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收穫幸福。
因此我們去學習了解別人成功的方法,去模仿成功者,還是沒能成功,總感覺生活不如意,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更別提什麼幸福感 。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
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
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這本《動機心理學》主要告訴我們動機科學的起源,動機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動機是由生物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驅動,只有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理解動機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需求,最終付出行動,實現目標,提升幸福感 。
作者:愛德華.伯克利,梅利莎.伯克利
他們都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心理學博士,在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心理學系擔任副教授。
愛德華.伯克利研究的方向:動機和自我調節,側重於自我在動機中的作用和動機量表的編制。
梅利沙.伯克利研究的方向:偏見、汙名、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他們都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都為心理學做出傑出的貢獻,而這本《動機心理學》教我們如何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越了解背後的核心驅動力,越了解人類的需求,越容易現實目標,最終收穫積極結果,提升幸福感 。
人類行為驅動
人類行為是由人類核心動機驅動
所謂人類核心動機:動機不僅代表有機體想要什麼,而且代表有機體想要生存、成長和發展需求什麼,這些需求是推動個體實現特定目標的內部壓力源。
動機由我們的內在需求決定,如果我們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又怎麼會獲得幸福。
孩子從一出生就知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餓了會用哭著提醒媽媽餵他食物,拉臭臭了會用哭來提醒媽媽給他換尿布溼,當他需求得到滿足時,會停止哭鬧,告訴媽媽我現在很滿足很幸福。
我們人類的需求一般分為兩種 :
1.生理需求: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某些東西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即日常生活所需要呼吸的空氣、衣、食、住、行、睡覺等。
生理需求的滿足有助於我們體內的平衡,體內平衡系統負責調節我們的身體對水、食物、睡眠和溫度等條件的需求,對人類動機很重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但不是人類行為的唯一需求。
2.心理需求: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其他動機,它是更複雜、更高階的需求。
《動機心理學》在書中提到,心理需求不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但是對於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和整體幸福感 的提升至關重要,心理需求是不可或缺。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們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我們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會使我們更有成就感,更能體會到周圍人的愛,感受到幸福。
它就像「心理肥料」,為我們提供額外的營養,使我們精神富足,身心更健康。
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核心動機
我們每天都在做很多的事情,也遇到很多事情,很少去分析做這一件事情背後的核心動機是什麼。
人類的核心動機應引發旨在滿足動機的目標導向行為,核心動機應當激發廣泛的行為,而且應當適用於廣泛的環境,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具有激勵性
嬰兒餓了會用哭來告訴媽媽餵他食物,因為飢餓激發他尋找食物,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泣來表達,以滿足需求的種方法。
當我們想要想要獲得成功,收穫幸福,就會激發我們為獲得成功和幸福付出行為、付出努力,才會收穫積極的結果。
2.具有適應性和有益性
有一個女孩子,她叫希瑟.阿伯特,走到吃晚餐餐廳的門口,被爆炸炸傷,醒來後滿身是血,左腳感到一陣劇痛,血肉模糊,慘不忍睹,無法站立,大聲呼救。
幸運的是她被陌生人救了,可是她的左腿膝蓋必須截肢。
截肢以後意味著自己變成殘疾人,失去一條腿的她,為了保持自主和獨立,她必須克服困難,想辦法讓自己適應社會,恢復獨立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這個故事的核心動機是女孩失去一條腿,也要獨立的生活,唯這樣才能適應社會,融入集體,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具有適應性和有益性。
3.具有普適性
「普適性:指某一事物(特別是觀念、制度和規律等)比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 事物普適性源於事物的共性和規律。普適性與針對性相對應。」
我們餓了,要去找食物吃,補充我們的能量,體現動物餓了要去食物,民以食為天是普遍現象,也是人類生存規律。
提升幸福感的3個重要需求
《動機心理學》中提到有研究者研究發現,人們只有體驗到自主、能力和歸屬感的同時滿足,才能體會到幸福感。
在一項縱向研究中,把當地社區的成年人分為四組,各組被試驗六個月得出的結果如下:
第一組:以追求更好的滿足自主需求為目標,他們能夠在生活中「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
生活中,不管是作為孩子的我們還是我們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特別是孩童時代,很多父母,為了實現兒時沒有實現的願望,強迫孩子選擇對孩子不感興趣的趣興愛好。
搞得孩子不愉快,父母也不愉快,還因此引起家庭矛盾,孩子沒有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的權利,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怎麼能體會幸福。
實驗表明,越能獲得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的權利,獲得幸福感就會增加。
第二組:以追求更好的滿足其能力需求的為目標,他們能夠在生活中「感覺效率更高,更有能力」。
工作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就有望升職加薪。
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的時候 ,我們才能更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級的東西,所以當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我們會感到很有成就感,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增加。
第三組:以追求能更好滿足其歸屬於需求為目標,他們能夠「感覺到與生命中重要的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生活中,我們和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諧、融洽,就越有歸屬感 ,越有家的感覺。
家和萬事興,擁有幸福和睦的家庭,和身邊的人相處越好越愉快,我們的幸福感就越強烈,也是幸福感提升最高的一組。
第四組:以追求「改變生活中某些重要的境況」為目標,如改變居住環境、改變外貌等。
生活中,我們為了改變生活條件,努力賺錢,很多實現目標,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還是感覺不到幸福。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目標不是基於核心動機的被試,就算目標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幸福沒有變化。
目標的實現是其核心動機之一,幸福感才會有變化,反之,目標不能滿足三個核心動機之一,我們也不會更快樂。
寫在最後
在爭取實現自主、能力和歸屬需求的目標時,人們會體驗到積極的結果,說明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的滿足會對身心產生良好的影響。
只有自己在滿足自主、能力、歸屬需求,且這三個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滿足度越平衡,幸福感就會越強烈。
目標現實,收穫結果,身心得到滿足,幸福感自然會提升。
想要獲得成功,收穫幸福,我們要學會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一切動機背都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找到能滿足自主和能力和歸需求的目標時,用行為去現實我們的目標,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才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收穫幸福的人生。
我是@九湄悅讀 ,歡迎關注我,每周分享育兒知識,邀您一起探討育兒經,和孩子一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