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陳老師收到一位企業董事長跟我分享的博文「哈佛大學最新研究:PPT不僅沒用,而且還非常浪費時間」還有不少人按〝贊〞,我相信,一定是PPT撰寫的受害者。這篇博文,洋洋灑灑把用了多年的PPT功能批評得一文不值呀!比如:『「人們做不到聽與讀同時進行。」、「在線觀眾認為PPT的實際效果還比不上沒有圖文輔助的口頭演示。」、「它實際上掩蓋了人類交流中一個令人深感不安但又鮮為人知的轉變。」、「所謂的演講技巧取代了傳統的說服和論證工具,導致了語言的退化和社會的低能化。」、「PPT還會讓你和你的團隊變得不那麼聰明,正如那些認為PPT會讓你變的愚蠢的人所指出的那樣」、「所謂的演講技巧取代了傳統的說服和論證工具,導致了語言的退化和社會的低能化。」真的會如文中所列的內容結果嗎???
而且,這個研究報告的經費,還是PPT的競爭對手贊助哈佛大學做的研究。看到是學術界的大老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大家就開始廣傳這份報導,而未深論文中內容的合理性有多大。
陳老師也很認真看完了這篇博文,上網查了半天都是下面這篇短短1365個字不夠具體的博文,當陳老師看完就發現這個研究瑕疵百出,你先認真看完博文,我們再來解析博文數據的一些謬誤:
『在電腦發展史上最輝煌、最具影響力、也引來最多抱怨的軟體之一PowerPoint 20歲了。很難說PowerPoint還將有多少個生日慶典;挖苦這款軟體的人幾乎同願意使用的人一樣多。
PowerPoint曾使數不勝數的精彩演示文稿錦上添花,也曾讓無窮無盡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圖形化的華麗外衣。它不僅出現在會議室中,也出現在諸如六年級的讀書報告中。
隨著這一切的發生,或許可以被稱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內容給它的兩位創造者帶來的困惑、憂慮甚至是震驚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人。
最近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PPT不僅沒用,反而還浪費時間和金錢。很多人是不是要崩潰?或者很多人是不是有同感?
2007年,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of New South Wales)的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Sweller,認知負荷理論的發明者)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的中心思想是,當你提出要點,然後一遍遍地重複時,實際上你的觀點很快就會被人忘記。不是說你的觀點無聊或者怎麼樣,而是人們做不到聽與讀同時進行。
《福布斯》(Forbes)援引哈佛大學(Harvard)的一項研究表明,PPT的整個概念「顯然是錯誤」的,「在線觀眾認為PPT的實際效果還比不上沒有圖文輔助的口頭演示」。
也就是說,你不要PPT,你的聽眾反而更能理解並對你的演講感到滿意。這不就是說你做PPT的時間全都浪費了嗎?另外PPT還會讓你和你的團隊變得不那麼聰明,正如那些認為PPT會讓你變的愚蠢的人所指出的那樣,他們認為:
「PowerPoint以其易用性和高效性而著稱,但它實際上掩蓋了人類交流中一個令人深感不安但又鮮為人知的轉變。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幻燈片、項目符號和華而不實的圖表催生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這些錯誤的因果關係、草率鬆散的邏輯理論、表面數據以及所謂的演講技巧取代了傳統的說服和論證工具,導致了語言的退化和社會的低能化。」
報導中稱,這些PPT可能會讓人腦子一團懵,這也恰好解釋了當今商業世界中充斥的思維混亂、千篇一律的現象。特別是人們每天都要製作和展示3000萬個PPT,這簡直令人難以想像。
這就是研究的結果,如果你不再使用PPT,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寫一份摘要或大綱作為演講結束時的備忘錄,你會發現你能更好的與他人交流,還節省了大量時間。
有讀者認為哈佛大學心理系的研究是無效的,因為其研究資金是由PPT的競爭對手贊助的。但inc強調,研究的結果並不會受到贊助資金方的左右,事實就是如此,順便說一句,研究結果對此項研究的贊助者也是不利的。
無獨有偶,亞馬遜創始人、全球首富貝索斯也這麼認為。貝索斯在2018年的一次領導力論壇上說。「很多,很多年前,我們禁止在亞馬遜做PPT演示,這可能是我們做過的最聰明的事情了。」
為了取代PPT,亞馬遜創造了一種舉行會議的新方法:會議開始後的大約30分鐘內,每位與會者坐著靜靜閱讀一份「長達六頁、敘述式的備忘錄」。
與會者被鼓勵做筆記,閱讀時間結束後,他們開始討論備忘錄的內容。
貝索斯說:「小組閱讀的原因是防止高管們會議中虛張聲勢,就好像他們已經閱讀了備忘錄一樣,因為我們很忙,所以你必須實際抽出時間來閱讀備忘錄。」
貝索斯在2017年的致股東信中說:「亞馬遜的傳統是,作者的名字永遠不會出現在備忘錄中。備忘錄來自整個團隊。」「這些很棒的備忘錄被寫了又寫了,與同事分享,他們被要求改進工作,留出幾天時間,然後用新的思路重新編輯。」「他們根本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完成。」
為了做好一個PPT,很多人會花上比寫word或者備忘錄更長的時間,有些演講者甚至會在發布會登臺前一分鐘還在修改PPT。但是這些PPT實際帶來的作用呢?每天離不開PPT的你覺得呢?』(END)
關於這個結論,你有什麼要說的嗎?如果你是一名老師,或常用PTT做簡報的人!你還會用PPT做課件、做報告嗎?依照理論持續這樣做可是會把自己跟別人變笨的哦!而且還不能在你演示的時候,一邊聽你說,一邊看你在PPT上寫什麼,效果不好,你還做PPT嗎?現在的教學能離開PPT嗎?
這就好像英國學術單位出了一個研究報告:「喝牛奶並不利於鈣的吸收!」天呀!這跟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思想完全給打敗了。每每出一個學術報告大家就瘋掉了。
我不能說學術報告沒有參考的價值。但是,只要你做過論文報告或是懂學術報告做統計的過程你就會發現瑕疵產生的變量太多了。比如:採樣的對象、受訪的數量、使用者的習慣、使用者對PPT的正確認知度、受訪者使用PPT的使用量、受訪者如何編寫PPT、受訪者展示PPT的技巧純熟度、受訪者對PPT的知識來源、受訪者公司的PPT文化等。
我並不反對本篇報導的部分事實「很多PPT不僅沒用,而且還非常浪費時間!」我加了〝很多〞二個字。因為,我常參加學術活動,看到那些學者專家的PPT真不敢恭維,圖文表現,又複雜、字又小,講的內容跟PPT的關係又無法立即連結在一起,他就像在講外星話。我以前在企業中擔任總經理的時候,只要有廠商用類似的PPT做銷售產品的簡報時,我都會笑著說:「你說得很專業,請說人話?你說了半天,我只想知道〝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從上面的文字,你發現問題的核心了嗎?
我們一般人只學會了PPT的軟體功能,並沒有人教你PPT內容的抓取要點及呈現的關鍵技巧。我們都是看前人(包括:你的同事或領導或公司其他人的舊檔案)舊的PPT呈現的方式,依樣畫葫蘆。你遇到的師父(領導)越喜歡花俏或詳實PTT的人,那這個人,未來的日子要花在PPT的時間就會非常可觀、非常辛苦。如果遇到好領導、好師父,而且真的懂PTT在不同場合呈現方式差異性的人,我也相信,未來他運用PTT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否則,大部分的人在報告完PTT後,還是停留在〝紙上談兵〞,完全沒抓到簡報的關鍵目的:為什麼做?怎麼做?怎麼啟動?誰負責?重點是什麼?執行步驟是什麼?成功關鍵點有哪些?怎麼衡量成功與否?成功實施後,會帶給團隊或公司什麼效益(利益跟好處)?要花多少成本(時間、金錢、人力)?價值在哪裡?如何預防過程中的風險以及可能的後遺症?如何保持高績效持續執行?如何把好的經驗值固化並延伸出去?等。
我看過太多企業的PPT報告不是太複雜不接地氣,就是太簡單,停留在大框架無法執行或是沒考慮到後續執行的可能性或沒有明確的目標。花了太多時間用PTT做計劃、畫藍圖、建體系、畫流程圖、做統計圖表等。最終卻沒有落地的施行細節或啟動方案。那前面做的這些PTT就是浪費時間騙自己的假成果。這才是大部分PTT無效的真正原因。
另外,還有一些人學過簡報技巧的專業課程,知道簡報技巧中PTT呈現的要點,但陳老師還是要挑戰傳統PTT課程中強調的每頁不要超過六個重點,每行不要超過十二個字(或許更高一點)。這是早期〝幻燈片〞年代的思想。別忘了,運用PPT是為了講解一個知識點或是說服他人接受你的觀點的〝視覺輔助工具〞。尤其是用在教學中,如何呈現已經不是關鍵點,而是PPT如何幫助你讓學生更理解你講解的知識點。
我也發現,目前還是有不少領導層或是講師喜歡用〝簡報技巧〞的原則撰寫PPT,甚至直接把PPT轉成學員講義。也就是PTT呈現的只有簡單的標題或綱要,剩下的東西都是用口述的方式呈現。這也是早期〝演講式〞活動採用的主要PTT表現的方式。
另外一種就是我最不喜歡看到,但也是很多人用的PPT表現方式。就是用了很漂亮的PTT模板(有底圖),PTT上的〝標題跟解釋的文字內容字都很小〞,PTT留白很多,視覺效果很美,但臺下聽眾根本看不清文字,這就是本末倒置的錯誤PTT,PTT的美觀度只是加分項,不是PTT要呈現效果的主題。難怪人家研究會發現大部分的PTT都是無效的呀!
依照NLP是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分類,人一般會有:視覺型、聽覺型和感覺型三類人。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視覺型〞的人,這類人:講話語速比較快,喜歡用眼睛解讀訊息,也喜歡用跟眼睛有關的詞彙(看起來、我看看等),有一小部分的人屬於〝聽覺型〞的人:他們講話語速就比較中等速度,當要認真解讀訊息時會關閉眼睛,認真地傾聽,講話常用跟聽覺的詞彙(聽起來、你說等)。最後一種〝感覺型〞的人,生活中就比較少見。講話語速慢而且還黏呼呼的(字跟字之間會有尾音連結),喜歡用吃、聞及觸摸的方式來感覺事物,喜歡用感覺的詞彙(摸起來好舒服喔、好好吃喔等)。視覺型的人在理解知識點時,不代表會關閉聽覺。聽覺型的人在理解事情時,也不代表真的會閉上眼睛只是用聽的。所以,你要讓他人能理解一些知識型或複雜型的知識點時,能用文字表現配合語言聲音講解,效果真的會比較好,這就是上文中『馬遜創造了一種舉行會議的新方法:會議開始後的大約30分鐘內,每位與會者坐著靜靜閱讀一份「長達六頁、敘述式的備忘錄」再開始討論備忘錄中的資料』為什麼效果會這麼好的原因所在。每一個人都先看了與本次會議有關的數據數據,大家看的文字是一樣的,等於大家都先準備好了開會前應準備的一些背景資料,以及要討論內容已經推展過的一些經驗結論,這樣後續進入討論時,就不會浪費時間在大家謀合理解前提背景訊息的溝通中。用文字呈現,會讓大家看的訊息是一致的,不理解還可以反覆多看幾遍。但只用聽的理解力,一般人很容易會對訊息的吸收大打折扣的,能停留在腦中的訊息就會變得很零散、很有限。大家腦中訊息不一樣,討論溝通的成本字就會變得很大了!
所以,只要你上過陳老師一天以上的課程過的人,就會發現陳老師上課的PPT字雖然比較多,但是如果你從學生的視野看屏幕,就算坐最後一排也能清楚看清字幕。而且陳老師永遠用白色底做PTT的模板,這樣才不會讓底板的色塊搶了課程知識點字眼的眼球。畢竟課程知識點才是講課的主題,而且,課程一上,一堂課至少一個半小時,學員的眼睛比較不會花掉、比較不會疲勞。另外,陳老師PTT上的資料跟講義上的資料是一致的,當然講義一定會更詳細。如果是主題式的知識點,比如:
「溝通三原則」的第一個原則「溝通是雙向的」技巧從「開放式問題啟動」。
我會先讓學員玩一個溝通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一般人的溝通都會自然就使用單向說明的溝通方式。接著解釋這樣的溝通方式已經從小養成習慣了,如果不學習主動提醒自己雙向溝通的重要性,上再多的溝通課程,也是無法改變這些已經養成習慣、固化了的反應力。這時候我才會投影出第一張第一行的標題重點字眼:
接著陳老師會舉例:我們從小到大父母親帶我們去市場買西瓜,到西瓜攤位前,父母親一定會問賣西瓜老闆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
學生就會回答:「老闆西瓜甜不甜?」(學生大笑)
接著陳老師就會問:「這樣的問法,大家不會覺得很傻呢?」並延伸強調說明「西瓜甜不甜?」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已經深入到我們領導者的習慣問話中了!
為了證明這樣的論點,陳老師會請一位學員上臺與陳老師互動,我演領導他演下屬,以便表現出「西瓜甜不甜?」的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在我們的溝通習慣中了。
演示過程,我會再強調一次我是演領導的,當我交辦完事情我就會問下屬一個問題:「(我講完了)懂不懂?(〝西瓜甜不甜〞的套路)」。演下屬的學員,當我麥克風遞給他時,他一定會回答:「懂了!」(學生們又笑了)這時候就會出現PTT的第二行字眼:
「(X)以後不要再說〝懂不懂?〞」
而要改成開放式問題:(PTT會出現第三行字眼)
「(V)要說〝我剛剛講的重點有哪些?〞」
接著陳老師會舉第二個「西瓜甜不甜?」在管理上出問題的地方,就是在會議結束的時候。陳老師就會向著全班的學員說,當會議結束的時候,會議負責人就會站起來問:「還有沒有問題?」(PTT就會出現第四行的字眼)
學員們就會一口同聲回答:「沒」
陳老師這時候就會提醒大家這樣等於沒問,而且也無法評估會議的成效。建議大家如果會議是「項目式的」
就要在會議桌左邊挑一個人驗收問一下:「(V)要問〝你初步的打算是什麼?〞」(PTT就會出現第五行的字眼)
右邊挑一個人驗收問一下:「(V)要問〝你初步的打算是什麼?〞」(PTT就會出現第六行的字眼)
如果會議是〝總結式〞的,就要問一下:「(V)要問〝今天會議的結論有哪幾點?〞」(PTT就會出現第七行的字眼)
如果你是這樣運用視覺型的PTT字眼,加上口頭解釋並配合示範。我相信效果一定會很棒的。
另外一種是在一個完整知識點需要定義時,或是在實案視頻後的重點解釋,陳老師就會帶著大家念一遍PTT上所有的文字,再解釋其中的重點並舉例(直接示範或是用另一張PTT投影出案利)如下面的PTT:
陳老師會採取這樣的教學方式,來設計運用PTT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視覺型〞的人跟〝聽覺型〞的人,都喜歡既看到文字也聽到聲音(而且要說的內容跟文字的內容是一致性的),這樣學員的直覺反應及理解力將會達到最佳狀態。加上陳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頭護盤知識重點,並且把知識系統建構起來,當學員真的理解了知識要點後,知識就會自動被放進腦袋中。這就是為何陳老師課程的效果特別好的原因。
所以,絕對不是PTT無用,而是你用得對嗎?!
【如果你覺得每天分享的博文不錯請在最下方右邊點〝在看〞!也歡迎大家留言互動喔!】
陳振平老師
臺灣太陽國際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集購網 (www.sun-gogo.com )
E-MAIL:jpchen01@ms25.hinet.net
陳振平老師新浪網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pchen01
陳振平老師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jpche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