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的「解放」:一個詞裡的70年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上觀數據 上觀數據

摘要:70年來,《解放日報》記錄了上海的日日夜夜,上面的每一個詞語,都可以說是觀念和事實的容器,每一個詞語,都是在時間的流程中建構、定性與發展,凝結當下的思想資源,又不斷被歷史記憶喚起,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再詮釋、再建構。

作者:李彤彤 肖書瑤 脫崟 尤蓴潔 實習生 趙鹿鳴

「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在地球上站起來了!」 「中國人民已由過去被壓迫被剝削的奴役地位,一躍而為現在管理國家政權的主人翁。」

1949年10月2日,上海《解放日報》在報導開國大典的同時,發表了社論《慶祝新中國誕生保衛世界和平!》,慶祝「中國人民自己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

這張華東局和上海市委的機關報傳承了延安《解放日報》的報名——創刊於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共中央黨報取名「解放」,正是為了表達為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奮鬥的志向:

「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本報的使命……世界必然要變成一個世界人民的光明世界,中國必然要變成一個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中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也從理想變成現實。兩張《解放日報》的「解放」,在時空中遙相呼應。

70年時光飛逝,「解放」一詞,出現在《解放日報》逾14萬篇的新聞稿中。

70年的時光中,「解放」的豐富性和複雜性不斷滋長,超越了革命時代的敘事語境,滲透到歷史的脈絡中,不斷被塑造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觀念。作為一個具有政治共識意義的詞語,「解放」,是這張報紙的一部分,更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1

解放:國家記憶

1949年,《解放日報》一共有8190篇文章提到了「解放」,1952年後,出現「解放」的文章篇數有所回落,但在1964年後一路攀升,1970年達到頂峰,佔《解放日報》整個稿件數的23.5%。1978年至1981年,《解放日報》上含有「解放」的稿件佔比從14.44%跌落至5.26%。1983年後便常年保持在5%以下,但2010年以後,又逐步回升。

1949年的《解放日報》上,與「解放」同時出現的詞語,頻次最高的是「進軍」、「偉大勝利」、「誕生」等。

此時的「解放」,銜接了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涵義。「解放」這個詞語並不是外來詞,在古代漢語中就存在,《唐宋詞百科大辭典》解釋「解放」是「解開、解除束縛」的意思。20世紀初,隨著西方思潮的傳入,「解放」被用來翻譯「liberation」一詞,從此帶有了革命啟蒙的色彩,並在使用中逐步與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尊嚴、自由緊緊聯繫在一起。中國共產黨更視其為自身的理想和使命。

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歷程中,上海的解放是具有獨特地位的。《慶祝大上海的解放》寫道:中國人民的大翻身是以大上海的解放為標誌的,「人民解放戰爭發展到大上海的解放,這乃是二十世紀中葉震動全世界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事件,在今後的世紀中,偉大的中國人民將以他的智慧和勞動,來建設獨立的,自由的,繁榮的新中國,來推進全世界的和平民主事業。」

從積貧積弱、被列強欺辱的舊中國,到獨立的、自由的、繁榮的新中國,這個意義上的「解放」,從動詞變成名詞,特指1949年這個歷史性的節點。「解放後/以來/以後」,作為一種時間狀語,被用來作為區隔不同歷史時期的時間標記。雖然「解放」在報紙上出現的篇數逐年下降,但到建國逢十周年慶,篇數就會有所增長,例如1999年,2009年等。

儘管今日大眾的語言與70年前已發生很大變化,但「解放」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其特殊的地位是永恆不變的。

70年來,《解放日報》上和「解放」同時出現的高頻詞有「中國」、「上海」、「國家」、「群眾」、「革命」等詞彙。對今天的十四億中國人而言,「解放」這個詞語永遠和國家、民族的獨立自由緊緊聯繫在一起,代表著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代表著共同的情感牽絆和集體記憶。

2

淡出歷史舞臺的「解放」

1949年之後,中國各地的解放已經基本完成,但「解放」在某些詞組上,仍然延續了革命時代「使獲得獨立自由」的含義,只不過客體有所變動。

「解放臺灣」是其中一個詞組。《解放日報》上最早出現「解放臺灣」,見於1949年6月14日發表的新華社稿件《臺民主自治同盟主席謝雪紅痛斥美帝妄想吞併臺灣》,文章最後寫道:「由於中國大陸即將全部解放,臺灣解放的日子已經不遠了。」1950年,《解放日報》上共有933篇文章提及「解放臺灣」。此後,在1954年美臺籤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的1955年、第三次臺海危機時的1958年,「解放臺灣」的詞頻又出現了兩次高峰。

1978年,是「臺灣」最後一次經常和「解放」一起出現。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表示「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

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回答美國參議員提出的關於臺灣的問題時說:「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世界人民利益要求中美永遠友好 鄧副總理與美參議員共進午餐並出席眾議院茶話會》,1979年2月1日)

此後《解放日報》再提及臺灣問題,「和平統一」成為最緊密的關聯詞。2019年,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就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了五點主張,再次重申「一個中國」原則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強調「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習近平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2019年1月3日)。

另一消失在歷史語境中的高頻詞語是「民族解放」。這裡的民族並不特指中國,而是指廣泛的第三世界。1955年第一次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後,至1966年,《解放日報》上有關「民族解放」的文章4800餘篇,同時被反覆提及的詞語則是「帝國主義」、「美帝國主義」。

「民族解放」相關的「民族」,各個時期各不相同。新中國成立之初,「民族解放」相關最多的是印尼、緬甸、菲律賓等亞洲國家;不結盟運動時期,阿爾及利亞、剛果等非洲國家的新聞經常出現在《解放日報》上;進入60年代以後,因為古巴危機和越南戰爭,古巴和越南也成為備受國內關注的兩個國家。

這期間所興起的「解放陣線」、「解放鬥爭」、「解放組織」、「民族解放」等詞語,均與獨立運動浪潮中的亞非拉國家有深刻關聯。

「婦女解放」這一詞語的高峰同樣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改革開放後逐漸淡出視野。

解放頭幾年,和「婦女解放」聯繫最頻繁的是「婚姻制度」。1950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發布,明確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打破了幾千年來封建婚姻制度所加於婦女的枷鎖,推翻了舊社會以男子為中心的『夫權』統治,使中國婦女解放事業,更有了新的內容和發展。」(《堅決擁護婚姻法!全總·青年團中央 婦聯·民青聯·學聯聯合通知》,1950年5月9日)從這一階段相關的高頻詞「男女平等」、「美滿生活」、「移風易俗」等可以看出,「婦女解放」在最初針對的是「夫權」,其意義在婚姻和家庭層面較多。

但「婦女解放」的效應很快從家庭中溢出。毛澤東在1955年說:「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挖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在「婦女力量大無邊,頂住半片天」的口號下,婦女成為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1960年,上海全市女職工達到了66萬人(解放初期這一數字只有4萬人),組織起來進行各種加工生產和社會服務性勞動的裡弄婦女有20多萬人,「婦女解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上海的婦女們,前進,前進,再前進!》,1960年12月16日)

以國家權力保障的婦女解放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女性主體意識的甦醒、職業地位和教育機會的提高,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

3

解放生產力——從發展經濟到改革開放

解放後,上海迅速投入了恢復建設和生產工作,1952年,上海工農業生產、財政稅收等都恢復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城鄉居民儲蓄2.27億元,為1949年的31倍。這期間,與「解放」一起出現的高頻詞還有「生產」、「建設」和「發展」。1949年,「生產」出現9109次,「建設」出現4779次,「發展」出現4729次;1950年,「生產」出現18397次,「建設」出現5880次,「發展」出現7243次。

「解放」作為動詞,也有了新的賓語——1950年2月3日,《解放日報》轉載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的署名文章《慶祝北京解放一周年》,首次出現「解放生產力」這個詞組:「革命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而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使用了「解放生產力」的概念。

1954年3月17日,經濟學家沈志遠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總路線與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法則》指出,中國解放生產力的方式,是「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使生產關係重新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

這一時期,「解放生產力」被作為社會生產和建設的基本目標提出。1956年10月,《解放日報》發起了「生產關係跑在生產力前面嗎」的討論,以讀者來信的方式討論「我國國內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應如何理解,討論實際上觸及了當時經濟建設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後來還擴展到廣州日報、長江日報等十幾家報紙,引發了全國反響。

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此後,「解放生產力」的使用頻率開始下降,1961年、1962年的《解放日報》上甚至沒有出現。1976年,「解放生產力」出現於批判「唯生產力論」、「黑貓白貓論」的文章中,「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一定要以階級鬥爭為綱。」(《揭穿「三項指示為綱」的反動實質》,1976年2月29日)

改革開放後,「解放生產力」的含義回歸常識。1980年7月14日刊登的文章《今年夏糧作物大幅度增產》,報導磚橋公社三麥總產量創新高,「這個歷年名落孫山的窮水鄉之所以能在多災之年得頭牌,主要是他們……積極解放生產力的結果」。這一年,這個詞語也擴展到經濟領域以外:「文藝領域的精神生產,面臨著一個改變『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的迫切問題。」(《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 把文藝事業搞活》,1980年9月18日)

這一時期,「解放生產力」更多是作為經濟工作領域的名詞出現,政治色彩很弱,與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性質等關係都不大。

「解放生產力」出現的再一次高峰是在1992年,《解放日報》有78篇文章提到「解放生產力」,60篇文章提到「發展生產力」。這年的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明確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南巡講話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涵超過了單純的經濟領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話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經常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至2019年《解放日報》上兩組詞語同時出現的文章共有289篇。

各屆領導人在講話中也多次提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017年,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4

解放思想——從轟轟烈烈到實事求是

《解放日報》上出現「解放思想」這一詞語的首次高峰是1958年。當年3月的成都會議上,針對破除對史達林和蘇聯經驗的迷信問題,毛澤東提出 「揭掉蓋子, 破除迷信,去掉壓力,解放思想,完全必要」,要「敢想、敢說、敢幹」。8月,北戴河會議宣布了1070萬噸鋼的生產任務,「大躍進」轟轟烈烈開始了。

這一年,「解放思想」一詞在《解放日報》的451篇文章中出現,從工廠工人、到科普工作者、再到京劇藝人……各行各業都在「衝破一切陳舊規章的束縛,鼓足幹勁,力爭上遊」。過於狂熱的氣氛導致「衛星」遍地,但隨著大躍進運動的式微,「解放思想」很快在1962年跌落至兩篇。

「解放思想」再一次高頻出現在《解放日報》上,就要20年後了。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這次講話實際上針對了當時黨內「兩個凡是」盛行、教條主義嚴重的狀況,鄧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正本清源,這次講話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八個字,也成為時代的格言。

實際上,鄧小平講話的兩個月前,1978年9月20日《解放日報》第二版發表的《習仲勳同志在廣東省委常委學習會上作重要發言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一文中,就已經提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該文是對廣東省委常委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會的報導,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的習仲勳在會上作了重要發言。文章指出:「堅持用實踐來檢驗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1979年,「解放思想」出現在《解放日報》上590篇文章中。其中「上海」和「解放思想」同時出現的有286篇。「解放思想」的報導遍及各個領域,但最多還是在經濟領域。如1979年9月,上海市增產節約交流大會上,六個單位介紹如何「解放思想」,服裝工業公司是「與一些公社和街道組織聯營企業,兩三個月就投入生產」,市五金交電公司則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兩條腿走路,兩條渠道進貨」……(《解放思想,把經濟工作做細做活》,1979年9月21日)

大量細節說明,「解放思想」並不只是觀念,也是行動。

「解放思想」出現的另一波高峰,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這次講話針對當時人們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慮,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指出「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之前的1991年,《解放日報》根據鄧小平在上海過春節時的內部講話,發表了署名皇甫平的系列評論,第一篇《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便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任何僵滯的思維方式的束縛,以改革開放貫穿全年,總攬全局。」皇甫平系列評論文章中,多次出現了「新的思想解放」,「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要進入新境界」這樣的語句。

1992年以後,每逢改革開放及南巡講話的十周年紀念,比如1998年、2002年、2008年等,「解放思想」都會在《解放日報》上迎來一波小高峰。

《解放日報》見報稿件中,習近平與「解放思想」一起出現的共有696篇。第一次,是他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的一次市委常委學習會上,指出「要始終不忘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始終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領導幹部要做到六個「始終不忘」》,2007年4月14日)

最近一次,則是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強調,「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力度大,要解放思想,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和行為障礙,善於謀新策、出新招、走新路」。(《凝心聚力 把新時代強軍事業不斷推向前進》,2019年8月1日)

縱觀「解放思想」的內涵,始終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不斷從傳統觀念和體制當中尋求突破。在這一過程中,「解放思想」逐漸成為全黨「統一的思想」,並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思想的重要內容,支撐中國一次又一次在關鍵時刻的戰略選擇。

70年來,《解放日報》記錄了上海的日日夜夜,上面的每一個詞語,都可以說是觀念和事實的容器,每一個詞語,都是在時間的流程中建構、定性與發展,凝結當下的思想資源,又不斷被歷史記憶喚起,在新的環境中得到再詮釋、再建構。

回望《解放日報》上的「解放」,是回望歷史,也是連接現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昌都70年巨變】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展出
    中國西藏網訊 10月9日下午,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在昌都劇院拉開序幕。展覽分為序廳、崢嶸歲月、改革開放•潮湧三江、新時代•新昌都•新輝煌和展望未來五個部分,展覽以歷史照片和相關實物、影像資料等,以小見大,全面、系統、準確、形象地展現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民生不斷改善、文化繁榮昌盛、民族融合共建、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生態持續良好的新昌都。(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李元梅)圖為昌都解放70年成就展 攝影:賈華加
  • 解放日報社會責任報告(2013年度)
    因為有著這樣的理念,解放日報報人可以連續幾年奔赴被聯合國宣布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寧夏西海固,一邊出色完成報導,一邊領養失助的孩子;解放日報報人可以堅持與癌症俱樂部結對幾十年不變,每一個新員工都成為新的助力器,薪火相傳;解放日報報人可以趕赴雲南,只為協助當地人一起建造希望小學圖書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從來不缺少解放日報報人的身影,總能聽到理性獨到的解放日報聲音……
  • 數說昌都70年:解放70年來昌都市文化事業春色滿園花爭豔
    中國日報網昌都9月22日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記者從21日上午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昌都解放70周年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昌都解放70年來,全市文化(文物)工作結下了累累碩果,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繁榮發展」,迎來了華麗蝶變。
  • 【城跡·70年】解放廈門島第一面紅旗 插在殿前神山上
    張水波順手一指說:「解放廈門島的第一面紅旗就是插在這個地方。」  張水波在殿前街道神山社區工作近20年,是這裡的「萬事通」。在他辦公室柜子的最上方還收藏著一本厚厚的資料夾,裝著一張張泛黃的舊報紙。其中,一份2013年11月2日的《廈門日報》,記錄著1949年,解放軍戰士前僕後繼,在炮火中接力,將解放廈門島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神山山頂。  我們試圖尋找更多細節。
  • 「70歲」的合肥解放電影院要升級了
    據市場星報報導 最近很多合肥市民發現解放電影院大門緊鎖,並伴有施工機械的轟鳴聲,各電影票購買平臺上也顯示解放電影院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暫停售票。是不是解放電影院要拆了?
  • 【解放·印記】《紅旗插上總統府》 南京解放的歷史瞬間
    1949年4月23日,南京全城解放,國民黨在大陸22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 西藏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在津開幕
    津雲新聞訊:10月19日,「新時代 新昌都 新輝煌」昌都解放70周年成就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幕。1950年10月19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昌都,並在昌都升起了西藏歷史上第一面五星紅旗。昌都戰役的勝利為和平解放西藏鋪平了道路,推動實現了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性轉折。
  • 解放日報:一本筆記簿的細節
    當前位置| 評論首頁 >> 正文 解放日報:一本筆記簿的細節 2010年9月2日 09
  • 崇明解放丨回憶隨軍南下解放崇明島
    記 歷 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上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回憶崇明島解放70年是很有意義的。 崇明是1949年6月2日正式宣布解放的,比上海市解放遲了幾天。 崇明島原屬蘇北行署第九地委領導的一個縣,土地僅有60多萬畝,40多萬人口,當時有橋、廟、堡、浜四大名鎮,後因土布行業衰落,浜鎮港口業退化而失聲譽。因此,解放時只有橋鎮、堡鎮和新河鎮比較有名。
  • 我和《解放日報》徵文|張業先:一篇報導把我推向社會
    幾十年來,我義務推拿過的人不計其數,到哪裡人家都說「張大師來了」。 之所以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解放日報》的報導,將我推向了社會,讓我的接觸面變得更廣。 1989年冬天,我還是虹口區苦艾酒酒家的經理。第一次見到解放日報記者樂纓,那時她差不多40歲左右,頸椎感到不舒服,我自告奮勇給她推了幾下,她立刻說渾身輕鬆,誇我身手不凡。
  • ...城市榮光——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題展覽先睹記
    毛澤東主席在《祝上海解放》中說的這句話,突顯了上海解放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重大意義。   七十年硝煙散盡,七十年春華秋實。明天,是上海解放70周年紀念日,由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市檔案局等共同主辦的「城市榮光——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題展覽,將在上海展覽中心東一館開幕。
  • 你的解放不是我的解放!俄軍欲慶祝華沙解放75周年,卻遭波蘭拒絕
    1月17日是華沙解放75年周年紀念日。75年前,蘇聯陸軍元帥朱可夫率第一方面軍發起華沙-波茲南戰役,經過20天苦戰,以傷亡近9萬人的代價,擊潰了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會同波軍第一集團軍解放了華沙。此戰成為蘇聯衛國戰爭中最大的方面軍戰役之一,許多兵團和部隊在戰役中立功,被授予勳章和榮譽稱號,也成為蘇聯和波蘭並肩作戰的經典戰例。
  • 70年前的今天,上海全境解放!如今,讓我們重走一遍「解放之路」
    1949年,這是一個新舊交替、萬物重生的季節。一場圍繞大上海的徵戰在1949年的四五月間展開。70年後,讓我們跟隨市檔案館工作人員的腳步,重走上海解放之路,看看這些地方留下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歷史?丹陽:運籌帷幄之地1949年4月23日,距離上海數百裡之外的蘇南小城丹陽解放,隨即便有一批批「客人」接踵而來,小城的寧靜由此被打破。
  • 今天,湛江解放紀念日!歷史上的這天都發生過什麼大事?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2020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71周年紀念日當年湛江解放,《新華日報》報導。2013年12月19日《湛江日報》報導:從是年12月1日起,吳川市人民醫院、遂溪縣人民醫院、徐聞縣人民醫院等3所縣級公立醫院藥品銷售實行零差率,其醫療服務價格也按醫改調整表進行了調整。
  • 解放日報:"昆蟲網"為何成"賣蟲網"
    解放日報:"昆蟲網"為何成"賣蟲網" 2012年5月14日 10:20 選稿:實習生 陸揚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許興漢     日前,有家長訴至媒體,節日裡帶孩子去參觀某一頗具「科技含量」的科普展覽館,大老遠趕來一看,卻見展館大門緊閉,門上的告示顯示,該展覽已「閉館」多日,家長質疑:既然早已「閉門謝客」,為何還將其羅列在眾多的科普展館名錄之中?
  • 昌都解放70周年丨昌都將舉辦系列慶祝活動 展現70年歷史性巨變
    1950年10月19日,西藏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昌都升起,標誌著昌都獲得了解放。6月17日,昌都市委市政府在重慶舉行昌都解放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專場新聞發布會,昌都市委副秘書長、慶祝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成員胡劍弦在回答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昌都將舉行解放70周年大慶活動,大慶主題為「砥礪70年,奮進新時代」。
  • 解放日報:志願"功利化"折射出什麼
    當前位置| 評論首頁 >> 正文 解放日報:志願"功利化"折射出什麼 2010年7月
  • 兩個知青一座山‖作者/解放日報/顧許勝
    顧許勝在三清山書畫院的釆訪兩個知青一座山2001年10月10日《解放日報》報導: 江西三清山,凡去過的都說好。1958年他和其他500位上海知青來到了江西大茅山墾殖場戰天鬥地。平時酷愛藝術的劉鵬飛對三清山入了迷。憑藉一隻老掉牙的135相機,開始了記錄式的攝影。德興縣因他以攝影、文學的一技之長調入了縣文化館,領導看了劉鵬飛日積月累的照片,終於為他配上了全套攝影器材。經過「十年動亂」的歲月,1979年他才拿起相機。7月酷暑,他隻身進入深山老林,在一座宋代的破舊道觀裡住了一段時間。
  • 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紅色書畫展舉行
    東方網通訊員王嶗仕5月22日報導:今年是上海解放70周年,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格局大變化的新時期,在海軍軍醫大學隆重舉行「上海解放輝煌永恆」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紅色書畫展非常有意義。珍貴的史料照片首次公開  70年前,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也即將迎來上海這座曾被稱為西方冒險家的樂園、舊中國官僚資本家的大本營和中國工人階級橋頭堡的城市的解放
  • 這套紅色文創產品有一封「密函」,上海解放70周年當天發售
    紅色文創套組中包含限量筆記本、純銅書籤、和紙膠帶、便利貼、紙質文件夾、《上海人民》號外復刻品、《解放日報》創刊號復刻品、限量紀念封、密函和密碼卡10件紅色文創產品。東方網 供圖為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東方網共同研發「文物新說·話解放」紅色文創產品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