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表徵帶來不同行為反應

2021-02-19 三倉心理學界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網

解釋水平理論認為,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其因具有強大的解釋與預測能力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解釋水平理論是近20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認知理論,其核心觀點之一是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其對事件的心理表徵,而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不同的距離會使個體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表徵,進而帶來不同的行為反應。

  

解釋水平理論的核心概念

  

解釋水平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即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二者互相影響。

  

心理距離是個體對距離的知覺,以個體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參照。如某事件非個體的直接經驗,對其解釋只能間接推斷,個體知覺到的心理距離就較遠。心理距離包含四個維度,即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時間距離是指個體對事件發生時間遠近的知覺;空間距離是指個體對空間遠近的知覺;社會距離是指社會客體與個體自我差異的大小;假設性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或與現實的距離。

  

解釋水平可以簡單理解為個人對環境、事件的感知和理解。人們對社會事件的反應取決於人們對事件的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具有層次性,即事件的某些特徵更為核心,核心特徵更具解釋力。心理表徵的層次性理論上可以簡化為高水平解釋與低水平解釋。前者是去背景化的,更加簡單、抽象、圖示化,反映了事物的核心特徵;而後者是背景化的,更加複雜、具體、非圖示化,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特徵。在實際情境中,解釋水平可以進行不同的操作化定義。比如,在Liberman和Trope的研究中,活動的吸引力表示高解釋水平,而活動的可行性表示低解釋水平;一些研究中,「為什麼」表示高解釋水平,「怎麼做」表示低解釋水平;還有研究者認為,對一件事情,支持性的理由是高解釋水平,反對性的理由是低解釋水平;在歸因的研究中,特質歸因是高解釋水平,情景歸因是低解釋水平。對解釋水平的操縱有兩種,通過操縱心理距離的遠近來影響解釋水平;或操縱與解釋水平相關的事件,例如,讓被試寫出4個參加某一活動的理由,以此來啟動高解釋水平;寫出4個參加某一活動的辦法,以此來啟動低解釋水平。

  

解釋水平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解釋水平理論,最早源於時間解釋理論。該理論認為,時間距離會影響解釋水平,從而影響個體的選擇和決策,時間距離越遠,解釋水平越高。Liberman和Trope在研究中讓被試完成一個開放型問卷,問卷列出了一些活動,比如「讀一本科幻小說」、「搬到一個新的公寓」等,實驗任務是讓被試想像這些活動發生在明天或者一年後,然後進行描述。結果發現,被試想像活動發生在明天時,描述語言會更加具體,比如「搬到一個新的公寓」會描述為「整理東西並搬箱子」;而想像這一活動發生在一年後時,語言則會更加抽象,比如「開始新的生活」。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探究了活動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在不同時間距離下對個體選擇的影響。結果發現,個體選擇近期活動時會偏好可行性高的活動;而選擇遠期活動時,吸引力的影響更大,無論活動本身難度是否更大。

  

隨著研究的不斷豐富,Liberman和Trope對以往研究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解釋水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客體的心理表徵的解釋水平,取決於其感知到的與客體的心理距離,對心理距離遠的客體傾向於進行抽象、去背景化的表徵,採用高解釋水平;而對心理距離近的客體傾向於進行具體、背景化的表徵,採用低解釋水平。該理論將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納入統一的心理距離的框架,不同的距離維度有著相同的解釋水平原理。解釋水平理論不僅指出心理距離影響解釋水平,還提出不同的解釋水平會影響人們感知到的心理距離。上述觀點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支持。

  

Henderson等人在研究中發現了空間距離對人們推理和判斷的影響。在一項研究中,紐約大學本科生被試假想自己供職於一家動畫公司,他們需要把一段模擬三位少年在東海岸(空間距離近)或西海岸(空間距離遠)參加夏令營的連續行為的視頻劃分成自然的、有意義的片段,正如解釋水平理論所預測,遠距離組的被試把視頻劃分為更少片段。Bar-Anan、Liberman和Trope採用內隱聯想測驗驗證心理距離和解釋水平之間的關係,發現當表示心理距離的詞彙與表示解釋水平的詞彙以一致的形式配對出現時,相比它們以不一致的方式配對出現,被試的反應時間顯著更短。這說明,被試將遠心理距離與高水平解釋聯繫在一起,把近心理距離與低水平解釋聯繫在一起,心理距離與解釋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

  

解釋水平理論的廣泛應用

  

解釋水平理論因具有強大的解釋與預測能力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會認知領域,常用於解釋社會交互過程中人們的認知活動。比如對他人印象的產生,由於陌生人的社會距離較遠,個體採用的解釋水平較高,因此對他人更容易做出人格特質的歸因而不是情景歸因;此外,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個體,社會分類的維度較寬,這也會導致將更多的人納入一個群體中,以共有的人格特質來看待群體成員,以解釋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維持。在人際關係研究中,還可解釋禮貌用語差異,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被試感知到的社會距離更大,因此對他人更有禮貌,交往時的語言更加客套,個體對他人的禮貌程度可以作為一種社會距離的體現。

  

研究發現,心理距離的延伸可降低情緒反應的強度,而解釋水平的提高則可促進對積極信息的關注。研究還證實,心理距離影響人們在道德判斷中的情緒反應,相比道德違規事件發生在近時間距離(今天),當其發生在遠時間距離(30年以後)時,被試報告了更高水平的憤怒情緒。有研究者探究了解釋水平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發現心理距離越遠,解釋水平越高,個體對道德判斷的標準就越嚴格。

  

決策方面的研究發現,心理距離較近時,個體更在意活動的可行性,心理距離較遠時,個體更喜歡有價值的活動。協商領域的研究發現,低解釋水平的個體更關注協商過程中的細節,而高解釋水平的個體更關注協商帶給雙方的利益。因此,高解釋水平操縱下的被試更關注整體的利益,他們更擅長協商與全局利益相關的內容;低解釋水平的被試對於細節問題的協商效果會更好。解釋水平理論還可以應用在消費領域,不同的促銷方式對不同的消費者作用是不同的,高解釋水平的個體更傾向於選擇價格促銷,而對於低解釋水平的個體,贈品促銷的方式會有更好的效果。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說「關心則亂」,從解釋水平理論的角度看,這是因為「當局者」、「關心的人」對個體來說社會距離較近,解釋水平是背景化的、具體的、細節的,因此不容易看清事件的本質問題;而「旁觀者」則能以高解釋水平去看待這件事,有全局觀,因此更加清楚。歌詞唱到,「明天會更好」,人們對未來抱有更積極的態度,但這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隨著時間距離的增加,人們的解釋水平提高,更加關注積極的信息,因而會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聯繫電話:   400-090-9995

  地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校區

  投稿 / 合作 :  1492845772@qq.com

相關焦點

  • 心理表徵|從模糊到清晰,從陌生到熟悉
    之所以「班門弄斧」和大家分享這個概念,是因為它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意識行為,從而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著很多影響。首先什麼是心理表徵?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簡單解釋就是「我們認知的所有事物在大腦中呈現出來的樣子」。
  • 心理表徵
    學過計算機的人,可以這麼理解,關於某個事物的知識是值(value),而心理表徵則是它的索引(index)。        家裡孩子慢慢長大了,ta也會咿咿呀呀的說話,為什麼家長能聽懂自己孩子說的話,但是聽不懂其他孩子的話?
  • 用構建心理表徵的方法,學習心理表徵
    ----《刻意練習》得益於易仁永澄老師的講座,我知道了這個可以秒殺一切學習方法的構建心理表徵為導向的學習方法。今天讀到刻意練習的第三章「心理表徵」,我們一起用心理表徵的方法,再學一下這個概念 心理表徵是什麼?
  • 刻意練習(三)心理表徵
    對於刻意練習帶來的改變,我們需要了解的也不止是生理層面的罷,充分地了解心理層面層面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甚至在某種層面來說這方面的理解對於了解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更加重要罷。 (二) 為了更好說明心理層面的改變,《刻意練習》的作者埃裡克森創造了一個新詞:心裡表徵。
  • 心理表徵:那個讓你"萬事開頭難"的罪魁禍首
    《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了一個"心理表徵"的概念,能夠很好地解釋個中緣由。一、什麼是心理表徵?《刻意練習》中是這樣定義"心理表徵"的: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是不是覺得太抽象了?其實,簡而言之,心理表徵就是你對一個事物的理解和反應。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最初,尋找基本情緒表徵的元分析研究大多沒有得出十分有力的結果。這些研究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為單變量分析,且混合了情緒的不同方面。而神經科學則為基本情緒表徵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近期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情緒不是由單一的腦區負責的,對情緒神經基礎的研究也轉向不同情緒神經活動的差異和相互有重合的部分。恐懼與杏仁核。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由於行為經濟學本身尚處於快速發展之中,因而並未形成對「異質行為人」的規範定義,但對照「同質理性人」的兩層含義,「異質行為人」的概念內涵也可粗略概括為兩點:第一,個體是有限理性的,可能無法對外部事件與他人行為形成完全正確的信念,或無法做出與信念相一致的正確選擇,而這將導致不同個體形成異質的外部信念和行動;第二,個體不是完全自利的,可能還具有利他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人的行為與行為結果進行評估,但不同個體會對他人行為產生異質的價值判斷
  • 姓名表徵自我——心理學的視角
    自雞尾酒效應之後,人們用不同的研究範式對自我姓名加工進行了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很多研究發現,自我姓名加工優勢與其他社會信息有關。具有高社會或應用價值的信息對於特定的個體來說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心理學家漢佛萊斯(Glyn W. Humphreys)和隋(Jie Sui)在2016年發現,自我姓名是注意的一個重要線索,更容易被認為是一個目標,也更容易讓幹擾成為幹擾。
  • 認知心理學視野下的個體行為
    認知心理學不僅強調研究人的意識和心理機制,而且強調人的行為受其認知過程的影響和制約。不同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反對把人的內在心理意識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之外,主張正是內在的認知可以解釋和預見行為,並構成個體行為的重要基礎。認知心理學在其具體研究中,普遍採用實驗、觀察和計算機模擬等方法。
  • 心理表徵:你和牛人的區別!
    什麼是心理表徵,當你嘗試去想起某個事物或者是觀點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你大腦當中會產生關於這個事物的形象,或者具體,或者抽象。而這種與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心理表徵。當然不是,通過刻意練習,你就可以形成更加複雜,更緊密的表徵形式,就好比西洋棋大師之所以能夠從容地去下盲棋,就是在於他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來分析棋子的位置,並判斷出未來的路徑,職業足球隊員們之所以能夠在球場上叱吒風雲,也是因為他們摸上了規律,能夠迅速地對他人或許是對自己的情況做出精準的反應。
  • 心理表徵: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他們擁有更好的心理表徵
    今天這篇文章,講透學習的底層原理之一「心理表徵」。《刻意練習》的作者說「刻意練習的主要目的,是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專業棋手與業餘棋手最大的不同,就是專業棋手擁有著更好、更多的心理表徵,並且一直在不斷練習這些心理表徵。
  • 神經經濟學助力預測個體行為
    自經濟學誕生以來,個體如何進行選擇、決策,人類決策行為能否預測嗎,這類問題一直居於其研究核心。該學科在行為經濟學的基礎上,繼續挑戰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從神經學層面為人的現實行為尋找佐證,使經濟學在預測個體決策時更接近自然科學。因此,部分神經經濟學家認為,神經經濟學可能會使經濟學變為自然科學。
  • 精讀《好好學習》11:用心理表徵的方式閱讀第三章
    你可以問道於先行者,你可以通過解答別人的疑問去篤定自己讀書時的觀念,同樣,你可以從別人關注的領域中汲取能量,至少,可以增長見識。而共讀的最妙之處,並非在於切磋交流,而是在於領讀者易仁永澄老師提出的心理表徵學習方法。我對心理表徵的認知什麼是心理表徵?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有涉及卻語焉不詳。永澄老師解釋為:當你在談論XX的時候,你心理浮現的那一幅畫面。
  • ——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塞勒認為:個體的消費決策行為之所以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可以用丹尼爾·卡尼曼(Danniel Kahneman)和特韋爾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予以解釋。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則是推測個體潛意識裡存在的「心理帳戶系統」(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個體在消費決策時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為總成本,以便衡量決策的後果。
  • 【結構化教學】多元表徵:內涵要素、心理機制、教育價值和實踐策略
    何杰, 席愛勇(1淮陰師範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2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摘 要: 多元表徵是客觀認知對象在個體心理活動中的多種表現和記載的方式,是學生進行知識意義建構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思維載體和技術支撐,釐清其內涵要素
  • 「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的現象與行為)
    有的行為很簡單,只包含個別或者少數幾種反應成分。有的行為則很複雜,包含了較多較複雜的反應成分,這些行為由一系列反應動作所組成,成為各種特定的反應系統。行為總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產生的,引起行為的內外因素就叫刺激。
  • 從「心理表徵」看《阿基拉和拼字比賽》,探究個人成長的奧秘
    它和「有目的的練習'、」「刻意練習」有什麼不同?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將詳細介紹?在第二部分,我會通過「心理表徵」來說明為什麼刻意練習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新方法。在文章的最後,我將結合影片及生活中的案例,提供如何將刻意練習運用到學習中的三個方法。
  • 新聞表徵:概念理論梳理與辨正
    在新聞傳播學上,與表徵相關的研究較早的學者是美國符號學的創始人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皮爾士很早就指出,是一個事物的特徵(character),通過這個特徵產生某種心理效果,從而可以代替另一個事物。具有這個特徵的事物就是再現體(representamen),心理效果或者思想就是解釋項(interpretant),所代表的事物就是對象(object)。
  • 懂得腫瘤患者的3種不同心理反應,醫護人員可更好針對性呵護
    版權聲明:本文摘選自於保法教授書籍《腫瘤患者心理變化及探索》,版權所有,請勿轉載,謝謝。腫瘤的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個體心理特徵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腫瘤病人的心理反應。更好了解腫瘤患者的3種不同心理反應,醫護人員可更好針對性呵護。
  • 刻意練習中的心理表徵,是什麼?
    4,心理表徵據說,心理表徵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信息或知識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和記載的特殊方式。安德斯·艾利克森認為,「將高手和普通人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並創建了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徵。」如果我們對某件事物創建了心理表徵,那麼,我們首先會對它建立整體性的認知或印象,它就以符號化的形式儲存在大腦裡。然後,心理表徵也包括我們對某個事物的種種規律和秩序的內在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