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在家裡那麼久大家肯定都瘋狂想念外邊的世界,胃裡面的小饞蟲早就咕咕地叫了,想去逛街,想喝奶茶,想吃街頭零食。不過為了防控疫情,大家還是儘量做到不出門為好,不過後邊的「街頭小吃」倒是一飽口福。
今天就教大家做足不出戶,在家也能吃到和外邊一樣味道的,香脆生煎餃。
提起生煎餃的記憶最深刻的是高中,每當清晨上學和晚上下課,學校門口總會擺起了許多食品攤,其中就有我最愛光顧的香脆生煎餃。
它與煎餃最大的不同是底下有一層輕薄酥脆的邊邊,而且煎餃在高溫的煎炸下,餃皮會變得油膩,變成酥脆的質地,它卻是柔軟,內飽含湯汁,既做到了煎炸的酥脆又有保持了蒸餃的柔軟。
它主要的特點就是 :焦黃色,皮薄餡多,一面脆,一面柔,鮮美不膩。真是讓人讚不絕口,就算食量小的寶寶們一口氣吃四五個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那這樣一道讓人食指大動的街頭美食怎麼做呢?其實這道看起來不尋常的零食,做起來卻是十分簡單家常的。
首先是材料準備:原料配方 小麥粉5千克 2.25千克肉餡兒 韭菜4.25千克 薑末50克 蔥花250克 醬油500克 精鹽25克 面醬100克 麻油400克 五香粉、味精少許即可。
接下來就可以具體製作了:1.在餡兒內加醬油拌勻;將韭菜洗淨剁碎,擠去水;將蔥、姜、面醬、五香粉、麻油(約250克)放在一起拌和。然後將肉、碎韭菜、調料放在一起拌成餡。
2.將麵粉倒在面板上,加水約2.5千克和成麵團,稍餳後揉成長條,揪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小面劑。面板上撒乾粉,把面劑一個個放在乾粉上按扁,再擀成直徑6~7釐米左右的圓皮,用每張圓皮裹適量餡料對摺起來,再捏成帶襉的花邊,形如月牙狀的生坯。
3.將帶邊的鐵鐺放在火上,(不粘鍋平底鍋也可代替)用油抹遍,再澆上一層麻油,將其一行行整齊地排入鐺內,隨即製作一碗澱粉水(脆邊的關鍵)加入鍋中,半沒,蓋上鐺蓋,加入澱粉水後,蓋蓋蒸12分鐘左右(視個人情況為主),加入鍋內的澱粉水會開始冒泡,這時候不要心急,千萬不要以為是黑暗料理失敗的結果,耐心等候。
4.燒到水快耗幹時,再灑點水繼續煎到水耗幹,可以看到此時的澱粉水已經變成了金黃色的脆邊邊,揭開鐺蓋,澆點麻油,一面將鐺不時轉動,一面用慢火烙,待底呈焦黃色用鏟刀剷出即成。
大功告成,快來做作得擺一個盤,發個朋友圈吧!吃的時候可以配一點辣椒醬,最好是福建產的燈籠椒辣椒醬,沒有的話買那種沙縣專供的辣醬也是可以的。辣椒醬不僅在色澤上讓人更有欲望,口感上也會更上一層樓。
作為一個專業的吃貨,怎麼能只會吃呢?接下來,要給大家上點乾貨,停下手中的筷子,你知道生煎的起源嗎?是不是難倒了大家啊?那麼就聽我慢慢道來。
生煎起源於1920時的上海,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小吃,歷史悠久。當時生煎分成兩大派系:一派以有湯汁的生煎"羅春閣"為首,而另一派則是以無湯汁口味的"大壺春"(始創於1932年),許多當年的大亨和名流都喜歡這兩家店裡的生煎。
漸漸的名氣越傳越廣,每天都要起早來排隊買,在當時也算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了,生煎自然而然也就出名了。
生煎餃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叫生煎饅頭,它是用半發酵麵包餡,排放鍋內,開始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肉餡鮮嫩稍帶滷汁,咬嚼時滿口香味。其原為茶樓、開水店兼營品種。吃生煎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也嘗一嘗這個啊,否則也算一大遺憾咯。
我相信很多寶寶都聽過除了生煎以外還有一個叫水煎,對水煎這個食物充滿疑惑,生煎水煎傻傻分不清楚,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
生煎包是只用油來煎,那就用油相對多一些,水煎包那個名字比較少用,可能是煎的時候(少量油先煎 )以放水讓它熟透與煎透,事實上也是生煎的一種變相做法,就是省點油罷了。
如果想減肥少攝入少量油的寶寶,完全可以試試用這個水煎來代替生煎,不過這樣美味和美麗就可以二者不能兼得啦!
不過既然都打算吃生煎了,那也不用去在意那一點點油啦,你一點也不胖,我不許你減肥,好了,說了那麼多乾貨,小吃貨們快去嘗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