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

2021-02-20 機器人綠洲之家

本文來源:《個體心理學》中國致公出版社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張俊賢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只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也可以這樣說,在真正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所謂生活的科學,建模於生活動力學,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學,而這種說法特別適用於個體心理學。

 不爭的事實是,無論人們來自何處、如何長大,只要身而為人,行為便會被各種因素所影響。而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和個體的行為,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表達。這樣一種科學是具有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因此個體心理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能預測將要發生什麼,而且能同通過所預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的發生的事情。

作者簡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生於1870年2月7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人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著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等名著。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啟示我們如何了解人們的行為。是我們了解自身、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具有指導性的書籍。

 正如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樣 , 書中主要探討的關於影響個人行為的兩個情結 ——『自卑情節』與『優越情結』 。『自卑情結』——一種自卑或缺陷的感覺,它能夠引起緊張、心理逃避和個體追求虛幻優越感的補償性行為。『優越情結』——與『自卑情結』相對,但其卻是『自卑情結』的發展,它是一種憑藉虛假的優越條件表現優越感以此來掩飾自卑感的一種行為傾向。書中強調『自卑情結』、『優越情結』是在人們童年時期便開始建立,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情結。個體童年時期稱為個體的『原型』,『原型』是個體生活方式的早期表達方式,是深刻影響和塑造一個人行為的最佳時期。

 一個病人在講述她的早期記憶時這樣回憶道:」在我3歲時,我的媽媽生下了妹妹,記憶中妹妹的性格很好,但我總覺得她有意的在跟我搶媽媽的寵愛,有一天我在照看妹妹,我想儘可能的保護她。我把她放在桌子上,因為桌布被鉤住,她掉了下來。「當時這個孩子只有4歲,讓一個小孩照顧一個更小的孩子,這顯然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事後這個孩子也被母親痛罵了。長大後這個病人嫁給了一個善良——幾乎說是溫順的丈夫,但她總是嫉妒和挑剔,因為她總是擔心她的丈夫會厭惡她並且愛上別的女人,所有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養育孩子的身上。

 原因是什麼,病人是弱勢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當第二個孩子到來時,病人覺得自己的地位不保,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情況並沒有改變,當病人嫁給了一個溫順的丈夫,她的佔有欲便會增加,內心的不安會讓她多疑,而照顧孩子是為了維繫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

 一個8歲的女孩,同學們都很喜歡她,並且她的成績在班級裡名列前茅。她的父親卻找到醫生,說:「這個孩子有暴力傾向,她是一個暴君,我們再也忍受不了。」而導致女孩在家與學校判若兩人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女孩同樣是弱勢家庭的第一個孩子,當第二個孩子出生時,她希望像以前一樣是被關注的焦點,她就開始變得好鬥。而在學校,她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欣賞,本身的自卑感不會發展而優越感會被驅動,她便沒理由去打架,於是便會趨向於有利的方面發展。

 如果一個母親很強勢並且壓制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長大面對感情問題時,他可能不想勇敢地面對,因為他的異性目標可能是那種軟弱順從的類型,或者如果他很爭強好勝,他可能會打人並且想掌控他的伴侶。

 如果一個母親小時候跟男孩的關係非常親密,那這個孩子在尋找伴侶時會可能會偏向於尋找跟他母親性格非常相像的伴侶。如果有時男孩和母親之間可能會有不愉快的緊張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尋求一個跟母親完全不同類型的伴侶。

 阿德勒的理論是具有真實的可行性的,其在心理方面各個鄰域皆被廣泛應用。

❍家庭教育:父母行為對於孩子的行為的影響。

❍婚姻和戀愛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對於伴侶的完美形象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有了,而這一形象的形成跟我們早期關係最親密的人有關。

❍團體合作:個體進入群體後,群體會趨向於改變個體的行為。

❍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早期記憶(即原型時期的記憶)會深刻影響兒童今後的行為,父母教育理念、方式對於孩子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社交興趣:個體在團體中會表達出更加積極且主動的社交意願。

等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而通過研究人的早期記憶來探索人的心理更是心理學一種創新的研究方式。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機器人綠洲之家

編輯:林潔武&方奕涵

審核:王楚琪

相關焦點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不同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反對把人的內在心理意識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之外,主張正是內在的認知可以解釋和預見行為,並構成個體行為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在其具體研究中,普遍採用實驗、觀察和計算機模擬等方法。知覺、意象作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範疇和對象,在揭示人的內在認知心理機制從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個體心理學的秘密
    每個人無時不在學習心理學,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因為心理學包含的方面真的是太廣泛了,知、情、意到行都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然而,隨著對經濟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行為經濟學家逐漸成熟起來,他們不再滿足於止步在「心理學的經濟學」這一名號之下,而是趨向於從本質上重構主流經濟學賴以生存的理性人假定。我們認為,理性人假定背後所隱含的同質性前提是導致主流經濟學逐漸喪失理論優勢的關鍵。理性人假定偏重於對個體行為的共性描述,即認為人人都是絕頂聰明的自利者,人與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經濟原子」。
  • 第二講:集體心理學與個體心理學(上)
    1.弗洛伊德的集體心理學弗洛伊德認為「群體的本質就在於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聯繫」, 弗洛伊德集體心理學的特徵即是根據個體心理學的變化來解釋群體心理學。*力比多(性力,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2.
  • 基礎理論——管理心理學(四 知覺與個體行為)
    管理心理學第四章 知覺與個體行為第一節 知覺的一般概述
  • 《怪誕心理學》:人類行為的背後,都離不開心理學的範疇
    心理學專家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人性的缺失。探究原因可能在他的早年沒有被人善待過。犯罪是人的心理疾病,每個人的早期教育都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的心理健康,才能把控好孩子人生的第一關。所以,懂點心理學知識,對自己和家人都有幫助,並且能讓我們擁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阿德勒幼年深受自卑情結影響,因此他的理論也很多關於自卑方面,自卑與補償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什麼是「個體心理學」,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受哪些方面影響?
    之所以叫「個體」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人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和創造自己的生活。其次,人是完整的個體,包括精神和身體,它們是會相互影響的,比如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有自卑的心理。那個體心理學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接下來我們介紹幾種重要的方法。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如今,心理學測試就跟星座解讀一樣普及,每個人都能隨意扔出來幾個諸如原生家庭、應激反應、心理幹預等聽起來非常心理學的詞語。這足以反映出整個社會、文化對於心理學的一種重視,但同時也造成了心理學的濫用,人們把很多現象用一知半解的理論扣上了帽子,振振有詞之上其實是不求甚解,心理學就這麼被通俗化,甚至被娛樂化了。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書中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處理人與世界和同伴的關係,也試圖影響人的生活模式。人的社會需要則對人的行為起關鍵作用。 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意識是人格的中心,將人格看作統一的整體,強調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各種動機、特質、價值等所構成的統一整體。而人的意識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因此人能意識到未來的可能性,通過制定計劃,指導自己的行為。
  • 每個不可容忍背後都有一個原因和內在動機
    法國有句俗語:「能夠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寬恕一切事物。」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為雞皮小事大鬧一場的場面經常上演,更有甚者踩踩碰碰都能搞得舞刀弄槍。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類動不動就炸雞毛的人,其不能容忍的特性一定有原因。實用心理學有這樣一個觀點:「任何一種特性,都有原因和目的。」即任何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和內在動機。
  •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神經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W.格萊姆齊認為,「將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綜合,建立一個規範的跨學科理論體系,就可以描繪出超乎人們想像的人類決策行為完整圖景」。  作為交叉學科,神經經濟學本質上是要探索人的經濟決策背後的大腦神經機制,其基本研究思路是對決策者的認知過程和涉及的認知成分作出假設,並將這些成分數學化,構建成行為學模型,然後從神經活動上驗證這些成分的存在或者說找到與這些認知成分相關的神經機制。
  • 《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收穫幸福。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如何面對傷害、打開心結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如何面對傷害、打開心結美國有一家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一棵榆樹的樹幹上箍了一個鐵圈。隨著榆樹的長大,鐵圈慢慢地長進了樹身裡,榆樹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的積極品質和社會動機在個人行為中的重要作用,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用生活話的語言來解釋這句話,就是說:決定最終結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對事件的態度及處理方式。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一定是我們對待事件的態度,決定了這件事情能夠帶來的所有結果。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快速找到幸福和簡單人生的方法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阿德勒的人生故事非常的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醜佔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大家。
  • 行為主義心理學衰落的真正原因
    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直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界都處於主導地位,在世界心理學史上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貢獻是使心理學真正擺脫了哲學,成為一門客觀的實驗心理學,它推動心理學向成熟的科學方向發展邁出重要的一步。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華生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有人評價華生是20世紀上半葉心理學思想史上僅次於弗洛伊德的人物。
  • 每個成功的人都了解的心理學定律
    個體對自己行為及其結果有尋找原因的傾向,個體解釋自己行為結果時的歸因是複雜而多維的,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今後的學習動機。(摘自《普通心理學》)韋納韋納認為人們對於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影響到個體的成就過程。
  • 疫情下,千奇百態的囤積行為背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 Costco 近日推出了「末日求生罐頭」,這是一個巨型罐頭組合,足夠四個人吃一年,這些罐頭的保質期都長達 25-30年,在加拿大官網的售價為$8499.99。這一份套裝共含230個罐頭和30個桶裝食品,有果乾、蔬菜乾、冷凍紅莓、藍莓、米類、豆類、肉類和奶類食品等。如果是你,你會去購買「末日求生罐頭」嗎?在這些千奇百態的囤積行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和機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