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2020年06月01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元釗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持續的偏好,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效用函數作出理性的行為決策。但由於部分傳統經濟學理論推理所用的假設不符合實際,並且有時會出現與現實經濟生活中個體決策行為相違背的情況,因而其受到了一定的質疑。近年來,部分經濟學家開始和神經科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來觀察人類外顯的決策行為,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神經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W.格萊姆齊認為,「將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綜合,建立一個規範的跨學科理論體系,就可以描繪出超乎人們想像的人類決策行為完整圖景」。

  連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

  神經經濟學誕生於21世紀初,它綜合了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跨領域研究人類作出選擇決策時的生理機制,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觀察一般難以觀察到的神經活動。該學科在行為經濟學的基礎上,繼續挑戰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從神經學層面為人的現實行為尋找佐證,使經濟學在預測個體決策時更接近自然科學。因此,部分神經經濟學家認為,神經經濟學可能會使經濟學變為自然科學。

  作為交叉學科,神經經濟學本質上是要探索人的經濟決策背後的大腦神經機制,其基本研究思路是對決策者的認知過程和涉及的認知成分作出假設,並將這些成分數學化,構建成行為學模型,然後從神經活動上驗證這些成分的存在或者說找到與這些認知成分相關的神經機制。它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手段直接觀察神經系統在人類做出經濟行為時的反應,通過測定個體在面對風險決策時,伏隔核在多巴胺調節下的敏感度和改變,測定個體感情變化,從而預測其風險偏好和決策行為。神經經濟學的新貢獻在於它放棄了傳統經濟學用以解釋人類行為的簡單模型,通過神經科學的新技術手段,在切實了解人腦精神活動真實方式的基礎上,重建經濟學對個體決策行為的解釋,進一步增強了經濟學預測人類決策行為的能力。

  全新的個體決策邏輯分析框架

  效用是傳統經濟學的核心,從古典經濟學角度來看,個體決策意味著效用。因此,經濟學家通過各種模型建立效用函數,衡量個體作出的經濟決策。而神經經濟學認為個體在作出某個選擇之前,其大腦內部的選擇神經迴路就已經在表徵行動的期望主觀價值了,許多大腦區域以某種專門化的形式向大腦內部的估價中樞神經迴路提供信號,大腦以明確的基數型的期望主觀價值形式表示經濟學中的「偏好」這一概念。在大腦的選擇迴路中,這些基數型的期望主觀價值表現出了一種可調節的類泊松隨機性,只要出現了下面兩種情況之一,選擇決策就會發生:一是選擇網絡的全局狀態出現了快速的變化,使得它從當前的可選項集合中有效地選中了具有最高相對期望主觀價值的可選項;二是網絡狀態已經被預先設定了一個相對期望主觀價值的閾值,一旦任何一個可選項的價值超過了該閾值,選擇就會發生。

  此外,神經科學家還分析了情緒對個體決策的影響,發現大腦內側前額區、前扣帶皮層和海馬區等區域的活性會隨著人們的後悔程度而加強。因此,神經經濟學認為,個人的情緒也會對人們能否作出合理決策產生顯著影響。

  仍存在諸多爭議和挑戰

  雖然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神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人類行為決策知識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伴隨它的質疑和爭議卻從未消失。

  一是跨學科研究難度大。部分學者認為對經濟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融合幾乎沒有可能,因為它們之間的學科差異太大了。即使真的可以實現學科融合,也很難確定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對其母學科究竟有何種意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道格·伯恩海姆就曾對神經經濟學發展是否能夠讓人們更明智地作出決策、過上更好的生活提出質疑。此外,神經經濟學要求學者至少要精通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經濟學這三門學科,對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因而,目前神經經濟學多由神經科學家主導,多數經濟學者難以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有關神經經濟學的論文。

  二是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存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目前神經經濟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這種研究手段屢遭質疑。2016年,瑞典科學家安德斯·倫德及其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文章提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中涉及的一些基本算法會產生假「陽性」信號,顯示出來的活動是軟體算法的產物,而不是被研究的大腦真的處於活躍狀態,這無疑對神經成像結果的解釋造成巨大衝擊。另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複雜、造影的價格十分高昂、研究使用的樣本小,並且多是實驗室行為,很難做到使受試者在自然條件下接受實驗,這也會降低分析結論的可靠性。

  三是技術上存在阻礙。人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當前,人類測度大腦的能力仍不足以支撐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分析個體的多巴胺分泌、溫度、腦壓、各個皮層部位的激素調節等與大腦有關的數據仍存在諸多困難。比如,人類可以將數以千計的物品聯繫起來,並進行估價。但這些估值信息存儲在大腦的哪個部位?如何在大腦中進行「編碼」?又是通過何種途徑傳導到選擇機制中來的?目前神經經濟學研究並沒有就這些重要問題給出準確答案。

  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神經經濟學尚未給經濟行為理論帶來革命性的衝擊,而且人為建立的數學模型未必是合理或真實存在的,其對應的神經機制也就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和科學論證。但不可否認的是,神經經濟學者所得出的結論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對人類行為的假設提出了挑戰,並且在很多時候給出了更有力和有意義的佐證,大大增強了經濟學對個體行為決策的預測能力,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未來,相信隨著神經科學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神經經濟學會發展成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第六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18)成功舉辦
    這是繼前五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之後,在該領域舉辦的又一次全球學術盛會。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主持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教授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會名譽主席馬慶國教授致歡迎辭多篇論文發表於Science、Natur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等TOP期刊的史丹福大學Brian Knutson教授在會上發起了有關神經學測量能夠預測人類行為的前沿討論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於是,當所研究的決策行為恰好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行為時,認知神經科學就自然而然與行為經濟學聯繫起來,此即前述的第一類別的神經經濟學範疇。   在過去的30多年中,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它通過借鑑心理學、進化生物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等相關學科的重要成果,豐富並充實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與經驗基礎,極大提升了原有理論的解釋與預測力。
  • 張元釗:行為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的補充
    在研究非理性決策方面有優勢目前,行為經濟學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研究員安東尼奧·埃斯平(Antonio M. Espín)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業、經濟和法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彼得·厄爾(Peter Earl)等人認為,行為經濟學是一門綜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用於分析個體行為和個體決策的學科。
  • 投機背後的神經經濟學
    ,甚至還有神經經濟學的提法也出現了。其中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還摘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對經濟學中人的微觀活動的更深層次的研究,這就是運用心理學和神經和大腦解剖學探討行為背後的那隻手。《當大腦遇到金錢》(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年11月)就是一部解釋投資行為和心理背後的神經與大腦活動的書。
  • 11月,全球神經管理、神經經濟學等領域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將聚集杭州~|報名
    2016年11月4日至6日,由浙江大學主辦,浙大管院、浙大管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聯合承辦,浙江省哲學社會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五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
  • 個體心理表徵帶來不同行為反應
    ,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其因具有強大的解釋與預測能力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釋水平理論是近20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認知理論,其核心觀點之一是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
  • 基礎理論——管理心理學(四 知覺與個體行為)
    <5>反應:即個體對知覺對象的解釋,最終會在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中反映出來。3.歸因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心理活動的歸因,即人們心理活動的產生應歸結為什麼原因;<2>行為的歸因,即根據人的行為和外部表現,推測其對其心理活動,是社會知覺歸因的主要內容;<3>對人們未來行為的預測,根據人們過去的行為表現,預測他們以後在有關情況中會產生的行為。
  • 中國社會科學網: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跨學科協作拓寬理論發展空間  行為經濟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賀京同表示,計量方法無法揭示行為動機與行為模式背後所隱含的真實心理過程,實驗經濟學與神經經濟學等領域的方法是解決這一困境的嘗試。  「對於如何分析複雜的經濟現象,行為經濟學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 《個體心理學》|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
    不爭的事實是,無論人們來自何處、如何長大,只要身而為人,行為便會被各種因素所影響。而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和個體的行為,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表達。這樣一種科學是具有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以及行為。
  • 個體雜合性成功預測沙漠龜易位
    個體雜合性成功預測沙漠龜易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8:29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eter A. Scott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周業安介紹,行為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決策理論,並把該理論廣泛運用到政治、法律和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了比較成型的行為決策理論、行為金融學、行為宏觀經濟學、行為勞動市場理論、行為法律和經濟學、行為政治經濟學。
  •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 作者:魏秀麗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開本:16開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系統地覆蓋了微觀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三個層面論述了管理中的人的行為問題,囊括了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系統而完整地闡述了組織行為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包括個體知覺、個性心理與行為、動機與激勵
  • 大數據時代可預測的人類行為:上帝從不擲骰子
    如塔勒布的人類行為是隨機的;那全球複雜網絡權威巴拉巴西則認為,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巴拉巴西的新書《爆發:大數據時代預見未來的新思維》,在其中文版封面上赫然印著:人類行為93%是可以預測的,這既顛覆人的常識,又抓撓人的好奇心。要知道,人的矛盾之處無所不在,我們既要通過已知尋求安全感,又要通過未知維持新鮮感。是未知造就了人的想像力,又是想像力在創造著新的未來。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認知心理學不僅強調研究人的意識和心理機制,而且強調人的行為受其認知過程的影響和制約。不同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反對把人的內在心理意識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之外,主張正是內在的認知可以解釋和預見行為,並構成個體行為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在其具體研究中,普遍採用實驗、觀察和計算機模擬等方法。
  • 可信賴意圖和行為的預測 | 唧唧堂論文解析
    結果顯示,自責傾向的認知元素和行為元素都能夠顯著地預測可信賴行為,這兩項上得分高的被試回贈的可能性分別是平均水平的1.64倍和1.60倍。研究二和研究三都是採用問卷+實驗的方法,分別針對基於仁善的可信賴行為和基於整合的可信賴行為,比較了大五人格模型和自責傾向對可信賴度的預測作用,並初步檢驗了人際責任感在其中的中介效應。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心理學筆記十:控制個體行為?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影響和群體行為
    群體行為:在給定情境中,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和獨自一人時有很大差異,個體組成群體後出現的群體影響、群體心理氣氛、群體極化與群體思維等現象,是個體所不具有的現象。群體行為包括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去個體化與群體決策。
  • 物理學理論可以預測人類的行為
    經典的決策理論試圖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參數下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但易犯錯誤的人並不總是按預期行事。最近的研究表明,邏輯上的這些失誤「可以用量子概率理論很好地解釋」,張說。張是量子認知的支持者之一。在1月20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從量子力學中借用的概念,如何幫助心理學家更好地預測人類的決策。
  • 個體心理學的秘密
    一談到心理學,我們大家都可能會想到魔法,認為學了心理學就會了讀心術,就能夠預測別人要幹什麼,其實心理學並沒有那麼神秘,心理學只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行為與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所以即使是心理學家,也只會說,人的心理現象是可以通過行為來進行分析和研究,並不可能直接進行觀察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