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必須體現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回答「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核心問題,必須明確本學科的育人立場、育人目標和育人方法。基於此,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於這一學科育人目標,我們倡導英語課程應該立足於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通過創設一系列基於現實社會情境和跨文化交際語境,融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於一體的英語學習活動,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線上線下互動學習,進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使他們成為胸懷祖國、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社會主義強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涵蓋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教育核心要素。這一素養體系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言能力不僅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還包括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語理認知、交際策略和溝通能力。文化意識包含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應具有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思維品質涵蓋語言學習和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體現的思維能力,以全球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的能力,對多元文化進行比較並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外語學習策略,拓寬外語學習渠道,提升外語學習效率。
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科教育和課程學習應該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主題為內容範疇,以多模態語篇為學習載體,從語言的感知和解讀到意義的判斷和建構,從語言學習的知識輸入到語言學習者的意義表達,是一個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綜合發展、循環而上的過程。我們通過聽讀理解、梳理加工、表達交流和綜合運用,對口頭或書面語篇進行解讀、評判和闡釋,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形成語言能力;感知和理解文化異同,形成文化意識;學會辨析和處理信息,提升思維品質;運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學習能力。通過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力求在學生身上形成整合的、可內化、可遷移、可重構的核心素養,融合認知性素養和非認知性素養,形成元認知能力,可轉化為勝任力和創造力,伴隨一生而終生受益。
如果英語教師以立德樹人為學科教育的根本任務,堅定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育人理念,他們所看到的將是一批有靈魂、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學生,而不是一堆孤立凌亂的知識;他們所看到的學生將是主動建構的思想內核,而不是被動存儲的信息硬碟。英語學科知識和語用技能可以通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主動參與、互動體驗、能動創造而得到內化和發展。因而,我們要轉變以語言知識為主要目標的狹隘的外語學習觀,改變以知識記憶為主要任務的學習方式,打破語言知識和技能分解式訓練的方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和拓展學習,從語言碎片式的機械識記走向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及有效運用,從關注語言知識與技能操練走向關注語言素養、人文素養和思維素養的融合發展,從「學會」走向「會學」及「會用」。
令人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基於他們對教學和評價的認識,以知識傳授為目標,以知識傳授者為中心,採用傳統的碎片化知識傳授和分離式技能訓練的教學方法,把行雲流水、融會貫通的概念分割成獨立的語法項目或語言點,機械地、大劑量地、反覆地灌輸給學生。學生所得到的「知識」無法上升為能力和智慧,無法轉化為終生受用的素養。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活動觀。這要求我們教師重新審視英語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科學組合英語教學諸要素,積極改變課程內容的呈現形態,積極設計結構化、情境化、過程化的教學活動,創設一系列具有關聯性、綜合性、實踐性特點的學習活動,進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形成和提升。
以學生為中心、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教學設計,以「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為主題範圍,以「多模態語篇」為教學載體,以「結構化的知識、基於真實情境的技能、認知及元認知策略、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教學內容,以「置於意義情境的學習活動」和「促教促學的學業評價」為教學進程,將「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培養」有機融入英語教學與跨文化運用的全過程。
我們的課程教學能否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活動為教學形式,關鍵在於教師能否轉變觀念,能否把教程轉變成學程。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事業,自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我們的學生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感知、解讀、判斷,到比較、批判、重構,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體驗和表達。教師不能把課堂當成念經堂,不能把教學演繹為獨角戲。一堂好的英語課應該是一堂「老師有激情」「學生有聲音」「課堂有溫度」「教學有活力」「學習有成效」的活動型英語課。
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市海澱區教研員聶成軍老師在這一方面有獨到的理論研究和積極的教學實踐。聶老師基於其長期以來對基礎英語教育教學所從事的學科研究、教師教育、課堂觀察和學生發展,完成了專著《當代基礎英語教育教學與研究例論》,並在著作中提供了諸多基於新時代英語教育教學理念、體現新課標育人要求的課例,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課程教育教學中的落地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值得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借鑑。
聶成軍,山東沂南縣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基礎教育界資深英語教研專家。現任北京市海澱區中學英語教研員、高中英語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英語學科教學帶頭人,北京師範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主張做教育要多一份優雅從容,少一點只爭朝夕。
代表作: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泛讀教材「常春藤英語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