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關於「工作會議中哪個環節讓你身心俱疲」的調查中,排名靠前三個答案是:
雖然我自己算PPT用得多,也用得不錯的人。但看到有人說,很多時候PPT更像是一項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製作的試圖在會議中矇混過關的趁手道具。我覺得也有一定道理。PPT容易讓事情變得既過於簡單又過於複雜。只要把關鍵詞放進按頁播放的秩序井然的展示結構裡去,就能讓那些邏輯最混亂的人也擁有似是而非的條理。
儘管賈伯斯本人在蘋果發布會上引領了一代PPT展示的新潮流,但在工作會議中賈伯斯也很排斥使用PPT。自傳裡記錄了他的態度「我討厭人們使用PPT的方式代替思考。我想讓他們參與進來,在桌上列出問題,知道自己要討論什麼的人根本不需要PPT。」
亞馬遜CEO貝索斯則把這種態度落實到了制度層面,他在公司內部明令反對使用PPT,在他看來,能利索講清楚一件事比做PPT更能說明問題,也更能幫助員工深思熟慮。至於替代方案,他認為簡明扼要的備忘錄就挺好。
貝索斯在最近給股東的一封信裡誇耀了亞馬遜的會議文化——每個人開始開會時,不是直接展開討論,而是在沉默中看半小時由其中一名參會人員做的一份不超過六頁的備忘錄。
這也要求寫備忘錄的人,要在會議之前充分考慮自己的提議,並且用組織結構完整的敘述文本表達出來,以便所有人都能理解到。
這麼做一定程度上也更民主,降低了馬虎武斷地下決定、或者由在場的兩三個人掌控結果的機率。關於數據和需要說明的細節,貝索斯認為它們應該出現在附錄部分,而不在備忘錄當中。
這樣看起來會議前需要做的事情變簡單了,但實際上準備簡潔有力的敘述比在 PPT上填進一些關鍵詞和短語要難多了,需要你停下來捋順邏輯,並且以能夠啟發別人的方式組織成完整的表達。我把亞馬遜在會議中提倡的這種備忘錄,稱作「結構化敘事性備忘錄」,它必須是一份結構清晰,敘述良好的文字。
「結構化敘事性備忘錄」
主要內容結構
背景:What we do?
解決什麼問題:Why we do it? or What's the problem?
我們怎樣做:How we do it?
如何驗證:Validation
討論和分析:Discussion/Analysis
總結:Summary
看起來似乎寫個備忘錄比製作PPT簡單很多,實質上恰恰相反。要清晰地描述上述6個問題,需要去了解項目的背景狀況、項目的價值意義,還需要想清楚如何去完成這個項目,並且如何加以驗證。其實,這些問題回答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若不是對項目內容思考得十分透徹了,很難寫出這樣的備忘錄。
為什麼寫6頁的備忘錄比寫20頁的PPT要更難?因為結構化的、敘述清晰的備忘錄強迫你更深的思考,更好的理解什麼事情更重要以及事物之間是如何關聯的。而PPT可以讓你輕易的掩蓋相關思想的優先級和相關性。
以「結構化敘事性備忘錄」
為樞紐的工作會議流程
會議的前30分鐘,大家圍在一起安靜的閱讀這個4-6頁的備忘錄。
30分鐘後,大家一起討論備忘錄的內容,仔細質詢主講人(有時候激烈到「落淚」)。但是,大家的確通過非常健康的討論來仔細探討備忘錄中的觀點。通過這樣的討論,真相會勝出。
最後,大家會討論建議,也會做出最終的決定。
行文至此,你可能已經想到,短期來看,我一定會嘗試一下這種開會方法,嘗試通過這樣備忘錄推動工作;長期來看,我要努力從現在日常的個人隨筆文章,進階到工作中的會議備忘錄,以及項目白皮書、企業致股東信。依次遞進。
你呢?
- end -
相關文章:用「手」思考
上一篇:要重視溝通,而不只是「連接」。
嶠峰,清華工科本碩,曾任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麥肯錫諮詢等企業。高舉「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大旗,嘗試以「清華的理性思維+麥肯錫的商業視角+從自己玩起的實踐精神」,探索理論聯繫實際、以社會價值為導向的創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