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教學】多元表徵:內涵要素、心理機制、教育價值和實踐策略

2021-02-07 品牌特色建設



多元表徵:內涵要素、心理機制、教育價值和實踐策略

何杰, 席愛勇

(1淮陰師範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2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摘 要: 多元表徵是客觀認知對象在個體心理活動中的多種表現和記載的方式,是學生進行知識意義建構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思維載體和技術支撐,釐清其內涵要素、認知心理機制、教育價值和實踐策略,無論是對於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教育實踐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多元表徵 內涵要素 心理機制 教育價值 實踐策略

社會建構主義的情境認知理論認為, 學習是個體與環境的持續互動中創生知識意義和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而多元表徵正是學生進行知識意義建構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思維載體和技術工具。 [1]因此,有必要對多元表徵的內涵要素、認知心理機制、教育價值和實踐策略作系統思考。

一、多元表徵的內涵要素解讀

所謂多元表徵, 就是指客觀認知對象在個體心理活動中的多種表現和記載的方式。分外在表徵和內在表徵兩種類型,外在表徵是指以言語、文字、符號、圖片、具體物、活動或實際情境等形式存在的表徵。一般而言,外在表徵不是言語、文字、符號、模型就是情境、動作、實物、圖形,其中言語、文字、符號、模型的表徵較為抽象,它所表徵的信息可以從任何知覺形式中取得,我們把這類表徵稱為「描述性表徵」[2];而情境、動作、實物、圖形較為具體,雖然也能從任何知覺形式中取得,但與視覺的關聯性較強,我們把這類表徵稱為「描繪性表徵」[2]。內在表徵是指存在於個體頭腦裡而無法直接觀察的心理表徵, 是外在表徵在個體頭腦中的映射和編碼,描述性表徵被內化為言語碼和言語組織,構成言語表徵系統,描繪性表徵被內化為心象碼和心象組織,構成心象表徵系統。如下圖1所示:

圖1 多元表徵系統類型分析

二、多元表徵的認知心理機制

從學科知識結構走向學生認知結構,不是自然發生的,需要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多元表徵。研究表明,學生核心素養尤其是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心理表徵的複雜性、抽象性和結構性。學科知識結構形態的多元表徵, 或者說教材形態的多元表徵一般表現為情境表徵、圖像表徵、文字表徵、符號表徵和模型表徵。而進入課堂現場學生學習形態的多元表徵則豐富得多, 比學科形態的多元表徵多了實物表徵、動作表徵、言語表徵等,這樣就增加了多元表徵的現場感、動態感和情意感,形成了心象表徵系統、 言語表徵系統和由這兩個系統整合起來的圖式表徵系統。其心理運行機制如下圖2所示:

圖2 多元表徵認知心理機制

從圖2可以看出,教師將學習對象以言語信息(如口語、文字、符號、模型等)和非言語信息(如情境、活動、實物、圖片等)形式呈現給學生進行外在表徵加工。言語信息通過符號語義分析原理進行加工,形成言語表徵,以言語碼形式進入言語表徵系統;非言語信息通過結構對應原理進行加工,形成圖像表徵,以心象碼形式進入心象表徵系統。新編碼在系統內與原有的舊編碼進行聯想性加工, 實現系統內信息相互轉換,建構意義聯繫,形成言語碼組織(如命題、圖式、CPFS結構等)和心象碼組織(如視空間表徵、心智模式等),同時在系統間進行參照性加工,實現系統間信息相互轉譯,建構意義聯繫,整合成圖式表徵系統,形成認知結構,必要時外化應用於新的學習對象。可見,以多元表徵為載體的學習內化過程本質上就是對學習對象進行多元理解、 多元編碼、轉換轉譯、建立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以多元表徵為載體的學習外化過程本質上就是認知結構外顯化、可視化,應用於新的學習對象的過程。「外在表徵——內在表徵——圖式結構——學習對象」構成了學生以多元表徵為載體的學習認知循環系統[3]。

三、多元表徵的教育價值意蘊

多元表徵可以實現學習對象的多通道感知操作、 多維度思維加工、多方式表達呈現、多情境遷移應用和多視角創新實踐,讓學生經歷「具象—表象—抽象—圖式」的認知發展過程, 實現同一學生對同一學習對象從不同視角進行理解、思考和表達,立體建構學習對象的內涵意義,不斷提升數學思維品質,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多元化發展;還可以實現不同學生對同一學習對象從自身視角進行理解、思考和表達,自我建構學習對象的內涵意義,共享思維成果,讓不同的學生都可以獲得個性化發展。

多元表徵,讓學生學會學習、思考和表達,實現學習過程看得見,方法學得會,思想悟得出,知識有意義,思維有深度,生命有價值。

(一)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形態轉換轉譯,有利於學生多通道感知操作。

多元表徵對於教師教來說, 最大的價值在於實現知識結構形態的靈活轉換。知識結構有三種形態,學術形態、學科形態和學習形態。學術形態的知識結構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繫的基本概念、 命題和推理形式組合成一個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能夠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功能、結構及其內外聯繫規律的知識系統或結構形式,其外在表現為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學術專著等;學科形態的知識結構是基於編寫意圖、 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對科學形態的知識進行分解、篩選、重構形成的有教育意義的便於理解、掌握和推廣應用的知識圖式,其外在表現為教科書、教育讀本等;學習形態的知識結構是由內隱學科核心知識的學習情境、活動、評價等組成的知識圖景,其外在表現為學材、活動、學程等。教材編寫的過程就是將學術形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科形態的知識結構過程, 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將學科形態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習形態的知識結構過程, 將教材中冰冷的圖片、文字、符號、模型表徵轉換成學生樂於參與、富有動感、容易理解建構的熟悉情境、實物圖像、動作表演、言語分享等表徵形式,融入學生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經驗中,變得熟悉、親切、可感、有溫度,有利於調動學生眼、耳、手、腦等多通道感知操作。

(二)實現知識本質的多維度思維加工,有利於學生左右腦協調發展。

多元表徵,就是對一個學習對象進行多維度思維加工,使其形態變換,本質不變,引導學生在變換的形態中抓不變的本質規律,培養學生學會抽象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品質;本質不變,形態變換,在不變的本質外靈活變換知識的表徵形態,讓思維發散出去,培養學生靈活變通的思維品質。

多元表徵,不僅表現為言語表徵系統內言語、文字、符號、模型的相互轉換,形成言語碼和言語組織,促進學生左腦的生長發育,也不僅表現為心象表徵系統內情境、動作、實物、圖形的相互轉換,形成心象碼和心象組織,促進學生右腦的生長發育, 還表現為言語表徵系統和心象表徵系統間的相互轉換轉譯,形成圖式表徵系統,促進左右腦協調發展,提升人類所獨有的靈活遷移應用和實踐創新創造能力。

(三)實現知識意義的多視角立體建構,有利於學生多情境遷移應用。

同一個學習對象,可以從不同視角來審視,就像作家從不同視角描述一個事件、 攝影師從不同視角拍攝一個景點一樣,讓學生立體建構知識意義,生長出更多「突觸」,有利於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或不同條件下靈活遷移應用。

同一個學習對象,一般有八種不同的表徵方式,即情境表徵、動作表徵、實物表徵、圖形表徵、言語表徵、文字表徵、符號表徵和模型表徵。根據關聯方式不同,可以分為五類,如圖3所示:

圖3 多元表徵系統關聯分析

不同的表徵方式,體現不同的關聯方式,彰顯學習對象的不同意義。例如,情境場景表徵主要彰顯學習對象的生活意義,動作感知表徵主要彰顯學習對象的具身意義,實物圖像表徵主要彰顯學習對象的具象意義, 言語文字表徵主要彰顯學習對象的本質意義, 符號模型表徵主要彰顯學習對象的結構意義, 多元表徵則可以實現學習對象意義的多視角立體建構,有利於學生多情境遷移應用。

(四)實現知識表達的多方式樣態呈現,有利於學生多視角創新實踐。

同一個學習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表徵方式,這樣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例如分數,縱向看,可以用面積圖表徵,可以用集合圖表徵,還可以用數軸圖表徵;橫向看,可以用常規圖表徵,也可以用變式圖表徵[4](65-67)。

圖4 分數的圖形多元表徵

上面8副圖都表示部分佔整體的 分數還可以理解為任意兩種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又可以用下圖5表徵:

圖5 分數的圖形多元表徵

分數除了用圖形表徵外,還可以用情境表徵、動作表徵、實物表徵、言語文字表徵、符號模型表徵等,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其表徵的多方式多樣態,這樣才能打開學生視野,放飛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多視角創新實踐。

四、多元表徵的實踐方法策略(一)表徵轉換,建構關聯。

多元表徵在學習過程中貫穿信息輸入、 加工和輸出的全過程,學習信息的內化、轉換、轉譯、整合和外化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多元表徵的轉換過程, 即讓學生在知識的情境表徵、動作表徵、實物表徵、圖像表徵、口語表徵、文字表徵、符號表徵和模型表徵之間自由切換,與知識內部、知識和生活、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之間建立對應和有效聯繫,讓知識生長出更多「突觸」,便於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體,逐步建構認知結構,發展核心素養。

各種表徵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它們之間究竟如何進行轉換?如圖6所示:

圖6 多元表徵轉換模型

從圖6可以看出,情境表徵是知識的生活化呈現,如果用動作表演出來就是動作表徵, 如果用口語敘述出來就轉化為言語表徵,如果用文字符號模型記錄下來就轉化為文字符號模型表徵,如果用實物、圖解或表象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是實物圖像表徵。同樣,其他四種表徵形式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但是在轉換過程中,知識的核心元素和內在關聯是始終不變的, 而且伴隨轉換的過程逐步建構和越發凸顯出來[3]。

在知識建構或問題解決過程中, 往往是多個表徵轉換連續發生的。如知識建構表徵轉換一般有:從動作表徵走向言語表徵,從言語表徵走向文字表徵,從文字表徵走向符號模型表徵,從符號模型表徵走向情境應用表徵。問題解決表徵轉換一般有:從文字表徵走向言語表徵,從言語表徵走向實物圖像表徵,從實物圖象表徵走向模型表徵。表徵轉換,從表面看是知識形態的改變,其本質是意義的重新建構和遷移應用,背後的教育價值是思維方式方法和思想品質的發展。

(二)多元思維,提升品質。

多元表徵的背後是多元思維, 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等品質。具體地說,多元表徵的多樣性可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多元表徵的層次性可以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多元表徵的關聯性可以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多元表徵的個性化可以培養思維的創新性。通過多元表徵,最終實現使學生學會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靈活、更合理地進行思考,逐步提升思維品質。

1.從一到多,轉換轉譯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緊緊抓住知識的本質內涵和表徵間的內在關聯, 從一種表徵靈活轉換或轉譯到另一種表徵,這是知識理解和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萊什(Lesh)指出,學生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是真正理解了一個概念:

第一,他必須能將所學概念放入不同的表徵系統之中;

第二,在給定的表徵系統內,他能夠很好地處理這個概念;

第三, 他必須很精確地將此概念從一個表徵系統轉換到另一個表徵系統中,即在不同表徵系統之間任意切換。

可見,知識理解是以概念(或命題)的意義建構、多元表徵和靈活轉換為標誌的,理解的程度是由概念構成的網絡聯繫的數目和強度來確定的。從知識的學術形態走向學科形態,是一個圍繞知識本質和元素關聯不斷情境化(問題情境化、意義情境化、應用情境化)的過程,表徵形式不斷豐富;從學科形態走向學習形態是一個圍繞知識本質和元素關聯不斷動態化(情境創設動態化、知識發展動態化、意義建構動態化、抽象模型動態化)的過程,表徵形式更加豐富。知識從學術形態走向學習形態,體現多元表徵形式從一到多、不斷豐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不斷生活化、直觀化、趣味化、兒童化的過程,對於教師來說,這個過程是教師教的設計過程,體現教師的專業理解和專業創造。對於學生來說,這個過程是學生發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不斷生長的過程。

從一到多,在知識意義結構時表現為一詞多義、一圖多義,在解決問題時表現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2.從多歸一,建構圖式

多元表徵不僅要學會從一到多, 還要學會從多歸一。從多歸一的過程是發現同一學習對象各種表徵的內在本質聯繫和元素關聯的過程,是知識從學習形態走向學術形態,不斷程序化、概念化、符號化和形式化的過程,有利於逐步建構知識的整體圖式意義結構和方法策略結構,降低學生進一步進行新知學習的認知負荷,並給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知以方法的遷移和啟迪。從思維發展角度看,這個過程是學生收斂性思維、概括性思維、抽象性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直觀程序思維和抽象形式思維的品質。多元表徵從一到多的過程是知識表徵不斷自由轉換, 不斷走向豐富, 不斷變換認知視角走近學生,讓知識生長更多「突觸」的過程;從多歸一的過程則是知識表徵不斷走向組塊,走進學生,減少學生認知負荷,讓知識結構化的過程。多元表徵就是在這樣的轉換、豐富、組塊的過程中使學生對知識的本質內涵和豐富外延不斷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不斷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水平,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和不斷發展。

可見, 多元表徵過程就是將客觀學習對象與學生心理認知系統建立多元化對應關係的過程。在內容上,多元表徵的豐富性和相互關聯性構成了學習對象的網絡結構;在方法上, 多元表徵間的轉換轉譯構成了學習中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互補;在過程上,多元表徵的「內化-聯繫-外化」構成了學習的生態循環系統。多元表徵的網絡結構、互換互譯、內外循環讓學習深度發生,有力地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理解、意義建構、實踐應用、問題解決和思維發展,從而實現學生素養的整體提升和拔節生長[5](83-84)。

參考文獻:

[1]鮑建生,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唐建嵐.數學多元表徵學習及教學[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3]席愛勇,李賓編著.數學多元表徵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席愛勇.數學多元表徵:讓概念形成過程「看得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7(9).[5]席愛勇.多元表徵學習:讓數學學習深度發生[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7(7-8).

本研究為2017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資料來源:


《文教資料》2019年第36期 P233-235,213頁





相關焦點

  • 結構化教學的實踐價值與可能
    結構化教學的實踐價值與可能南靖縣教師進修學校 / 鄭美玲 結構化教學是根據知識形成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 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文化內涵與層次結構
    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價值觀,對同一事物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因此,質量自始就是多元的,體現出多元文化價值的屬性。 從《辭海》《漢語大詞典》《新華漢語詞典(彩色版)》到《漢語詞典》都從生產者角度以「優劣程度、有效程度、達到程度」來界定質量,這些定義凸顯了質量的自然屬性,卻忽視了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缺少「適用性」和「滿足程度」的社會屬性的觀照。
  • 教學推理:教師走向教學實踐智慧的思維藝術
    在專業情境中確認教學問題、表徵學科知識、生成教學策略等教學推理實質是教師智慧化行動。基於問題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建構教學內容知識、課程知識、學習者知識等,還要辨認教學事實關注點和知識需求,分析教學實踐發生了什麼、原因及怎樣解決問題。教學推理作為教師邏輯性、條理性地安排教學活動的思維機制,能夠發展教師理解情境意義、行為抉擇、道德辨認等思考力,為教學實踐智慧提供怎麼想、怎麼做及為何做等思維藝術或方法論。
  • 結構化教學模型建構與分析
    結構化是教育教學中躲不開的話題,但又是一個未被發現或被輕視的話題。結構化教學是銀川三沙源上遊學校 (以下簡稱 「上遊學校」)基於對教學本質的認識和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服務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改革探索而提出的。本文旨在進一步詮釋結構化教學的核心概念,並對建構出的結構化教學模型予以分析,以此促進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切實推動課堂教學實踐變革。
  •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0年第07期
    師者,當如陽光王桂林再現,再造,創造 培養高中生審美表達力——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的美育立王明偉以人為本 立足多元 注重實踐 發展能力——音樂學科課程體系的建盧慶澤以美育人 以美鑄魂——美術教學體系的構建策略何雲剛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社會認同是指個體感知到的自身在其所屬團體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作為團體成員所擁有的情感和價值體驗。社會認同其實主要討論社會心理歸屬問題,而對大部分人而言,民族是自我定義的關鍵和核心要素,並成為重要的社會認同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表現為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認同的共享性對於群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是十分重要的,共享的社會認同為相互信任和相互影響提供了強大的基礎。
  • 梅德明丨新時代的英語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
    新時代的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必須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回答「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核心問題,必須明確本學科的育人立場、育人目標和育人方法。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涵蓋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教育核心要素。這一素養體系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言能力不僅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還包括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語理認知、交際策略和溝通能力。
  • 關於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要素的探究與實踐
    一、富有時代內涵的督導軟要素  學校發展性督導軟要素主要包括督導理念、策略、內容、方式、評價和管理等。教育督導要與時俱進,必須賦予其時代要求的新內涵。  ――督導理念是督導行為的理性統領,是督導工作機制創新和模式突破的支撐。
  • 【一家之言】教學創新的3大要素9大策略和27種可能
    教學創新如果不尊重學生發展的規律、不尊重認知發生的過程、不考量未來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不提升學習體驗,最終也是難有作為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今天我嘗試從教學的要素談起談起教學創新可能的策略談起教學創新可能的方向為大家的教學創新提供借鑑
  • 結構化教學,讓數學學習自然發生
    華老師從教學實錄片段出發,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誤」的過程,有些錯總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損失越小。最好的學習是求不知,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華老師強調要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孩子們不再把犯錯誤當作一件見不得人的事,而是必須充分認識到,錯誤是很有價值的,所以孩子才會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 李爽 林君芬:教學範式的結構化變革
    ;結構化變革;範式理論;生態後現代主義 內容摘要:「網際網路+教育」將加速資訊時代教學範式的變革,而基於生態後現代主義的網際網路思維將轉變傳統教學的哲學範式,引領教學觀念、理論、實踐的系統變革。
  • 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落差與價值回歸
    生成性教學秉持生成性思維,以對預設性思維主導下灌輸式教學的批判姿態和變革立場存在著,涉及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等領域,在古今中外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然而,長期以來追求標準答案,信奉分數至上的學校教育傳統根深蒂固,教師的教學行為與生成性教學的理論要求相去甚遠,對生成性教學理解的形式化和教學行為的失範性使實踐落差凸顯。
  • 教資結構化問題分析:以教育實踐模塊為例
    本文將從統考後教師資格證面試中結構化問題的基本情況及其應對策略兩個方面給學生揭示教師資格中結構化面試的全貌,希望通過本文的呈現,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指導。教資結構化問題分析通過對歷年真題的分析,可以將教師資格證面試中的結構化問題歸為六大模塊,分別是:(1)職業認知(2)教育實踐(3)應急應變(4)邏輯思維 (5)人際處理(6)組織協調,但各模塊在歷年真題中所佔的比重又有所不同,就2015年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可得,職業認知模塊佔3%、教育實踐模塊佔 39%、應急應變模塊佔19%、邏輯思維模塊佔35%、人際處理模塊佔1%、組織協調模塊佔
  •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更新了哪些教學內容?
    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課程內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實豐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關內容。關鍵詞1:課程內容結構化。課程內容模塊化,既獨立,又相關。
  • 新時代教師的價值認知與師範教育實踐的價值自覺
    同時,質量保障體系還是個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有了它,師範教育質量保障協同意識和自覺意識會大為增強。五是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教師教育學科是一個新興的特殊學科,負載著教師培養基礎理論研究、教師培養課程與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教師培養制度和教師管理政策研究等功能,是師範教育的理論支撐和學科依託。
  • 封面人物 | 呂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內涵、價值與特徵
    呂映是一位長期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高校教授。她主編或參與編寫了《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等十多本著作。她在杭州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主講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她還親臨小學課堂給小學生上語文課。
  • 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
    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的語文教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師主導課堂、以分析課文代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課堂交互主體單一、互動程度不夠、深度不深等現象。要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聚焦課程課堂,實施快樂教育」的課改目標,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建設,就必須要在課堂交互主體、互動方式和策略上做文章。
  • 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的構建與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機制;實踐平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重要論述為新時期思政工作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高校深化創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
  •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徵與價值 |關注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勞動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新時代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
  • 如何評價「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
    「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包括學生在內的觀察者與執教者,依據標準與教學觀察,對教與學的過程及成效進行交互共建的結構化價值判斷系統。其中,「多元」指評價主體、目標、內容、方式是多樣的;「交互」指評價者與評價對象、過程與結果、教與學之間的互動交往。其核心觀點是「教—學—評」一體化,認為評價是鑲嵌於教學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多元主體之間相互學習、彼此促進、共同建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