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隱藏在問題行為背後的良好動機(591)

2020-11-04 南星教育林老師

1,三步驟解決孩子衝突

小a是一個家庭離異、缺乏母愛的孩子。他也是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很頭痛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無端的辱罵、攻擊、毆打同學。是很多人眼裡的問題孩子。

有一次有一些同學來投訴,說小a和一個同學又吵了一架,甚至還把對方給打了。

這個時候。我沒有用以前的管教模式。我決定關注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

我採用了三個步驟,第1個步驟是看見孩子的感受。

我過去蹲在兩個孩子的身邊,我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對他們說,你們一定都感到十分憤怒。非常委屈對嗎?


他們臉上都沒有什麼表情。

這個時候我又關注了一下受傷的那個孩子,他的脖子被小a指甲摳了一下,我拿了藥給他的傷口塗了一下,並且告訴他說,只是皮外傷,敷藥後很快就好了,應該沒有關係的。

這個時候他臉上緊張的表情就緩和了下來,他剛才一直說很痛很難受,現在,他平靜了許多。

然後進行第二步驟,表達他們的感受。我繼續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都覺得很受委屈,因為。你們覺得你們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對吧?

他們的眼神表示同意。

我說打罵別人,其實你自己也感覺不舒服,也感覺受委屈對吧?

他們都點頭。

我說那我們。是不是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來解決你們存在的問題呢?

這個時候他們都沉默不語。

我說老師相信你們。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小矛盾。因為老師知道同學之間發生一點小摩擦。吵鬧那是很正常的。

老師也曾經像你們這樣子跟同學發生過很多矛盾,吵架甚至打架。但是那個只是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夠好。

第三步驟,接納他們的感受。

我們是希望跟別人交流,但是我們用錯了方式,我們太在意自己的感受,比如說當你罵別人的時候,你要考慮到你的這句話,可能會讓他的心裡產生很難受的感覺。

所以他會不由自主的想打你,而你被打之後你也會產生很痛苦委屈的感覺——你覺得,我不就是罵了你一句你就要打我嗎?

所以往往我們是想和對方開玩笑,但是這個事情最終鬧得我們的感覺都很痛苦。

所以這個只是我們用錯了溝通的方式,並不是說你們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對的,也許我們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老師也相信你們可以自行解決這樣的小問題。

結果。他們真的就自行解決的問題。

三步驟的要點就是關注孩子感受,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是懲罰他們的行為。

因為我關注了他們的感受,重視了他們的感受,看見了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了他們的感受,並且安撫和接納了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就可以自行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了。

2,孩子衝突背後的需求動力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打鬧背後還有一個更深的動力,就是孩子在尋求社交,尋求愛和認同。

比如說小a這個同學,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用言語去攻擊別人,其實他是想獲取更多的關注和認同。

當他在家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他希望從其他同學的身上獲得當,當然他是用錯了方式,用了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用攻擊別人作為切入點。


我對他表示說。我知道你很想跟同學們一起玩,這沒問題。但是你不要用攻擊別人的方式,你可以和別人分享東西,你可以和別人一起玩耍,但是我們要在尊重別人的基礎之上。

小a開始改變了。

從一個叛逆的壞小孩到一個乖小孩,也許他所需要的就是得到愛和關注。他的那些攻擊別人,打罵別人出格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索取愛的行為,是一種錯誤的求關注的行為。

當他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被發現被看到之後,甚至被接納之後,他就可以用更加友好的方式和別人相處了。

所以。武志紅說,每一個不好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沒有缺陷的動機。

3,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接納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覺得所有孩子的錯誤的或者說,我們看起來似乎叛逆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這樣的一個動機。

就是他在呼喊說,請你給我一點關注欣賞,請你給我一點愛和接納。

這時候我們關注了他的感受,給了他足夠的。接納欣賞之後,他也就無需用錯誤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我覺得這一個對所有的家長都有意義,不要只看到孩子錯誤的行為,更不要被孩子錯誤的行為所激怒,並且試圖去懲罰他。那是南轅北轍的管教方式。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要看到這個行為背後他那良好的動機,然後,尊重他的感受,滿足他的需求。

讓他明白,他根本無需用錯誤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愛和關注。

而得到足夠愛的孩子,就可以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一點我毫不懷疑。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591篇

2020年11月3日

相關焦點

  • 享瘦心理:NLP前提假設(12)—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其正面動機
    偷盜,這是行為;偷盜是為了填飽肚子,這是目的;填飽肚子之後可以生存下去,這是動機;生存下去,人才能感到安全和滿足,這是深層需要。我們都看到了外在的表面行為,往往容易忽略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深層需要。我們或許不能接受表面的負面行為,因為行為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很多孩子的問題,讓我們作為父母的感到困惑這裡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成年人相比會更加的簡單,從而行為心理也是不一樣的,這裡我們要從孩子的行為動機背後找到隱藏的心理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
  • 《動機心理學》如何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高3個需求增加幸福感
    根本原因是我們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背後的表象,並不了解成功背後的本質,也就是成功者的核心驅動力,即動機。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我們根本無法模仿。與其模仿,不如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本《動機心理學》主要告訴我們動機科學的起源,動機科學在不斷發展,人類動機是由生物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驅動,只有去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理解動機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需求,最終付出行動,實現目標,提升幸福感 。
  • 揭秘男子行為背後的「疑似動機」
    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其實都是有動機和目的,只是有時由於隱藏過深,這種動機或目的不易被外人覺察。起挖人實施某種行為的內心起因或思想活動,才能明白人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正所謂:沒有平白無故的愛,也沒有平白無故的恨。
  • Summary|體育公益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八大募款動機機制 學者Bekkers和Wiepking曾在2011年提出了募款行為的八個動機,包括:1)對募款需求的認知、2)有關募款的請求、3)募款者從經濟角度出發考慮的募款成本/收益比、4)利他心理、5)因募款行為而收穫的社會認可、6)因募款行為而感受到的自身價值和喜悅、7)支持公益組織帶來的無形價值,比如親社會行為、和8)因募款行為帶來的積極社會影響。
  • 對比研究:中美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
    近日,全球著名的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發布了《遊戲動機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數據取自於中國和美國兩個全球頂級遊戲市場,重點研究了付費玩家遊戲行為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 購買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由於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購買行為呈現出複雜的面貌,過程中可能涉及很多的決策、很多的參與者和很多的消費活動。弄清每一種購買行為背後所隱藏的邏輯、動機,對企業營銷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購買,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一種行為活動,你我皆是消費者。
  • 《砂器》:透過隱藏的過去,探尋犯罪動機背後的社會性根源
    《砂器》不追求離奇驚險,而是以推理剖析主人公的犯罪動機和社會成因,大膽揭露社會的真實暗面,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我將從這部電影的創作背景、角色人物的藝術塑造、結合犯罪動機背後的社會性根源來談談這部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以及它給現代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 Science: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區分同一行為背後的不同動機
    2016年3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在人社會行為中,人的目標導向行為是由個人動機所驅使的,但往往兩種完全不同的動機,最後完全有可能導致同一行為。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人純粹的心理或動機,然而現代的經濟學家往往完全不關心這些問題。最近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Grit Hein和來自日本、韓國的科研人員一起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捕捉到了大腦中功能結構框架變化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精確地確定在同一行為表面背後存在的不同動機。
  • 培養自知覺察意識:動機行為後的情緒欲望
    讓我們看看如何培養自知覺察在人際溝通中的問題。 一是有意識從日常生活訓練善解人意 心理學乃至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每個人言行背後都有動機意圖,如果不能及時覺察出來,就會無所適從,甚至看不出真實意圖,乃至會被人稱為傻子。
  • 黃仕明:每個負面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 | 第三期
    我們可以嘗試去觀察和發現,孩子的負面行為的背後,有什么正面動機?每一個負面行為、負面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正面動機。如果孩子總是大喊大叫,可能他是想媽媽對他有更多的關注,這個動機是好的。孩子想媽媽能夠來到自己身邊,這種需求是可以被看見的。
  • 一個人所有行為的背後,都有「自私自利」的動機嗎?
    在人性的本性問題上,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精彩的論述,在大衛·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說到:「問一個人為什麼鍛鍊,他會回答,因為他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問,為什麼想要健康,他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進一步追問,想要一個原因,為什麼不喜歡痛苦,他就再沒法給出任何回答了。
  • 瀛東律音┃正本清源,脫法行為與隱藏行為的區分
    在講話中,劉貴祥大法官明確表示要正確區分隱藏行為與「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正式回應了《民法總則》廢除「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相關規定,並於第146條第2款規定隱藏行為的問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學理謂之為脫法行為或避法行為,實質上是意思表示的解釋問題,而非意思表示的瑕疵認定問題。
  • 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如何改善解決寶寶咬人的問題?2.分析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消除模仿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學會表達。3.堅定的表明立場,發現孩子咬人,立場要鮮明,引導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行為不當,並示範給孩子看應該怎麼做。4.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學會和適應,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情緒和掌握社會交往的方法的確是需要時間,一般需要好幾周時間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從溝通中,諮詢師了解到原來小肖的父母是做生意的,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每天都很早就出去了,晚上又很晚才回到家,回到家之後有時是很累了,有時是看電視,有時孩子都休息了,根本沒有時間溝通(可能也不知道怎麼溝通),有時孩子找他們說話也是說不了幾句就不耐煩的就打斷了。所以諮詢師就告訴小肖的父母,你們要把孩子當成你們生意中的重要客戶,像對待客戶那樣去對待孩子,去維護好這個重要的「客戶」。
  • 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那位醫生朋友告訴他們:"孩子咬指上癮,不但是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習慣,也有可能是隱藏著心理黑洞,比如:你們平時要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內心缺乏愛,都會引上起這樣的行為。"兒子咬指甲成癮,了解原因後,父母都沉默了。
  • 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那位醫生朋友告訴他們:"孩子咬指上癮,不但是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習慣,也有可能是隱藏著心理黑洞,比如:你們平時要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內心缺乏愛,都會引上起這樣的行為。"兒子咬指甲成癮,了解原因後,父母都沉默了。
  •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沒信心,因此便通過一系列不當行為來找尋自己的價值。這些不當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的行為。回到自己身上,在我們自己做得比較出色的時候或者這個行為得以延續的時候,一定是我們被認同,被接受。同理,孩子也是一樣的。
  •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
    通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發現孩子厭學背後的真正原因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管理學理論》:理解員工行為與動機(行為管理理論)
    視頻字幕行為管理理論的制定是為了滿足員工行為和動機的需要。