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
解釋水平理論認為,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其因具有強大的解釋與預測能力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釋水平理論是近20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認知理論,其核心觀點之一是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
解釋水平理論的核心概念
解釋水平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即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二者互相影響。
心理距離是個體對距離的知覺,以個體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參照。如某事件非個體的直接經驗,對其解釋只能間接推斷,個體知覺到的心理距離就較遠。心理距離包含四個維度,即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時間距離是指個體對事件發生時間遠近的知覺;空間距離是指個體對空間遠近的知覺;社會距離是指社會客體與個體自我差異的大小;假設性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或與現實的距離。
解釋水平可以簡單理解為個人對環境、事件的感知和理解。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人們對事件的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即事件的某些特徵更為核心,核心特徵更具解釋力。心理表徵的層次性理論上可以簡化為高水平解釋與低水平解釋。前者是去背景化的,更加簡單、抽象、圖示化,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徵;而後者是背景化的,更加複雜、具體、非圖示化,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徵。在實際情境中,解釋水平可以進行不同的操作化定義。比如,在Liberman和Trope的研究中,活動的吸引力表示高解釋水平,而活動的可行性表示低解釋水平;一些研究中,「為什麼」表示高解釋水平,「怎麼做」表示低解釋水平;還有研究者認為,對一件事情,支持性的理由是高解釋水平,反對性的理由是低解釋水平;在歸因的研究中,特質歸因是高解釋水平,情景歸因是低解釋水平。對解釋水平的操縱有兩種,通過操縱心理距離的遠近來影響解釋水平;或操縱與解釋水平相關的事件,例如,讓被試寫出4個參加某一活動的理由,以此來啟動高解釋水平;寫出4個參加某一活動的辦法,以此來啟動低解釋水平。
解釋水平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解釋水平理論,最早源於時間解釋理論。該理論認為,時間距離會影響解釋水平,從而影響個體的選擇和決策,時間距離越遠,解釋水平越高。Liberman和Trope在研究中讓被試完成一個開放型問卷,問卷列出了一些活動,比如「讀一本科幻小說」、「搬到一個新的公寓」等,實驗任務是讓被試想像這些活動發生在明天或者一年後,然後進行描述。結果發現,被試想像活動發生在明天時,描述語言會更加具體,比如「搬到一個新的公寓」會描述為「整理東西並搬箱子」;而想像這一活動發生在一年後時,語言則會更加抽象,比如「開始新的生活」。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探究了活動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在不同時間距離下對個體選擇的影響。結果發現,個體選擇近期活動時會偏好可行性高的活動;而選擇遠期活動時,吸引力的影響更大,無論活動本身難度是否更大。
隨著研究的不斷豐富,Liberman和Trope對以往研究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解釋水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客體的心理表徵的解釋水平,取決於其感知到的與客體的心理距離,對心理距離遠的客體傾向於進行抽象、去背景化的表徵,採用高解釋水平;而對心理距離近的客體傾向於進行具體、背景化的表徵,採用低解釋水平。該理論將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納入統一的心理距離的框架,不同的距離維度有著相同的解釋水平原理。解釋水平理論不僅指出心理距離影響解釋水平,還提出不同的解釋水平會影響人們感知到的心理距離。上述觀點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Henderson等人在研究中發現了空間距離對人們推理和判斷的影響。在一項研究中,紐約大學本科生被試假想自己供職於一家動畫公司,他們需要把一段模擬三位少年在東海岸(空間距離近)或西海岸(空間距離遠)參加夏令營的連續行為的視頻劃分成自然的、有意義的片段,正如解釋水平理論所預測,遠距離組的被試把視頻劃分為更少片段。Bar-Anan、Liberman和Trope採用內隱聯想測驗驗證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之間的關係,發現當表示心理距離的詞彙與表示解釋水平的詞彙以一致的形式配對出現時,相比它們以不一致的方式配對出現,被試的反應時間顯著更短。這說明,被試將遠心理距離與高水平解釋聯繫在一起,把近心理距離與低水平解釋聯繫在一起,心理距離與解釋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
解釋水平理論的廣泛應用
解釋水平理論因具有強大的解釋與預測能力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會認知領域,常用於解釋社會交互過程中人們的認知活動。比如對他人印象的產生,由於陌生人的社會距離較遠,個體採用的解釋水平較高,因此對他人更容易做出人格特質的歸因而不是情景歸因;此外,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個體,社會分類的維度較寬,這也會導致將更多的人納入一個群體中,以共有的人格特質來看待群體成員,以解釋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維持。在人際關係研究中,還可解釋禮貌用語差異,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被試感知到的社會距離更大,因此對他人更有禮貌,交往時的語言更加客套,個體對他人的禮貌程度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距離的體現。
研究發現,心理距離的延伸可降低情緒反應的強度,而解釋水平的提高則可促進對積極信息的關注。研究還證實,心理距離影響人們在道德判斷中的情緒反應,相比道德違規事件發生在近時間距離(今天),當其發生在遠時間距離(30年以後)時,被試報告了更高水平的憤怒情緒。有研究者探究了解釋水平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發現心理距離越遠,解釋水平越高,個體對道德判斷的標準就越嚴格。
決策方面的研究發現,心理距離較近時,個體更在意活動的可行性,心理距離較遠時,個體更喜歡有價值的活動。協商領域的研究發現,低解釋水平的個體更關注協商過程中的細節,而高解釋水平的個體更關注協商帶給雙方的利益。因此,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被試更關注整體的利益,他們更擅長協商與全局利益相關的內容;低解釋水平的被試對於細節問題的協商效果會更好。解釋水平理論還可以應用在消費領域,不同的促銷方式對不同的消費者作用是不同的,高解釋水平的個體更傾向於選擇價格促銷,而對於低解釋水平的個體,贈品促銷的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說「關心則亂」,從解釋水平理論的角度看,這是因為「當局者」、「關心的人」對個體來說社會距離較近,解釋水平是背景化的、具體的、細節的,因此不容易看清事件的本質問題;而「旁觀者」則能以高解釋水平去看待這件事,有全局觀,因此更加清楚。歌詞唱到,「明天會更好」,人們對未來抱有更積極的態度,但這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隨著時間距離的增加,人們的解釋水平提高,更加關注積極的信息,因而會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
☟
聯繫電話: 400-090-9995
地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
投稿 / 合作 : 14928457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