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的集體心理學
弗洛伊德認為「群體的本質就在於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聯繫」, 弗洛伊德集體心理學的特徵即是根據個體心理學的變化來解釋群體心理學。
*力比多(性力,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
2. 弗洛伊德與古斯塔夫·勒旁
勒龐的《烏合之眾》只討論了一種特定的群體心理,且著重在這種心理規律的表現及其例子;而弗洛伊德則著重在同質性的群體、這種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的關聯。
古斯塔夫·勒旁認為的「心理集體最顯著的特點不管組成它的個體是誰,不管他們的生活,職業,性格和智商,他們都已經被轉換為一個擁有集體心理的群體了。並且個體的特定需求在集體中會被消除,種族的無意識將會出現,此時的「異」是存在於「同」裡面的。
反觀弗洛伊德:「個體與其父母的關係,與其兄弟的關係,與其所愛之人的,朋友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現象。」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認為群體心理與個體心理並不是完全分離的。
我們可以說在集體中個體身上發展出表現差異的心理上層建築被移除了,但每個人身上相似的無意識基礎卻仍舊存在。
3.造成群體中個體改變的原因
集體裡的個體不僅會展示出共同的特點還會展示出以前不具備的新的特點。
第一個原因是一個無特徵無個性的集體是無責任感的,集體中的個體不再常常反省自己,一隻管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也會完全消失。
第二個原因是傳染,傳染對個體的特點在集體中的表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決定了個體將會跟隨的趨勢。在一個集體中,每一種情緒和行為都是易傳染的,這種傳染會讓個體為了集體的利益而甘願犧牲自己利益。
第三個原因決定了集體中的
個體偶爾會呈現出於獨立個體完全相反的特點,即暗示性。
{!-- PGC_COLUMN --}弗洛伊德認為在一個情景之中,個體會失去自己的意識,並遵從剝奪他意識的操控者所說的一切,作出與其性格完全不相符的行為。組成心理集體的個體的狀態與被催眠的個體發現自己處於催眠師的掌控之中的狀態並無不同,即所有的感覺和思想都會朝著催眠師掌控的方向彎曲。
個體在集體中時,他不再為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應,他的狀態和被催眠者差不多,同是某些感官功能也會失去作用,因此在一句暗示的影響下,個體將會作出某些極度衝動的行為,而這種衝動在集體中比在催眠狀態中變現出來的更為激烈,強大。
弗洛伊德認為古斯塔夫·勒旁描述的集體中的個體狀態為實際催眠,且集體中使個體發生改變的「傳染」和「暗示」是不同的,傳染只是暗示的一種表現。
4. 群體的優勢
在某些情況下,集體的道德感會高於組成它的個體,集體能夠帶來高度的無私和奉獻,而個體身上,個人利益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動力,集體心理也具有創造性才智,語言,民謠,民俗之類的都證明這一點。
5.集體心理生活提高的條件
集體和個人某種程度上相互影響,集體中的個體相互之間也存在的共同點,個體的心理同質性程度越高,個體形成一個心理集體便越容易,集體心理表現就越明顯。
集體心理生活提高的五個條件:
1.
集體應該存在一定的連續性,這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形式的,物質指的是,同樣的個體是否在集體中存在了一段時間,形式即是集體裡是否發展了固定位置的體系供個體相繼上崗。
2. 集體中的個體的一些主見應該有集體的本質,創作,功能和性能組成,這樣個體便可以從中發展一種情感聯繫,將整個集體都聯結起來。
3.集體應該跟與它相似但不同的其他集體進行交流。
4.集體應該有傳統,風俗和習慣,尤其是決定成員之間相互關係的東西。
5.集體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結構,表現其成分功能的特殊和不同。
弗洛伊德提出這五點是因為他認為對於個人來說,在集體之外個人本就擁有自己的連續性,自我意識,自己的傳統和風俗,自己的特殊功能和位置,在進入集體後,個人暫時失去了這些特性。
6.弗洛伊德對個體在集體中心理變化的解釋
集體中的個體所受的影響通常來自他心理活動中發生的重大改變,毫無疑問,我們身上存在著某種東西使我們在意識到別人的情緒表達時會使自己陷入那種情緒之中,驅使我們跟隨這種趨勢的是模仿,把這種情感帶到我們身上的是集體的暗示。
因此,我們可以說暗示(暗示性)實際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本能現象,是人類心理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但對於暗示的本質,這種不經邏輯思考的現象是在什麼影響下產生的,並無解釋。
此外,弗洛伊德也用性慾這個概念來闡釋集體心理學。性慾是來自情感理論的一個詞,是我們稱之為「愛」的本能所產生的一定量的能量。
愛的核心存在於以性結合為目的的性愛之中,在兩性之間,這些衝動驅使他們尋找性結合,在其他情況下,這些衝動也一直保留了原有的本質。
愛情關係(情感紐帶)也是集體心理的本質,原因是集體是在某種力量之下結合的並且在集體中個體通過其他同胞的暗示丟失了他的毒提醒的目的是為了和諧相處而不是敵對相待。
7. 兩種偽集體(教派和軍隊)
從集體的形態學來看,集體可被分為:長時間存在集體,短時間的集體,不同的集體和它們的不同面都有區分,同類個體構成的同種集體,不同個體構成的同種集體,自然形成的集體,靠外力來連接的偽集體,本院狀態的集體,情繫結構的高祖之行集體。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有領導的集體和無領導的集體。
信徒組成的集體和軍隊是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存在時間長的偽集體。它們需要某種外力防止它們解體和檢查結構變化。
這兩種集體都對領導者有著幻想——天主教種的耶穌,軍隊裡的總司令。這兩種偽集體中國每個成員都是靠欲望聯繫在一起的,而集體的實質存在於其身上的欲望紐帶中,此類集體一旦發生解體就會引發恐慌。
教派和軍隊兩種集體是被兩種情感紐帶控制的,一種是與領導的情感紐帶,一種是連接集體成員的紐帶。
*參考書目《自我與本我》「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