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2020-12-13 九湄悅讀

#心理學#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收穫幸福。

因此我們去學習了解別人成功的方法,去模仿成功者,還是沒能成功,總感覺生活不如意,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更別提什麼幸福感 。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

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

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這本《動機心理學》主要告訴我們動機科學的起源,動機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動機是由生物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驅動,只有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理解動機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需求,最終付出行動,實現目標,提升幸福感 。

作者:愛德華.伯克利,梅利莎.伯克利

他們都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心理學博士,在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心理學系擔任副教授。

愛德華.伯克利研究的方向:動機和自我調節,側重於自我在動機中的作用和動機量表的編制。

梅利沙.伯克利研究的方向:偏見、汙名、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他們都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都為心理學做出傑出的貢獻,而這本《動機心理學》教我們如何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越了解背後的核心驅動力,越了解人類的需求,越容易現實目標,最終收穫積極結果,提升幸福感 。

人類行為驅動

人類行為是由人類核心動機驅動

所謂人類核心動機:動機不僅代表有機體想要什麼,而且代表有機體想要生存、成長和發展需求什麼,這些需求是推動個體實現特定目標的內部壓力源。

動機由我們的內在需求決定,如果我們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又怎麼會獲得幸福。

孩子從一出生就知道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餓了會用哭著提醒媽媽餵他食物,拉臭臭了會用哭來提醒媽媽給他換尿布溼,當他需求得到滿足時,會停止哭鬧,告訴媽媽我現在很滿足很幸福。

我們人類的需求一般分為兩種 :

1.生理需求: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某些東西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即日常生活所需要呼吸的空氣、衣、食、住、行、睡覺等。

生理需求的滿足有助於我們體內的平衡,體內平衡系統負責調節我們的身體對水、食物、睡眠和溫度等條件的需求,對人類動機很重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但不是人類行為的唯一需求。

2.心理需求: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其他動機,它是更複雜、更高階的需求。

《動機心理學》在書中提到,心理需求不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但是對於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和整體幸福感 的提升至關重要,心理需求是不可或缺。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我們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我們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會使我們更有成就感,更能體會到周圍人的愛,感受到幸福。

它就像「心理肥料」,為我們提供額外的營養,使我們精神富足,身心更健康。

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核心動機

我們每天都在做很多的事情,也遇到很多事情,很少去分析做這一件事情背後的核心動機是什麼。

人類的核心動機應引發旨在滿足動機的目標導向行為,核心動機應當激發廣泛的行為,而且應當適用於廣泛的環境,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具有激勵性

嬰兒餓了會用哭來告訴媽媽餵他食物,因為飢餓激發他尋找食物,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泣來表達,以滿足需求的種方法。

當我們想要想要獲得成功,收穫幸福,就會激發我們為獲得成功和幸福付出行為、付出努力,才會收穫積極的結果。

2.具有適應性和有益性

有一個女孩子,她叫希瑟.阿伯特,走到吃晚餐餐廳的門口,被爆炸炸傷,醒來後滿身是血,左腳感到一陣劇痛,血肉模糊,慘不忍睹,無法站立,大聲呼救。

幸運的是她被陌生人救了,可是她的左腿膝蓋必須截肢。

截肢以後意味著自己變成殘疾人,失去一條腿的她,為了保持自主和獨立,她必須克服困難,想辦法讓自己適應社會,恢復獨立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這個故事的核心動機是女孩失去一條腿,也要獨立的生活,唯這樣才能適應社會,融入集體,去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具有適應性和有益性。

3.具有普適性

「普適性:指某一事物(特別是觀念、制度和規律等)比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 事物普適性源於事物的共性和規律。普適性與針對性相對應。」

我們餓了,要去找食物吃,補充我們的能量,體現動物餓了要去食物,民以食為天是普遍現象,也是人類生存規律。

提升幸福感的3個重要需求

《動機心理學》中提到有研究者研究發現,人們只有體驗到自主、能力和歸屬感的同時滿足,才能體會到幸福感。

在一項縱向研究中,把當地社區的成年人分為四組,各組被試驗六個月得出的結果如下:

第一組:以追求更好的滿足自主需求為目標,他們能夠在生活中「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

生活中,不管是作為孩子的我們還是我們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特別是孩童時代,很多父母,為了實現兒時沒有實現的願望,強迫孩子選擇對孩子不感興趣的趣興愛好。

搞得孩子不愉快,父母也不愉快,還因此引起家庭矛盾,孩子沒有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的權利,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怎麼能體會幸福。

實驗表明,越能獲得自主做出決定和選擇的權利,獲得幸福感就會增加。

第二組:以追求更好的滿足其能力需求的為目標,他們能夠在生活中「感覺效率更高,更有能力」。

工作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就有望升職加薪。

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的時候 ,我們才能更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級的東西,所以當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我們會感到很有成就感,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增加。

第三組:以追求能更好滿足其歸屬於需求為目標,他們能夠「感覺到與生命中重要的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生活中,我們和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和諧、融洽,就越有歸屬感 ,越有家的感覺。

家和萬事興,擁有幸福和睦的家庭,和身邊的人相處越好越愉快,我們的幸福感就越強烈,也是幸福感提升最高的一組。

第四組:以追求「改變生活中某些重要的境況」為目標,如改變居住環境、改變外貌等。

生活中,我們為了改變生活條件,努力賺錢,很多實現目標,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還是感覺不到幸福。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目標不是基於核心動機的被試,就算目標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幸福沒有變化。

目標的實現是其核心動機之一,幸福感才會有變化,反之,目標不能滿足三個核心動機之一,我們也不會更快樂。

寫在最後

在爭取實現自主、能力和歸屬需求的目標時,人們會體驗到積極的結果,說明需求得到滿足,需求的滿足會對身心產生良好的影響。

只有自己在滿足自主、能力、歸屬需求,且這三個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滿足度越平衡,幸福感就會越強烈。

目標現實,收穫結果,身心得到滿足,幸福感自然會提升。

想要獲得成功,收穫幸福,我們要學會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一切動機背都是未被滿足的需求。

找到能滿足自主和能力和歸需求的目標時,用行為去現實我們的目標,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才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收穫幸福的人生。

我是@九湄悅讀 ,歡迎關注我,每周分享育兒知識,邀您一起探討育兒經,和孩子一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動機心理學》心理學家告訴你,這3個需求,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因此我們去學習了解別人成功的方法,去模仿成功者,還是沒能成功,總感覺生活不如意,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更別提什麼幸福感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這裡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成年人相比會更加的簡單,從而行為心理也是不一樣的,這裡我們要從孩子的行為動機背後找到隱藏的心理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在驅力理論中,生理需要導致驅力狀態,這種狀態會迫使生物體做出滿足相關需要的行為最終達到一種稱為內穩態的平衡狀態。驅力理論同樣也無法解釋人類的一些複雜行為。例如在不存在明顯剝奪狀況或需要的情況下,人類有可能會單純為了增加刺激而行動。另外目標驅動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而是根源於學習,激勵,威脅或者社會文化壓力。這類行為也無法用驅力理論來解釋。
  • 動機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伯克利合著的《動機心理學》才明白,決定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他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就像俞敏洪,他之所以能堅持參加三年的高考,並且成績一次比一次好,是因為在他努力的背後,有著強烈的動機,那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
  • 心理學中可以利用的「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中的「需要與動機」是心理現象中值得認真對待的內容,很多有問題的行為都是需要和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利用「需要與動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那麼什麼是心理學中的「需要與動機」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你該懂用戶行為的四大社會動機
    文章針對社會動機的概念展開分析,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啟發。大家一般做需求理論分析,會首先套用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安全的、歸屬和愛的、尊重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只適合用於分析粗線條的產品需求,在一些活動細節上無法給我們太多的啟發與方向上的指導,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社會動機的概念。
  • Summary|體育公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體育公益的火熱引發了公眾對體育公益的背後動機的好奇。對此,本研究通過訪談的方式首次嘗試探討體育公益行為的動機機制,其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體育公益的管理者更為科學地規劃體育公益賽事並取得更佳的公益效果。
  • 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這就是學習動機強的最直觀的體現。02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動機強?有的孩子學習動機弱?其實,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心理學專家們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關於學習動機的形成,主要有下邊這三個理論可以解釋。他認為,人做出一定的行為之後會產生相應的後果,在結果產生後,人普遍傾向於找到這種結果的原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因。歸因的巨大作用在於歸因的方式會影響後邊人做出的行為。舉個例子:同樣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一個學生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那這個學生很有可能在接下來就會更加努力,以提高學習成績。
  • 【學霸筆記】教育心理學3:你是哪種學習動機?
    例:為有穩定的工作而努力學習(3)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時間的長短劃分:①近景的直接性學習動機:來源於對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例:知識很有趣;學完能拿證②遠景的間接性學習動機: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前途相連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將來考上(4)奧蘇貝爾根據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
  • 培養自知覺察意識:動機行為後的情緒欲望
    讓我們看看如何培養自知覺察在人際溝通中的問題。 一是有意識從日常生活訓練善解人意 心理學乃至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每個人言行背後都有動機意圖,如果不能及時覺察出來,就會無所適從,甚至看不出真實意圖,乃至會被人稱為傻子。
  • 動機-教招心理學
    所以,一般認為人的動機行為既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外界事物引起,但往往是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例題: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兩個條件(需要的強度、誘因)並不是絕對的,當其中一項達到滿足程度時,另一條件即使不具備或不充分,也能引起人們的動機行為。(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動機。動機產生的條件有需要和誘因。
  •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
    什麼是動機?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或內部動力。而學習動機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習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它表現為對學習的意向、願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1, 了解和滿足孩子的需要,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這一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學中提出並發展起來的。由於其在製造開放式學習機器和機器人方面的潛力,這一概念正日益受到認知科學的關注。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指生物體的行為受到三個因素影響:(1)不可抗拒的外部影響;(2)內在的需求、動力、計劃等;(3)充當目標或動機的外部對象或情況。
  •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看到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良好動機(591)
    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我採用了三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看見孩子的感受。我過去蹲在兩個孩子的身邊,我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對他們說,你們一定都感到十分憤怒。非常委屈對嗎?2,孩子衝突背後的需求動力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打鬧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動力,就是孩子在尋求社交,尋求愛和認同。比如說小a這個同學,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用言語去攻擊別人,其實他是想獲取更多的關注和認同。當他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他希望從其他同學的身上獲得當,當然他是用錯了方式,用了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用攻擊別人作為切入點。
  • 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3.引起注意力,通過咬人引起成年人的注意,誰叫你平時不關心他,一咬人全家都圍上來了呢!4.表達力量,例如與較大的孩子相處的時候,就會用這招!「你瞧,我咬你一口你就知道我厲害了」「你別想欺負我,我可以咬人!!5.出牙不適,寶寶在出牙期間因為牙根痒痒,需要磨牙。也會咬人。
  • 「申碩」《普通心理學》第九章:動機
    馬斯洛認為,需求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滿足高級前先滿足低級。則是一種比較完整的需求理論,它系統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發生發展與需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但存在著形上學的色彩。片面強調個人的價值與實現,忽視人的社會性。
  • 心理學: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
    本號專注心理學。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動機產生人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激勵人們去活動。動機是主觀的東西,主要是從社會的現實向人提出的要求變為人的內部需要而產生的。沒有客觀現實的影響就不會產生主觀的動機。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③言語暗示:積極的言語暗示能夠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消極的言語暗示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④情緒喚醒:通過調整個體的情緒狀態,減輕緊張和負面的情緒傾向,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本科畢業生的考研動機
    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樣的行為呢?根據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是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本科大學生追求考研,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依舊選擇考研這條路,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也一定是為了一些「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