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放假,見到了閨蜜4歲大的兒子。孩子一張嘴,嚇了我一跳,一嘴的烏黑,牙齒幾乎全都蛀掉了,看不到一顆好牙。吃飯的時候,我們講到這個事情,閨蜜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從來不吃糖, 卻長了這麼多蛀牙。說帶孩子去看看,也一直沒時間。」
其實很多家長也有這樣的困惑,孩子不吃糖,牙齒怎麼就成蛀牙了呢?
吃糖是孩子蛀牙的主要原因嗎?
「吃糖蛀牙」,這是老一輩人一直給我們灌輸的理念,在她們眼裡,糖會腐蝕牙齒,所以才會導致孩子蛀牙。然而,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知道,糖本身並沒有腐蝕性,甚至連酸鹼性都談不上,理論上來說,它對牙齒完全無害,可現實是,孩子要是經常性吃糖,確實會蛀牙。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在裡面作怪呢?
其實齲齒(蛀牙)大多數都是由於細菌引起的,在合適的環境下(養分充足),這些致齲菌會利用碳水化合物(蔗糖最佳)大量繁殖,在此期間會產酸,導致牙齒脫礦,腐蝕其保護層。
老人之所以特別關注糖,主要是因為致齲菌對其利用率最高,它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最大效率的侵蝕孩子牙齒,導致蟲洞、蛀牙。
家長下面這些方面做不好,難怪孩子長齲齒
美國牙科協會指出,含糖食物並不是導致孩子蛀牙的主要誘因,不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罪魁禍首。
吃糖不要緊,小孩子都喜歡吃糖,但同樣存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沒有蛀牙,家長要弄清楚他們的「成功」的地方。
1、孩子沒有清理牙齒的習慣,或者清理時不認真
成年人都知道吃完東西之後要刷牙,可孩子卻不樂意,他們沒有刷牙的習慣,甚至排斥刷牙,覺得那樣不舒服。
刷牙的目的有兩個,首先是清理嘴裡的食物殘渣,大家要弄清楚一點,不管你吃什麼,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無殘留,哪怕只是喝牛奶,嘴裡都會有殘渣,當然,液態食物的靠漱口就能基本清除,但大多數食物還是需要通過刷牙才能清理掉。
其次是消滅致齲菌,正確的刷牙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牙齒上致齲菌的數目,這是漱口或者用牙線遠遠做不到的。
各個國家的《牙科手冊》中均有類似的建議,人一天應該刷兩次牙,早上一次,晚上一次,中午漱口。
刷牙時應該讓刷毛與牙齒根部呈45度角,儘可能做到小幅多次刷洗,一拉一整條的清理方式雖然效率高,但是效果差,力道分開之後,很難清除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
2、齲齒也會「傳染」,父母別害了孩子
「蛀牙還會傳染?你是在開玩笑吧?」每當我提出這個觀點時,人們反應都是一樣的,她們認為齲齒只是一種生理表現,就好像是頭婚、腳痛一樣,沒有傳遞介質。現在大家知道,其實蛀牙的本質只是細菌侵蝕牙齒,也就是說,問題的核心在於「細菌」
那麼細菌哪裡來?要麼是食物本身自帶,要麼是他人傳染。在孩子小的時候,許多家長喜歡將食物咀嚼一下再餵給寶寶,減輕其吃飯的難度,結果在不經意之間,將致齲菌傳染給了孩子。
學會咀嚼食物是孩子正常生理髮育規律,父母事先嚼爛,會破壞食物本身的口感,讓孩子對其產生錯誤認知,等之後沒人幫忙咀嚼時,他們會表現出明顯的抗拒。
人說話、做表情靠的都是面部肌肉,而這個部位的肌肉最難鍛鍊,一般只能靠咀嚼食物鍛鍊,父母將原本應該是孩子的任務提前做完,導致其相關部位得不到鍛鍊,發展到後來,孩子會出現冷淡、面癱等症狀。
3、總是食用黏性較高的食物,無法清理乾淨
像年糕、南瓜餅、米糕等食物,黏性都非常強,孩子吃完之後,也許刷兩三次牙都不一定能清理乾淨,殘渣為致齲菌提供了合適的生長環境與充分的營養物質,只需要十幾個小時,細菌數目就能完成幾何級增長,不斷侵蝕孩子的牙釉質,引發牙齦紅腫、牙痛。
尤其是孩子的乳牙,本身鈣化程度就不高,相對於恆牙,它們更容易受傷,所以說,孩子喜歡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家長要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不僅如此,黏性較高的食物,由於難以咀嚼,寶寶通常會整塊往下咽,一旦出現意外,粘黏在食道上或者氣管處,常規手段幾乎不可能取出,而窒息的最佳搶救也就短短幾分鐘,這個危險誰能承擔?誰又能確保孩子不會出現這樣的危險?
如果一定要吃,家長可以實現將其切成小塊,一點一點餵給孩子,事後再監督孩子刷牙,盡最大可能做到萬無一失。
4、有齲齒之後不重視,沒有得到專業治療
民間有說法「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就連要人命的東西,人們都不把它當病,何況是沒什麼感覺的齲齒?
世衛組織報告中說,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去看牙醫的次數還不到0.2次,也就是說,每10個人當中,只有2個人會在一年裡去看一次牙醫,在這西方人眼裡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們對於牙齒的忽視,無形中導致孩子齲齒高發,原本只是牙齒上的一個小黑點,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直至深入牙髓,產生軟組織產生炎性滲出液,形成髓腔高壓,讓人痛不欲生。
為避免孩子出現齲齒,家長可以做什麼?
既然問題的關鍵在於細菌,那就從根源入手,將致齲菌解決掉就可以了,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監督孩子刷牙,確保時間、力道以及次數。
一兩次的遺漏看似無所謂,可日積月累之下,傷害將一步步顯現。
總之,牙齒是人形象的最直觀表現,為了孩子未來的氣質,希望家長能從小事抓起!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