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個體心理學》中國致公出版社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張俊賢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只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也可以這樣說,在真正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所謂生活的科學,建模於生活動力學,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學,而這種說法特別適用於個體心理學。
不爭的事實是,無論人們來自何處、如何長大,只要身而為人,行為便會被各種因素所影響。而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和個體的行為,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表達。這樣一種科學是具有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因此個體心理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能預測將要發生什麼,而且能同通過所預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的發生的事情。
作者簡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生於1870年2月7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人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著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等名著。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啟示我們如何了解人們的行為。是我們了解自身、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具有指導性的書籍。
正如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樣 , 書中主要探討的關於影響個人行為的兩個情結 ——『自卑情節』與『優越情結』 。『自卑情結』——一種自卑或缺陷的感覺,它能夠引起緊張、心理逃避和個體追求虛幻優越感的補償性行為。『優越情結』——與『自卑情結』相對,但其卻是『自卑情結』的發展,它是一種憑藉虛假的優越條件表現優越感以此來掩飾自卑感的一種行為傾向。書中強調『自卑情結』、『優越情結』是在人們童年時期便開始建立,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情結。個體童年時期稱為個體的『原型』,『原型』是個體生活方式的早期表達方式,是深刻影響和塑造一個人行為的最佳時期。
一個病人在講述她的早期記憶時這樣回憶道:」在我3歲時,我的媽媽生下了妹妹,記憶中妹妹的性格很好,但我總覺得她有意的在跟我搶媽媽的寵愛,有一天我在照看妹妹,我想儘可能的保護她。我把她放在桌子上,因為桌布被鉤住,她掉了下來。「當時這個孩子只有4歲,讓一個小孩照顧一個更小的孩子,這顯然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事後這個孩子也被母親痛罵了。長大後這個病人嫁給了一個善良——幾乎說是溫順的丈夫,但她總是嫉妒和挑剔,因為她總是擔心她的丈夫會厭惡她並且愛上別的女人,所有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養育孩子的身上。
原因是什麼,病人是弱勢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當第二個孩子到來時,病人覺得自己的地位不保,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情況並沒有改變,當病人嫁給了一個溫順的丈夫,她的佔有欲便會增加,內心的不安會讓她多疑,而照顧孩子是為了維繫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
一個8歲的女孩,同學們都很喜歡她,並且她的成績在班級裡名列前茅。她的父親卻找到醫生,說:「這個孩子有暴力傾向,她是一個暴君,我們再也忍受不了。」而導致女孩在家與學校判若兩人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女孩同樣是弱勢家庭的第一個孩子,當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她希望像以前一樣是被關注的焦點,她就開始變得好鬥。而在學校,她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欣賞,本身的自卑感不會發展而優越感會被驅動,她便沒理由去打架,於是便會趨向於有利的方面發展。
如果一個母親很強勢並且壓制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長大面對感情問題時,他可能不想勇敢地面對,因為他的異性目標可能是那種軟弱順從的類型,或者如果他很爭強好勝,他可能會打人並且想掌控他的伴侶。
如果一個母親小時候跟男孩的關係非常親密,那這個孩子在尋找伴侶時會可能會偏向於尋找跟他母親性格非常相像的伴侶。如果有時男孩和母親之間可能會有不愉快的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尋求一個跟母親完全不同類型的伴侶。
阿德勒的理論是具有真實的可行性的,其在心理方面各個鄰域皆被廣泛應用。
❍家庭教育:父母行為對於孩子的行為的影響。
❍婚姻和戀愛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對於伴侶的完美形象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有了,而這一形象的形成跟我們早期關係最親密的人有關。
❍團體合作:個體進入群體後,群體會趨向於改變個體的行為。
❍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早期記憶(即原型時期的記憶)會深刻影響兒童今後的行為,父母教育理念、方式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社交興趣:個體在團體中會表達出更加積極且主動的社交意願。
等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而通過研究人的早期記憶來探索人的心理更是心理學一種創新的研究方式。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機器人綠洲之家
編輯:林潔武&方奕涵
審核:王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