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1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元釗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持續的偏好,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作出理性的行為決策。但由於部分傳統經濟學理論推理所用的假設不符合實際,並且有時會出現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個體決策行為相違背的情況,因而其受到了一定的質疑。近年來,部分經濟學家開始和神經科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來觀察人類外顯的決策行為,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神經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W.格萊姆齊認為,「將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綜合,建立一個規範的跨學科理論體系,就可以描繪出超乎人們想像的人類決策行為完整圖景」。
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
神經經濟學誕生於21世紀初,它綜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跨領域研究人類作出選擇決策時的生理機制,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一般難以觀察到的神經活動。該學科在行為經濟學的基礎上,繼續挑戰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從神經學層面為人的現實行為尋找佐證,使經濟學在預測個體決策時更接近自然科學。因此,部分神經經濟學家認為,神經經濟學可能會使經濟學變為自然科學。
作為交叉學科,神經經濟學本質上是要探索人的經濟決策背後的大腦神經機制,其基本研究思路是對決策者的認知過程和涉及的認知成分作出假設,並將這些成分數學化,構建成行為學模型,然後從神經活動上驗證這些成分的存在或者說找到與這些認知成分相關的神經機制。它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手段直接觀察神經系統在人類做出經濟行為時的反應,通過測定個體在面對風險決策時,伏隔核在多巴胺調節下的敏感度和改變,測定個體感情變化,從而預測其風險偏好和決策行為。神經經濟學的新貢獻在於它放棄了傳統經濟學用以解釋人類行為的簡單模型,通過神經科學的新技術手段,在切實了解人腦精神活動真實方式的基礎上,重建經濟學對個體決策行為的解釋,進一步增強了經濟學預測人類決策行為的能力。
全新的個體決策邏輯分析框架
效用是傳統經濟學的核心,從古典經濟學角度來看,個體決策意味著效用。因此,經濟學家通過各種模型建立效用函數,衡量個體作出的經濟決策。而神經經濟學認為個體在作出某個選擇之前,其大腦內部的選擇神經迴路就已經在表徵行動的期望主觀價值了,許多大腦區域以某種專門化的形式向大腦內部的估價中樞神經迴路提供信號,大腦以明確的基數型的期望主觀價值形式表示經濟學中的「偏好」這一概念。在大腦的選擇迴路中,這些基數型的期望主觀價值表現出了一種可調節的類泊松隨機性,只要出現了下面兩種情況之一,選擇決策就會發生:一是選擇網絡的全局狀態出現了快速的變化,使得它從當前的可選項集合中有效地選中了具有最高相對期望主觀價值的可選項;二是網絡狀態已經被預先設定了一個相對期望主觀價值的閾值,一旦任何一個可選項的價值超過了該閾值,選擇就會發生。
此外,神經科學家還分析了情緒對個體決策的影響,發現大腦內側前額區、前扣帶皮層和海馬區等區域的活性會隨著人們的後悔程度而加強。因此,神經經濟學認為,個人的情緒也會對人們能否作出合理決策產生顯著影響。
仍存在諸多爭議和挑戰
雖然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神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人類行為決策知識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伴隨它的質疑和爭議卻從未消失。
一是跨學科研究難度大。部分學者認為對經濟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融合幾乎沒有可能,因為它們之間的學科差異太大了。即使真的可以實現學科融合,也很難確定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對其母學科究竟有何種意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道格·伯恩海姆就曾對神經經濟學發展是否能夠讓人們更明智地作出決策、過上更好的生活提出質疑。此外,神經經濟學要求學者至少要精通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經濟學這三門學科,對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因而,目前神經經濟學多由神經科學家主導,多數經濟學者難以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有關神經經濟學的論文。
二是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存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目前神經經濟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這種研究手段屢遭質疑。2016年,瑞典科學家安德斯·倫德及其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文章提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中涉及的一些基本算法會產生假「陽性」信號,顯示出來的活動是軟體算法的產物,而不是被研究的大腦真的處於活躍狀態,這無疑對神經成像結果的解釋造成巨大衝擊。另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複雜、造影的價格十分高昂、研究使用的樣本小,並且多是實驗室行為,很難做到使受試者在自然條件下接受實驗,這也會降低分析結論的可靠性。
三是技術上存在阻礙。人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當前,人類測度大腦的能力仍不足以支撐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分析個體的多巴胺分泌、溫度、腦壓、各個皮層部位的激素調節等與大腦有關的數據仍存在諸多困難。比如,人類可以將數以千計的物品聯繫起來,並進行估價。但這些估值信息存儲在大腦的哪個部位?如何在大腦中進行「編碼」?又是通過何種途徑傳導到選擇機制中來的?目前神經經濟學研究並沒有就這些重要問題給出準確答案。
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神經經濟學尚未給經濟行為理論帶來革命性的衝擊,而且人為建立的數學模型未必是合理或真實存在的,其對應的神經機制也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和科學論證。但不可否認的是,神經經濟學者所得出的結論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對人類行為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並且在很多時候給出了更有力和有意義的佐證,大大增強了經濟學對個體行為決策的預測能力,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未來,相信隨著神經科學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神經經濟學會發展成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