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的按摩在上海文藝圈也算是小有名氣了。我為很多明星大腕都做過武功體療人體保養推拿,從馬季、姜昆到劉歡、張國立,還有很多影視演員以及媒體工作者,大家都叫我一聲「張大師」。
張業先與著名越劇演員徐玉蘭、王文娟合影(作者提供)。
今年我已86歲,每天的日程還是排得很滿。我現在把給人按摩當做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老有所樂,老有所得。幾十年來,我義務推拿過的人不計其數,到哪裡人家都說「張大師來了」。
之所以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解放日報》的報導,將我推向了社會,讓我的接觸面變得更廣。
1989年冬天,我還是虹口區苦艾酒酒家的經理。第一次見到解放日報記者樂纓,那時她差不多40歲左右,頸椎感到不舒服,我自告奮勇給她推了幾下,她立刻說渾身輕鬆,誇我身手不凡。然後我就和她聊了起來,告訴她推拿是運用推、拿、揉、滾、點、拍、捏、擦、搖等手法進行調理,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活利關節,平衡陰陽,放鬆心情。
那天我們聊得很開心,從怎麼運用推拿原理調整氣血,抑制肝火,說到了將推拿術運用於企業管理和做員工政治思想工作上。解決員工思想疙瘩的過程,就像是疏通經絡,而點準穴位,一通則百通。
樂纓回去後寫了一篇報導《經理的「推拿術」》 ,馬上就有很多人打電話到報社,詢問我的聯繫方式。報社就都記下來交給我統一回應,從此我與《解放日報》開始結緣。
1989年11月29日《解放日報》上刊登的介紹張業先的文章。
1993年退休後,我就經常去各大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以及體育局和一些機關單位,給大家義務按摩。頻率不一定,一周一次、兩次都有。
改革開放之後,快節奏超負荷的生活透支了很多人的健康,記者們的工作尤其辛勞。印象較深的是,當年報紙「告別鉛與火」,全員學電腦,長年做夜班的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吳谷平,做完夜班白天還要來學習,還得開會,非常辛苦。他常常頭疼,肩頸也不太好,我多次幫他按摩,還去過他家裡,教會他家人一些常用的舒緩手法,大家都成了朋友。
記者編輯們大部分都有肩頸問題,我一搭手就能感覺到。有段時間我還專門晚上去給夜班的編輯按摩,一人20分鐘左右。同時我還教大家方法,囑咐他們平時看電腦要墊幾本書,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腦看手機,不能翹二郎腿,會影響腰椎,會靜脈曲張,腳一定要落地,要經常活動,衛生間不能放書,也不能帶手機。
張業先到報社給記者編輯按摩(王玲英 攝)。
報社幾位領導還寫了書法送我:「舒經理氣神仙手,祛病延年夫子功」「 推開疲憊筋骨松,拿來健康氣如神,精神煥發步履輕,英姿勃勃葆青春」「回春妙手,中華一絕」,還有「手下功夫,心上境界,手隨心動,心先業先」……
1995年3月7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關於我學雷鋒的報導,標題是《黃浦區前天開展便民服務》,金定根記者拍了照片,是我在南京東路義務給病員推拿的場景。這張照片登出後,每年都有很多人在南京路等我,我也堅持了很多年,後來有徒弟了,還帶著他們一起去。
世紀之交,羅大佑來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開演唱會,想要找我按摩,但他又不認識我,就打電話到解放日報,說想找報紙登過的那位推拿大師。經過報社聯繫,我就去了後臺幫他做按摩。他做完後說很舒服,給了我兩張演唱會的票子,我還坐在前排看了他的演出。前幾年他又來上海了,在東方電視臺有活動,又專門請我去了。
2001年,解放日報《百姓健身》專刊「健身一招」有徵文活動,當時我已經69歲,但看到我的人都說我面色紅潤,不顯老態。我一直替人推拿按摩,除了睡覺休息,就忙個不停,按摩時最重還能背起130公斤的美國人,大家都對我的好精神和體力感到好奇,其實我有個健身秘方,就是靜坐。於是我就寫了一篇《靜坐疏經活血》投稿,得了三等獎,那個榮譽證書我還保留著。
說起我怎麼會做按摩的,其實還有一段故事。原本做飯店經理,我的生活挺安逸的,從沒有考慮過轉行。1956年,我的夫人患了雙膝紅腫症,疼痛難忍。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著夫人四處求醫,花費很多,卻始終不見療效。這時我想起父親曾經用三稜針放血療法為鄉親治病,於是,我依樣給妻子針刺放血,居然把妻子的雙膝紅腫症治好了。
打這之後,我萌發了學醫的念頭。工作之餘讀了很多有關針灸的書籍和中醫學理論,鑽研針灸醫療方面的知識。上世紀60年代,我去「幹校」勞動鍛鍊,那裡缺醫少藥,學員身體不舒服時,我就嘗試替他們針灸推拿,成效顯著,在那裡還有了一點點名氣。
後來我就悄悄到醫院學習中西醫和針灸。1978年到上海武功體療院學習,之後又去中醫學院系統地學習了《推拿科學基礎》《推拿手法學》等課程。拿到按摩上崗證書、全國氣功醫師進修結業證書時,我都快要60歲了。
我一直喜歡看《解放日報》,黨報有權威性,人民群眾信任度高。我時常把生活中遇到和聽到的事向《解放日報》反映,印象較深的有一起推銷保健品欺騙老年人的事件。
一天晚上,我在家接到自稱上海報業集團服務中心打來的電話,說凡訂了《上海老年報》、《解放日報》等報刊的讀者,可以去領取兩桶食用油,有沒有訂報發票無所謂,只要人到指定地點去就行。我覺得很蹊蹺,當晚就聯繫了解放日報群工部領導。
第二天一早,群工部記者張家琳和我一起去那裡調查。他發現這就是保健品銷售人員打著黨報的招牌來誘騙老年人,他立刻寫了報導,提醒老年人增強防範意識,呼籲有關部門查處非法銷售活動。黨報行動力快,為人民服務意識強,避免了更多老年人上當受騙。
和《解放日報》結緣30年,《解放日報》的人把我當成自己人。大家看到我很開心,都會說「張大師,幫我捏捏吧」;我對大家也是很親切的,做三級保養只需要一張凳子就夠了,按摩頭、肩和手指。
前些年解放日報社搬到莘莊,地鐵下來還要再走一段,路上得花一個多小時,但我也不感覺累。現在搬到了威海路,我還是自己乘地鐵。我每天帶著包出門,裝著我的茶杯和按摩工具、藥水,街坊們都開玩笑說我去上班了。
(劉雪妍 王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