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步驟解決孩子衝突
小a是一個家庭離異、缺乏母愛的孩子。他也是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很頭痛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無端的辱罵、攻擊、毆打同學。是很多人眼裡的問題孩子。
有一次有一些同學來投訴,說小a和一個同學又吵了一架,甚至還把對方給打了。
這個時候。我沒有用以前的管教模式。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
我採用了三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看見孩子的感受。
我過去蹲在兩個孩子的身邊,我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對他們說,你們一定都感到十分憤怒。非常委屈對嗎?
他們臉上都沒有什麼表情。
這個時候我又關注了一下受傷的那個孩子,他的脖子被小a指甲摳了一下,我拿了藥給他的傷口塗了一下,並且告訴他說,只是皮外傷,敷藥後很快就好了,應該沒有關係的。
這個時候他臉上緊張的表情就緩和了下來,他剛才一直說很痛很難受,現在,他平靜了許多。
然後進行第二步驟,表達他們的感受。我繼續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都覺得很受委屈,因為。你們覺得你們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對吧?
他們的眼神表示同意。
我說打罵別人,其實你自己也感覺不舒服,也感覺受委屈對吧?
他們都點頭。
我說那我們。是不是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來解決你們存在的問題呢?
這個時候他們都沉默不語。
我說老師相信你們。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小矛盾。因為老師知道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摩擦。吵鬧那是很正常的。
老師也曾經像你們這樣子跟同學發生過很多矛盾,吵架甚至打架。但是那個只是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夠好。
第三步驟,接納他們的感受。
我們是希望跟別人交流,但是我們用錯了方式,我們太在意自己的感受,比如說當你罵別人的時候,你要考慮到你的這句話,可能會讓他的心裡產生很難受的感覺。
所以他會不由自主的想打你,而你被打之後你也會產生很痛苦委屈的感覺——你覺得,我不就是罵了你一句你就要打我嗎?
所以往往我們是想和對方開玩笑,但是這個事情最終鬧得我們的感覺都很痛苦。
所以這個只是我們用錯了溝通的方式,並不是說你們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對的,也許我們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老師也相信你們可以自行解決這樣的小問題。
結果。他們真的就自行解決的問題。
三步驟的要點就是關注孩子感受,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是懲罰他們的行為。
因為我關注了他們的感受,重視了他們的感受,看見了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了他們的感受,並且安撫和接納了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就可以自行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了。
2,孩子衝突背後的需求動力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打鬧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動力,就是孩子在尋求社交,尋求愛和認同。
比如說小a這個同學,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用言語去攻擊別人,其實他是想獲取更多的關注和認同。
當他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他希望從其他同學的身上獲得當,當然他是用錯了方式,用了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用攻擊別人作為切入點。
我對他表示說。我知道你很想跟同學們一起玩,這沒問題。但是你不要用攻擊別人的方式,你可以和別人分享東西,你可以和別人一起玩耍,但是我們要在尊重別人的基礎之上。
小a開始改變了。
從一個叛逆的壞小孩到一個乖小孩,也許他所需要的就是得到愛和關注。他的那些攻擊別人,打罵別人出格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索取愛的行為,是一種錯誤的求關注的行為。
當他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被發現被看到之後,甚至被接納之後,他就可以用更加友好的方式和別人相處了。
所以。武志紅說,每一個不好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沒有缺陷的動機。
3,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接納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覺得所有孩子的錯誤的或者說,我們看起來似乎叛逆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這樣的一個動機。
就是他在呼喊說,請你給我一點關注欣賞,請你給我一點愛和接納。
這時候我們關注了他的感受,給了他足夠的。接納欣賞之後,他也就無需用錯誤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我覺得這一個對所有的家長都有意義,不要只看到孩子錯誤的行為,更不要被孩子錯誤的行為所激怒,並且試圖去懲罰他。那是南轅北轍的管教方式。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要看到這個行為背後他那良好的動機,然後,尊重他的感受,滿足他的需求。
讓他明白,他根本無需用錯誤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愛和關注。
而得到足夠愛的孩子,就可以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一點我毫不懷疑。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591篇
202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