困》的稿件,刊發於10月13日《法制日報》政法版。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能在全國第一法治大報上連續發表3篇文章,這在基層檢察院是很少見的。在我受到莫大鼓舞的同時,也引起了領導的注意,更是激發了我寫作的熱情。
  • 《解放日報》上的「解放」:一個詞裡的70年
    1949年10月2日,上海《解放日報》在報導開國大典的同時,發表了社論《慶祝新中國誕生保衛世界和平!》,慶祝「中國人民自己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1954年3月17日,經濟學家沈志遠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總路線與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法則》指出,中國解放生產力的方式,是「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使生產關係重新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時期,「解放生產力」被作為社會生產和建設的基本目標提出。
  • 鄭建偉:貴報深情,永駐心田|創刊70年·我與《貴州日報》徵文
    有文章散見《上海文學》《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日報》等報刊。1992年與《貴州日報》結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時,遠在重慶市綦江縣的表妹考上了貴陽鐵路司機學校,一次她乘火車回家,途中無意順帶了一張《貴州日報》閱讀。
  •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徵集活動啟事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聯合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大型徵文徵集活動,面向全國徵集相關作品。用文藝表達人民群眾對祖國的赤子之情,激勵和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二、徵集時間徵文啟事發布之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
  • 我與《法制日報》的不解之緣
    □ 法制日報創刊40周年徵文·我與法制日報細細想來,我與《法制日報》結緣已經20年了。工作中因有了《法制日報》而踏實,生活中因有了《法制日報》而安定。祝《法制日報》越辦越好!我喜歡讀報是從上初中開始的。那時父親在鄉食品站工作,星期天,我去他辦公室玩,看到報架上有《山西日報》《忻州日報》《參考消息》等報紙,我便拿過來津津有味地讀起來,不知不覺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 宋豔華:有您,旅途不再遙遠|創刊70年·我與《貴州日報》徵文
    我是從深圳追隨著愛情來到貴州的,六枝特區在我的夢境中從未有過,當我來到這裡安家落戶時,我有過失落和彷徨。在我從教的生涯裡,辦公室的《貴州日報》走進了我的視野。特別是副刊「婁山關」,上面的文章可以說是散文中的精品,讀之愛不釋手。這樣還不過癮,有時趁人不備乾脆就悄悄收藏。
  • 我與法制日報|與您相伴
    1980年暑假,我的高中政治老師告訴我一個消息,中央辦了一張報紙,叫《中國法制報》(《法制日報》前身)。不久,我就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看到了這張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我用書卡借來《中國法制報》,按版面閱讀,從頭到尾,翻來覆去,愛不釋手。主流法律意識、通俗易懂的案例、圖文並茂的版面……您令我讚嘆、令我傾倒、令我流連。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徵文評選揭曉 快來看看誰獲獎了
    獲得獎項的小作者和指導老師,將受邀參加2月份舉辦的頒獎典禮,現場領取證書和獎品。 【「寫出了名篇的格局和情懷」】 此次徵文活動的主題詞是 「這些年」,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主題,我們給小作者提供了一些切入角度,例如自己或身邊人的成長故事、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及社會經歷等等。
  • 教育|冷水灘梅灣小學舉行「我和我的祖國」徵文比賽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7日訊(通訊員 王海洋 唐勳剛)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進書香校園建設,近日,冷水灘梅灣小學舉行「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徵文比賽。活動中,梅灣小學學生愛國熱情高漲,圍繞「我和我的祖國」這一主題,積極撰稿參賽。「媽媽告訴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得不容易,如果沒有那些軍人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去做一名優秀的特種兵,像媽媽說的那些軍人一樣保衛我們的祖國,我要和我的祖國一起變得更好!」梅灣小學學生唐梓琪在作文中這樣寫道。
  • 《惠州日報》是我的好朋友
    ■公職人員吳亮亮 大學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廣州某媒體駐惠州記者站跑線記者,雖然讀書時經常關注《惠州日報》,但真正讓我對《惠州日報》的記者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一起在奔向新聞現場的路上,我深深地被他們的敬業和專業精神所折服。
  •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獲獎名單出爐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徐珊珊  實習生 林曉欣    2019年,是品讀行收穫頗豐的一年,這不僅體現在詩詞大會、徵文比賽的成績上,更體現在學生們的作品上。在這一年中,品讀行學子在《我和我的祖國》徵文比賽中各顯神通,留下了眾多優秀的作品。
  • 「我和花卉的故事」徵文啟事
    為充分挖掘展示花卉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值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花卉協會成立35周年之際,中國花卉協會決定組織開展主題為「我和花卉的故事」大型徵文活動。>        三、參加人員        所有花卉從業者,熱愛花卉的社會公眾。
  • 「我和我的家鄉」國慶主題徵文校際PK大賽
    記者 黃鶯 今年國慶長假,都市快報「愛寫作的獅子」推出「我和我的家鄉」國慶主題徵文校際PK大賽,邀請大家來展示豐富多彩的國慶見聞。消息一出,不少學校來集體報名。 杭州第二中學桃李文學社和杭州高級中學魯迅文學社的老師說,「我和我的家鄉」這個主題很好,可以讓孩子們有內容可寫,有感情可以抒發。 育才京杭小學的校長說,一看到報導,就覺得活動很好,馬上通知了全體語文老師,每班選了五個孩子來參賽,還現場進行了比拼,準備精選出十篇來參賽。 杭州江南實驗學校文學院的老師覺得,這是練筆的好機會,讓孩子們構思起來,儘快成稿。
  •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參與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徵集活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聯合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大型徵文徵集活動,面向全國徵集相關作品。「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將接受投稿並展示作品。
  • 【工作動態】邯鄲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邯鄲市教育局聯合開展「我家鄉的英模故事」徵文活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邯鄲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邯鄲市教育局於2020年8月24日至9月30日在全市中小學生中聯合開展「我家鄉的英模故事」徵文活動。
  • 關於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徵文大賽的公告
    關於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徵文大賽的公告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展現70年來偉大祖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我市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蘭州市委宣傳部、市國防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市教育局組織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徵文評選活動
  • 「我心中的大別山精神」徵文啟事
    大別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的目的地,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和全國五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為中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獻出了50萬英雄兒女。也是國家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區、東中部生態保護重要屏障。擁有國家5A級風景區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生態保護區、全國希望工程的發源地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