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農村蒯家妹子,大家好,我是農村蒯家妹子,熱衷分享咱們農村的新鮮事,廣大農村有廣大作為,歡迎大家觀看我的文章。
春天到了,農村裡開始忙活一件小事了,這件事一般都是村裡的老人家在做,那就是孵小雞。每年3月份左右時間,進入春天了,天氣逐漸暖和起來,這個時間段孵出來的小雞,成活率比較高。如果遲的話,快要進入夏天的話,蚊蟲也開始多起來,天氣悶熱,對小雞的成長不利。
農村幾乎家家都會養幾隻雞,吃完的剩飯剩菜順便就餵雞了,吃著這些糧食的雞,長大後宰殺吃了特別的美味。所以孵小雞也是很多農村人慢慢都會學會的事情,看似簡單,但還是有很多細節注意的,否則容易造成出殼率低。
孵小雞的前提是要有抱窩的雞,母雞抱窩的行為很容易辨認,我抱窩行為的母雞,頸部的羽毛是豎起來的,而且聲音也會變得怪異,甚至有的抱窩母雞還會攻擊人。如果發現母雞們不肯走動,吃的也變少了,也不下蛋了,那麼多半就是抱窩了。選擇抱窩母雞不能選太重的,否則容易把雞蛋給踩碎了,而且要給它準備單獨的窩,避開風頭,儘量溫暖一點。
有了抱窩母雞與窩之後,就要準備雞蛋了,這可是個技術活。記得小時候跟奶奶一起挑選,奶奶用手電筒一照就知道選哪個了,在我看來是特別神奇的。選用的雞蛋要是剛產下一周的新鮮蛋,一般一隻母雞一次可以孵20個蛋,受過精的蛋才能孵出小雞來。用手電筒照亮雞蛋內部,如果裡面沒有血絲,就挑選出來。
孵化的時候,要保證母雞有足夠的食物,因為母雞在孵小雞的時候,通常都是不怎麼吃食的,往往餓到極致的時候,才會進食,有時候一天也就吃一兩次,所以我們要定時的去餵它。另外還要保證雞窩的乾淨與溫暖,溫度太低的話,會對雞蛋有影響的。記得有一年,已經快農曆四月份了,天氣還是非常的冷,奶奶實在沒辦法了,就在灶臺旁邊弄了個窩,讓母雞暖暖的。
20天左右小雞就會出殼了,雞蛋慢慢的裂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殘殼清理出來,不然母雞有可能會踩到的,還要準備一下水跟細小的食物餵給小雞,剛剛出生的小雞,毛茸茸的特別可愛,同時也特別的脆弱,我們一定要細心呵護好。
準備好一個大點的盒子,我們家一般直接用一個紙箱子,上面要蓋上覆蓋物來保溫。
等過幾天小雞稍微長大一點後,第一個月母雞會帶著小雞們在院子裡轉悠尋找食物。我們還要做的工作就是,給自己的小雞弄上標識。農村常見的方法,就是用紅色的水,用手指或者毛筆,蘸一點,塗在小雞頭頂上,或者是翅膀上,總之跟要跟別人家不一樣就可以了。
一個月後,小雞慢慢的就不需要母雞了,自己可以獨立生存了,母雞們也慢慢恢復下蛋工作了。緊接著再過一陣子,小公雞就可以宰殺了,紅燒小公雞,每次都饞到掉口水。
其實孵小雞是件特別好玩的事,我每天都會跑過去看幾眼,從雞蛋到小雞,生命就這樣轉化了,讓人佩服大自然的力量,這也是我們農村獨有的一道風景線。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家,開始直接從養雞場買小雞回來,再過一些年,也許就再也看不到這種質樸的畫面了。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跟我說的,歡迎大家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