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閒來無事,經常到新老城區走一走,深刻感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椒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貌換新顏。市政建設日新月異,生態園林美不勝收。新建和提升改造了外環路、內環路、椒陵大道、儒林大道和吳敬梓大道;實施了新、老襄河綜合整治,南屏山森林公園核心區改造;新建了生園(人防主題公園)、達園(法治公園)和一批街頭小遊園;新建了火車站、縣政務中心、縣新醫院、太平文化街區(太平文化廣場)、吳敬梓故居、第八中學、城南小學、滁州市應用技術學校新校區和一大批居民安置房、廉租房;新建和改造了汙水管網、供水管道、燃氣管道;大力植樹種草栽花,公園、街道、街頭、街區、公路、新老襄河和居民住宅小區、單位庭院等所有空間基本綠化、美化、香化;城市建成區進一步拓展;城市人口進一步增加。榮獲安徽省園林縣城、安徽省森林城市等稱號。呈現出生態公園星羅棋布,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地下管網縱橫交錯,街道兩旁綠化亮化。尤其是生態園林建設,成績卓著,最為廣大市民稱讚。現在,全椒縣城是融「山、水、林、園、城」於一體,形成了園在林中、城在園中、人在景中;地綠、天藍、水清、氣爽;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和諧統一,人民群眾宜居宜業宜遊,成為廣大居民的快樂家園、和諧家園、幸福家園!
全椒縣城之所以建成生態園林城市,歸功於縣委、縣政府的高起點規劃,大氣魄建設。黨的十八大召開時,縣委、縣政府就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進行謀劃;提出了大力開展實力全椒、生態全椒、文化全椒、宜居全椒、幸福全椒、智慧全椒「六個全椒」建設。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又提出了大力推進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全椒建設和慢城旅遊區建設,不到10年時間,就把原來的小縣城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綠色、美麗、富有濃厚儒林文化氛圍的特色生態園林城市。
生態園林,當數新襄河景觀帶最為壯麗,現已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她全長9.7公裡,總面積51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60公頃。依城傍水,匯集了自然景觀、水利工程、歷史人文、觀光旅遊、休閒娛樂、鍛鍊健身等多種元素和功能,是一座富有濃鬱現代氣息的開放式公益性帶狀城市生態公園。筆者曾在拙文《襄河公園遊覽記》中稱作「猶如一條綠色玉帶縈繞於椒陵城」。確實如此,這麼長、這麼寬、這麼美的環城生態公園,我還沒有聽說過那個縣城有。其主要景點有:蒙學文化長廊、儒林文化長廊、太平橋、襄河橋、文昌橋、襄河閘、河濱公園、桃園古文化遺址等。
園區內樹木蔥蘢、花草繁茂、水質清澈、文化豐厚、景觀遍布。沿河道兩岸,建有蜿蜒曲折的遊覽步道。在步道兩旁的綠樹花草中,建有二十四孝、三字經和增廣賢文三個小品、雕塑和碑刻文化區,共有120多組雕塑點綴其間。因地因勢修建的文化長廊和極富中國傳統園林風格的橋、亭、臺、樓、閣,古色古香中充滿了現代氣息。如同一幅畫軸,隨著遊客的腳步徐徐展開。
太平文化街區位於襄河景觀帶太平橋兩側,包括太平文化南北廣場在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特色,主要由太平橋、太平閣、太平井、太平坊、太平寺、賀櫓樓、襄園、襟襄湖、文化館、圖書館等仿古建築群組成的綜合性旅遊區。這裡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每年正月十六走太平這一傳統大型民俗活動。
正月十六走太平,自東漢開始,延續至今,盛況不衰。這是全椒人民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全椒長劉平所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走太平形成了集文化、旅遊、商業、美食、時尚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活動,名聲大振,享譽國內外,不單是全椒縣民眾走太平,全椒周邊縣市和江浙滬遊客及外國友人亦紛至沓來,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最高年份走太平人數達60萬人次。可以說是從凌晨到子夜,城內萬人空巷,人流如潮,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寬廣的太平文化廣場。首先燃放一掛爆竹,燒上一柱清香,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再隨著人流湧到太平橋,系上一根平安紅絲帶,從橋南頭緩步走向橋北頭,再從襄河大橋逛至街心花園,聆聽享受整條大街充滿商家的吆喝聲和播放的音樂聲,以及買家的問價聲、討價聲和說笑聲,遊人、商人交融在一起,熙熙攘攘,吵吵嚷嚷,就像一場浩大壯觀的交響樂在演出,催人興奮,震撼心靈。如果不逛商業美食大街,去逛一排排一幢幢徽式建築的襄園及吳敬梓故居,身置其中,恍若古代,也是令人陶醉、遐想聯篇。所有參與走太平的人,無不驚詫其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動的巨大變化和稱讚其文化全椒建設的輝煌成就!
古襄河治理是一項僅次於新襄河環城公園建設的宏偉工程,西起古襄河上遊換水涵,東至襄河排澇站,全長5.5公裡,是老城區排澇和排水的重要通道。長期以來,由於河道淤積嚴重、垃圾遍布、水質惡臭、環境惡劣,縣城廣大居民反映強烈。縣委、縣政府順民意,應民聲,安民心,下決心於2013年5月開始治理,以改善人居環境,恢復城市記憶,傳承人文歷史,打造城市名片,發展城市旅遊,堅持充分挖掘古襄河彎曲多變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襄水文化資源,清淤護堤、截汙還清、修復古韻、暢通道路、植樹栽花,美化造園。如果有空閒的話,你不妨順著新修建的鑽石小道,一邊散步,一邊遊覽。觀賞到河堤已經石砌護坡,河道兩旁栽植了各種樹木花草,每隔一段距離,便建有古韻長廊、古韻亭臺(親水平臺);時有一輛清除垃圾船在河面作業,河床再也沒有以往的那些雜草叢生和浮萍,比較乾淨。如果把汙水問題徹底解決,將成為縣城第二大環城生態公園。
南屏山森林公園現有面積800畝,從高空俯瞰,猶如縣城的綠肺。她位於縣城中心,境內植被豐富,樹木茂密,竹林婆娑,白鷺飛翔,鳥語花香。園區步道四通八達,延伸到各個景點——筆峰毓秀、南嶽晴霄、筆峰塔、盆景園、頤年園、巖石園、櫻花園和去冬今春新建的植物迷宮,讓遊人一邊散步、一邊鍛鍊、一邊欣賞,心曠神怡,延年益壽。
據說,南屏山古時就是文人雅士聚會詠詩之地。每到九九重陽這天,許多文人雅士攜酒戴菊,登攀到南屏山最高峰——筆峰尖,一邊欣賞襄水環清美景,一邊飲酒詠詩唱和。現在雖然沒有文人雅士在南屏山飲酒賦詩,但唱歌跳舞打太極拳的人卻是天天有之,成為廣大居民休閒娛樂的極好去處。
緊臨南屏山森林公園南廣場的文體公園,成為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運動場、網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等景觀景點,使南屏山森林公園增加了一處更好更美便於居民體育運動的景區。
生園,全椒人防主題公園,也有人稱其為城南公園,是城南新區一座美麗的生態公園。我去過多次,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感覺這座新建的公園,雖然都是人造景觀景點,但她不失為古色古香和現代文明相結合的柔和美。它北臨城南大道,南靠老觀陳路,西接南三路,總面積約210畝。公園建設主要是基於全椒的歷史文脈,立足市民對綠色生態、遊覽休憩、文化藝術等交流空間的需求,採取傳統造景手法,以「一園·兩帶·三區·六景」的總體布局,打造一處繼承全椒文化特色,蘊含濃鬱人文氣息的傳統自然山水園。也就是說,它是集風景園林、娛樂設施、健身場所、人文景觀、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主要景點有:假山、觀景亭、曲橋、平橋、慈心橋、福德樓、文化長廊、生態水溪、生態島、運動廣場、健身長廊、蓮花臺、生態林、園路、駁岸、人文雕塑、藝術水岸、休閒草坪、休閒平臺、公廁等。
達園,又叫法治公園,位於南屏山森林公園南麓,全椒中學校區旁,成為廣大遊客及師生的休閒遊樂場所。園區面積近6萬平方米,其中水系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景觀核心區、林蔭活動區及濱水遊憩區。景觀核心區建有臨水平臺,通過廣闊水面給人們提供冥思自省的獨特空間。林蔭活動區建有蜿蜒的林下小道,引領遊人進入園區遊覽。濱水遊憩區是達園最大的水系,以展現園區獨特的水面風光,豐富達園公共空間。三大區域相輝映,滿足遊客行人休閒需求。達園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廣大市民和遊客在遊覽觀賞南屏山森林公園後,接著便可進入達園遊覽觀景。
全椒縣城之所以很美,她是美在綠色,美在生態,美在園林。我們一定要讓屏山不墨千秋畫,襄河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