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
它可能算不上一個成語,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的一個縮寫。
如果只是看這四個字,很多人認為,就是自我的學習提升。
然後管理好家庭孝敬父母,教育好孩子。
治國是創業成功,或者是當大官。
平天下,可能是賈伯斯說的改變世界,或者說是太高了,沒這個機會。
這是第一層。
也就是用自己腦子裡面的東西去解讀。
如果是考古的話,你會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話,在《大學》裡。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在他那個時代,修身,是指一個人的本事、本領,文治武功,春秋那時候,百家爭鳴,思想非常活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也只是萌芽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四家儒、墨、道、法。
那個時候大家公認的修身的意思是成為一個「士」,那個時候的士是一個階級概念,但是階級背後,是指道德修養和本事,不是按照你有多少錢來區分區格的,那個時候你階層基本上出生就已經決定了。
士可殺不可辱,都是代表氣節。
馬斯洛說的需求的五個層次,我不知道他最初是如何表述,但是他這樣去表述,會讓很多人誤解。
以為只有吃飽了,才能考慮安全,才能考慮愛情。這是不對的。
那個時代的人,很多人沒有錢,但是一樣要「臉」,一樣需要被尊重,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韓信的胯下之辱,在古人看來,士可殺不可辱!那簡直奇恥大辱。
武聖關羽做不到,門神秦瓊也做不到,如果他們兩個遇到韓信這個場景一定是把對方砍死。
士有士的精神和信仰,他們不會焦慮。
齊家,不是管理自己的家。「家臣」的意思。
士的再上一個階層是「大夫」這些是有資產的,土地農田。
有點本事的「士」可以去找大夫,幫大夫管理家庭事務,比如理理財啊、做家教啊、陪大夫聊天啊。
治國,是指幫那個時代的「國」君,這個國不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家。
而是那個時候周天子封的國,那些有封地的國君,那時的國君非常多。
孔子當時就在一個士的階層,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治國是給更大的企業打工。
治國就要考慮邦交、合眾連橫、還有經濟發展。
平天下,就是「士」幫周天子打工,管理天下,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
孔子表述的「修齊治平」的本來意思,這是孔子表達的原義。
這是第二層,也就是我們說,不要用你的想當然,也就是要用孫子的想法去解讀爺爺。
修齊治平是那個時代,一個「士」的目標,你說理想也行。
有小本事幫大夫管理小家、大點本事幫國君諸侯治國、最有本事的幫天子管理天下。
孔子沒當過什麼大官,其實是懷才不遇。他說過「學而優則仕」,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修齊治平,這個簡化的東西,不知道是誰簡化的,簡化的人,讀了《大學》之後,自己覺得這四個字最重要,提出修齊治平,方便記憶學習,相當於一個廣告語,簡短又有傳播力。
修齊治平不重要,那如何才能修齊治平呢?孔子是給出路徑的,非常有邏輯。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是一個道德標準,你的心要正,心若不正,後面的修齊治平都是假的,考公務員是為了掙錢,心不正,將來一定是貪官。不管他多有本事。
誠意而後正心,誠意,不要隱藏你的目的去做事情。
比如不要打著結婚的目的去和女孩子上床。
比如咱們聊天,說了這麼多,開始我就說了,我想通過和你聊天,了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麼,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修正自己。
這是誠意,背後沒有任何目的了,你有收穫,我也有收穫。這就是誠意!你的目的,我也很明白。
如何才能有誠意呢?
致知而後有誠意。不是自知之明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叫在某個領域,或者方面比較精通,自己有能力,對別人有幫助,或者說叫有利用價值。其實致知的境界已經非常高了。
那如何才能致知呢?
格物而後致知,格物洞悉萬事萬物,也就是道家說的,道法自然。
從身邊、從自然界發現規律,向自然學習。比如直升機是蜻蜓給的啟發。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舉不勝舉。
孔子的時代,紙還發明呢。
老師只能口傳。
竹簡刻的書非常稀有,非常少的人才能接觸到,糟粕沒人刻書。
比如你可以天天寫推文日更,那是因為有了鍵盤,有了網際網路,你能天天刻竹子嗎?就算能,也就只能刻一份。
格物,也可以理解為「洞察」。
不管做什麼事情,在什麼行業,做個什麼產品。
都要洞察在前,有了好的洞察,比如你發現了一個機會,這個「發現了」就是洞察的結果,洞察導致的。
但是洞察的層面不同。
你的洞察,代表了我經常說的「段位」,所以nb的hr,問問題,從你如何答裡面去判斷你的段位。
我之前發過你的問一個面試的市場營銷大學生會不會喝酒,是考段位的。
不是考知識,這裡沒有任何營銷的知識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在問什麼。被問的人的答案,體現了他的洞察能力的水平,也就是洞察的段位。
那個後來投訴的學生的段位更低,他的投訴,背後是「自以為是」,其實狗屁不是,而且沒有耐心,問一下周圍的長輩,長輩都會給一些解釋,都可以平復他的心情,反應了他不尊重長輩,沒有老師,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沒有敬畏之心。
這樣的人,不能進企業來,不可能融入團隊工作。
推文受到營銷話題的限制,只說了沒有營銷意識。
上面說的是第三層。
第一層是看修齊治平本身。就事論事。
第二層轉到孔子視角,換位思考,代入孔子的年代。
第三層,還沒到上帝視角,只是把修齊治平,省略的東西找出來,解密。
修齊治平。
是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思想家終其一生領悟給出的人的成長路徑。
總結一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
修齊治平不重要!重要是修齊治平之前的東西。
修齊治平是目的,是理想。就是我們說,你想創業、你想當老闆、你想當市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實現理想的路徑,而且非常有邏輯。
這些都是東方文化特有的,如果一個成年外國人,他要學多少年的漢語,在中國生活多少年,才能理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
我的結論是「到死都不能」,起碼到今天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