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緊縮,蔡英文當局嚴審大陸人士赴臺,引發美國商會的不滿。商會年度白皮書就此向民進黨發出警告。有臺媒7日評論稱,包括勞動法規過時、電力供應堪憂、陸幹來臺不易等都是老梗,美商會屢次提出建議,當局到底有沒有聽進去?
「強烈建議」簡化籤注流程
依照大陸商務人士來臺申請許可,大陸人士初次赴臺單次籤注可停留14天,但就研發人員而言,14天未必能夠完成任務。這也引發臺北市美國商會的關切。據臺灣《中國時報》7日報導,商會發布的「2018臺灣白皮書」稱,跨國企業在臺灣投資研發中心與製造,其營運目標是為了服務亞太地區內部及外部客戶,包括中國大陸。美商在臺灣的機構必須與客戶維持緊密聯繫,但遺憾的是,臺灣對大陸商務人士申請來臺設下諸多限制,申請籤注須準備申請書、大陸旅行證件、大陸身份證、保證書、團體名冊、商務活動計劃書及行程表等七八種文件,既多且繁,「這項嚴格的規定可能會令跨國企業打消選擇在臺灣設立亞太營運中心,讓國際投資者卻步,對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利」。有鑑於此,商會「強烈建議」臺灣應簡化大陸商務人士來臺的籤注流程,刪除詳細列出每天行程的要求,且放寬每次籤注有效期限至30天,與國際規範接軌。
美國商會提出的其他建議還包括當局執行力須貫徹至基層、「勞基法」仍須彈性、能源供給有疑慮等。白皮書稱,臺灣當局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及大幅減碳的前提下,如果要現有與未來投資者有信心推動重大新計劃,就必須提供詳細的能源政策發展計劃,以應對各種突發事故,基礎備用發電容量應該達到20%。美商會資深總監張韶補充說,保留特定核電廠不是「建議」,而是以防萬一的選項。有臺媒直言,入夏以來,島內跳電事故頻傳,已經引發各界對於電力穩定供應的疑慮。
這幾個月嚴審尤其明顯
臺北市美國商會自2004年起,每年都發表《臺灣白皮書》,向臺灣當局提出建言。針對白皮書建議放寬大陸商務人士來臺一事,臺灣陸委會7日發表聲明稱,大陸商務人士來臺籤注有效期之相關規定,自當局上任以來未做更動,最長不得超過一個月,「既未改變此規定,何來嚴審之說?至於政府若有對大陸人士來臺嚴審一節,也僅針對來臺具統戰目的的大陸高官,其他交流一切如常」。 一名陸委會諮詢委員還稱,對於大陸人士來臺「太松」的話,對岸可能派情報人員混進來,這有「國安」問題,「以現在臺灣的狀況,若干適當管制有其必要」。
不少時常到臺灣公幹的大陸人士也表示不解。一名大陸商務人士稱,入臺申請確實受到一些阻力,審核比以前嚴很多,最近三四個月感覺特別明顯,每天醒著的行程都必須巨細靡遺地羅列,包括拜訪誰、去哪家公司、談什麼事情以及聯絡人是誰等。某個金融背景的陸企高管透露,光是辦理申請赴臺的手續就耗時半年多,有太多他難以想像的流程;更難以想像的是,派駐臺灣竟然不是「居留」,而是「停留」,因此他也就不會有居留證,辦理各項業務非常不便。
另一個問題是臺灣給予的籤注期越來越緊縮。某陸企高管說,兩年前還能申請到兩三年的多次籤注,後來不但來臺程序越拉越長,籤注期更是越縮越緊,現在多數是一年一籤。有美商也表示,籤注核發期限必須以申請行程的天數為限,一旦大陸商務人士延遲出境,申請單位將遭到臺當局的嚴重懲罰。
美商建議被指「很有必要」
全臺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直言,簡化大陸商務人士來臺程序「非常有必要」,兩岸交流本來一直維持正常運作,大部分卻在這兩年突然停止。他說,臺灣有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和大陸的特殊關係,本來有機會成為亞太中樞,卻可能因為重要商務人士來臺受限失去商機,當局「不要自己玩自己的」。工商協進會秘書長範良棟稱,大陸商務人士來臺審查較嚴,固然有「國家安全」方面的目的,但是建議當局應該講清楚審查方向,不要影響兩岸正常商務交流。
《中國時報》7日稱,美國商會每次提出建言都有恨鐵不成鋼的急切之意,但是很不幸,這麼多年來獲得改善的問題有限。該報7日還發表聲明稱,檢視陸委會的回應充斥本位思維,明顯忽略美商白皮書建言的重點,甚至完全迴避白皮書所提出的問題,這才是虛構假象、蓄意誤導民眾,「倒果為因的做法恐讓臺灣產業發展障礙更多,投資環境更為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